分享

对于道,德,一三者的理解,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

 回归9480 2020-09-28

关于《道德经》的笔记如今已经做到了第二十一章。难度正在变的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单开此章进行一个小结。

目前为止出现的重点主要有三点:道,德,一。

关于道:第一章,道生无有。第二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 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湛兮,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第五章,犹橐龠。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九章,功遂身退。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二十章,母。

关于德: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二十章,食。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

关于一:第十四章,夷,希,微,恍惚,道纪。

概而括之:道为本,一为纪,德为行。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用,一为道之性。也就是说,道是何物要从一中求,德是何物要从行为中去体悟。这三者似乎一下子很难理解。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它们。

从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们。道 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德 就是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是基于道 的思想所产生。那么一 就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唯一有所差异的是原则是人后天的产物,而一是道天生的天性。如此,道,德,一 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从中还可以看出,一与德之间的玄妙。一与德似乎无甚区别,但从这个比喻里可以看出,德是具体的行为,一则是一种与德行相合的意识形态。

这种理解事物的方法是不是很简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此法还可以用来识人。一个人是否靠谱只要看他的行为与他的思想以及他的原则,三者之间是否一致。也就是王文成公的“知行合一”的道理。它的重点是:知、行与一相合。识人用此法即可指佞发奸,让小人无所遁形。

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在于人有自己的思想。人之所以有别于他人,就是因为一。一就是信仰,一就是基于信仰而产生的原则。何谓信仰,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去践行它,哪怕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去违背它。何谓原则,践行信仰的准则即是原则。所以原则是基于信仰而产生的,同信仰一样也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没有信仰,没有原则的人其实和动物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开心的时候万人迷,不开心的时候万人惧,万人憎。发起狠来,连禽兽都自叹不如!(不要误会,我不是在说你们身边的某个人!)所以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做人应该做的事,做人才能做的事,而不是像动物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物欲而无所不用其极。信仰和原则就像是猴子的金箍。不戴上它,就永远只能是花果山的猴王,只能是众神眼中的妖猴。戴上它才能有机会成佛!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你情我愿就可以去做的。

知行合一唯一的弊端就是需要细致的观察力,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力就无法快速的看清一个人。那么也就只能辅之以日久见人心的准则去考验对方。只是现实的情况极其惨烈。尽管如此还是要衷心的提醒一下天下的美女们:美丽是需要智慧来保护的。否则,你的美丽只会沦为他人的玩物!

更让人无奈的是:千金难买我愿意。你管不着!我是有钱人的玩物,我自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