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中医儿科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09-28

小儿第二十四

【原文】小儿病 多伤寒喻嘉言曰:方书谓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胡言也。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误药即死,无由见其传经,所以谓其无伤寒也。俗云惊风皆是。

【语译】 小儿发病,大多是伤寒引起的。喻昌(嘉言)说:医书中称小儿八岁以前没有伤寒病,这是胡言乱语。小儿稚嫩,不能耐受风寒,病邪开始传入太阳一经,早已身热多汗,筋脉拘挛,神志昏迷,这是病势传入太阳本经的原因,用药一错就死。不要因没有见到病邪传入他经,就说他没有外感热病。俗称“惊风”的都是。

【原文】稚阳①体 邪易干时医以稚阳为纯阳,生死关头,开手便错。

【注释】 ①稚阳:小儿阳气初生,尚未充长,体质幼弱,故名稚阳。《温病条辨》有:“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语译】 因为小儿阳气幼稚而不够充实,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容易遭受寒邪的侵袭。一般的医生错误地认为“稚阳”就是“纯阳”,在治疗的生死关头,出手便错。

【原文】凡发热 太阳观太阳主身之表,小儿腠理未密,最易受邪。其症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小儿不能自明,唯发热一扪可见。

【语译】 凡病开始有发热恶寒的症状,就可以把它看做太阳病。太阳主一身之表,小儿的肌表、腠理不够固密,最容易感受外邪。表现为头痛、项背强直、发热恶寒等。小儿不能自己说明,可是对于发热用手一扪就知道了。

【原文】热未已 变多端喻嘉言曰:以其头摇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造出种种不同名目,谓为惊风。而用攻痰、镇惊、清热之药,投之立死矣。不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见上诸症。当时若以桂枝汤(1)照法服之,则无余事矣。过此失治,则变为痉症。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2),有汗用桂枝加栝蒌根汤(3),此太阳而兼阳明之治也。抑或寒热往来,多呕,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4)或单用小柴胡汤,此太阳而兼少阳之治也。

【语译】 假使发热持续不退,就会发生种种严重的变化。喻昌(嘉言)说:因为有头摇手动的症状,而有抽搐的病名;因为有突然口噤、腿脚挛急,而有目斜、心乱、搐搦的病名;因为有脊强背反,而有角弓反张的病名,如此而造出种种不同的名目,都称为惊风。若用攻痰、镇惊、清热的药物治疗,服药即死。不知道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所以见到以上各种症状,立即用桂枝汤照法服之,就没有其他事了。过了这个时候,失于正确治疗,则变为痉证。如果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有汗用桂枝加瓜蒌根汤治疗,这是太阳兼阳明的治法。如果见到寒热往来,多呕,用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或单用小柴胡汤治疗,这是太阳兼少阳的治法。

【原文】太阳外 仔细看喻嘉言云:三日即愈为贵,若待经尽方解,必不能耐矣。然亦有耐得去而传他经者,亦有即时见他经之症者,宜细认之。

【语译】 如果疾病的发展已超出太阳病范围,就应该仔细辨清证候。喻昌(嘉言)说:三天病愈为最好,如果等到太阳经已传尽再治疗,则患儿必不能耐受。然而也有患儿能够等到本经传尽而入他经的,也有当时就见他经症状的,应该仔细辨证。

【原文】遵法治 危而安遵六经提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寒论》。

【语译】 只要按照《伤寒论》六经的方法辨证施治,即使是严重的疾病,也能转危为安。六经之法,详于《伤寒论》。

【原文】若吐泻 求太阴太阴病以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以理中汤(5)主之。

【语译】 如果出现吐泻、腹痛、口不渴等症状,就应该按照太阴病处理。太阴病,以呕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中时痛为辨证提纲,用理中汤治疗。

【原文】吐泻甚 变风淫①吐泻不止,则土虚而木邪乘之。《左传》云:风淫末疾。末,四肢之末也。即抽掣挛急之象。

【注释】 ①风淫:原义为风邪太过,成为致病的邪气。本处指吐泻不止,造成四肢抽掣痉挛的证候。

【语译】 如果吐泻太过,就会导致脾虚,脾虚而肝木之邪乘机而入,则会变成四肢抽搐的风证。《左传》说:“风淫末疾。”末,就是四肢。末疾,就是四肢抽搐挛急的样子。

【原文】慢脾①说 即此寻世谓慢脾风多死,而不知即太阴伤寒也。有初时即伤于太阴者,有渐次传入太阴者,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楂、萝卜子、枳壳、葶苈、大黄、瓜蒌、胆南星等药陷入太阴者。即入太阴,其治同也。如吐泻后,冷汗不止,手足厥逆,理中汤加入附子,或通脉四逆汤(6)、白通汤(7)佐之,此太阴而兼少阴之治也。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不应,宜吴茱萸汤(8)佐之,此太阴而兼厥阴之治也。若三阴热化之证,如太阴腹时痛时止,用桂枝加芍药汤(9)。大便实而痛,用桂枝加大黄汤(10)。少阴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宜猪苓汤(11)。心中烦、不得卧,宜黄连阿胶汤(12)。厥阴之消渴、气冲、吐蛔、下利,宜乌梅丸(13)。下利后重、喜饮水,用白头翁汤(14)等症亦间有之。熟《伤寒论》者自知,而提纲不在此也。

【注释】 ①慢脾:即慢脾风,是由于脾胃功能衰退,长期吐泻,手足筋脉失于濡养,而引起抽搐挛急的一种疾病。

【语译】 慢脾风的治疗方法,也要在这里寻找。世人都说慢脾风是不治之症,而不知道就是太阴伤寒。有开始就伤于太阴的,有逐渐传入太阴的,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枳壳、葶苈子、大黄、瓜蒌、胆南星等药而使病邪陷入太阴的。若入了太阴,就按太阴病治疗。假使吐泻后冷汗不止,手足厥冷,可用理中汤加附子,或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为辅佐,这是太阴病兼少阴病的治法。又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没有效果时,可再用吴茱萸汤为辅佐,这是太阴病兼厥阴病的治疗方法。至于邪在三阴经已经化热的证候,便不能再用理中汤了。如太阴病,腹痛时痛时止,当用桂枝加芍药汤;或腹痛,大便不通,当用桂枝加大黄汤。少阴病咳而呕,口渴心烦不得眠,当用猪苓汤;或心中烦,不得卧,当用黄连阿胶汤。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吐蛔,下利,当用乌梅丸;下利不畅,口渴喜饮,当用白头翁汤等。这些情况也是存在的。而熟知《伤寒论》的人都知道,这不是辨证提纲。

【原文】阴阳症 二太①擒三阳独取太阳,三阴独取太阴,擒贼先擒王之手段也。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注释】 ①二太:指太阳、太阴。

【语译】 一切小儿科的疾病,凡是属于三阳(太阳、少阳、阳明)经疾病的,首先应该从太阳经着手治疗;凡是属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经疾病的,应从太阴经着手治疗。太阳为三阳之首,太阴为三阴之首,所谓擒贼先擒王。因此说,阴阳证,二太擒。

【原文】千古秘 理蕴深喻嘉言通禅理,后得异人所授,独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习幼科者,能虚心领会,便可免乎殃咎,若骇为异说,则造孽无极矣。

【语译】 千古秘籍里面,蕴藏着很深的道理。喻昌(嘉言)懂得一些佛学知识,后来得到高人指点,独得千古秘方。胡卣臣说:学习儿科,能虚心领会,便可少犯错误。如果害怕有不同的见解,则贻害无穷。

【原文】即痘疹 此传心痘为先天之毒,伏于命门,因感外邪而发。初起时用桂枝汤(1)等,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留,自无一切郁热诸症,何用服连翘、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芩、连诸药,以致寒中变症乎?及报点已齐后,冀其浆满,易于结痂而愈,当求之太阴,用理中汤(5)等补中宫土气,以为成浆脱痂之本,亦不赖保元汤(15)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之力也。若用毒药取浆,先损中宫土气,浆何由成?误人不少!此古今痘书所未言,唯张隐庵《侣山堂类辨》微露其机于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轻泄欤?疹症视痘症稍轻,亦须知此法。高士宗《医学真传》有桂枝汤(1)加金银花、紫草法。

【语译】 即使是天花、麻疹,也可以按上述方法辨证论治。痘,是先天之毒藏于命门,因感受外邪而发。初起可用桂枝汤等治疗,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能留,郁热证自然难成。何必要用连翘、紫草、牛蒡子、生地黄、犀角、石膏、黄芩、黄连等寒凉之药,反致变证丛生呢?等到痘点出齐后,若想早日成浆,结痂而愈,应当用太阴篇的治疗方法,以理中汤等补中焦脾胃之气而促进成浆、脱痂。无需用保元汤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等药。此时如果用药不当,损伤中焦脾胃之气,浆何以成?真是误人无数啊!这些道理,历代痘疹专著中从来没有涉及过,唯独张志聪(隐庵)的《侣山堂类辨》对其机理稍有论述,大概是张志聪看重这些道理反而不愿过多陈述。从病情上看,疹比痘稍轻,但对其进行辨证治疗也要知晓这些道理。高世栻(士宗)的《医学真传》载有用桂枝汤加金银花、紫草治疗本病的方法。

【原文】惟同志 度金针①

【注释】 ①度金针:比喻传授精巧技能的方法。有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语译】 如此精深的医理和治疗方法,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够洞悉奥妙,传授于人,泽惠万民啊。

【按语】

要旨

本节主要论述小儿发病的特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认为小儿稚阴稚阳,形气未充,易感外邪。对于发热的疾病,要从太阳经分析治疗。呕吐、腹泻要从太阴经治疗。阴经的疾病,要从太阴入手;阳经的疾病,要从太阳入手。对于痘疹的治疗,也要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少用寒凉药物。以上理论,对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案举例(桂枝汤)

柯某之长子,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此乃由于风寒阻遏太阳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主以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处方:桂枝10g,杭芍药10g,甘草6g,生姜10g,小枣7枚。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1剂药后,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痊愈。[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67-568.]

【附方】

(1)桂枝汤(见痢疾附方)

(2)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方,即桂枝汤加葛根。能解肌舒筋。主治项背强痛。此处用治痉病无汗。桂枝汤见痢疾附方。

(3)桂枝加栝蒌根汤:即桂枝汤加瓜蒌根,在此主治痉病有汗。桂枝汤见痢疾附方。

(4)小柴胡汤(见咳嗽附方)

(5)理中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6)通脉四逆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7)白通汤(见伤寒瘟疫附方)

(8)吴茱萸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9)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方。主治太阳病误下,腹满时痛者。

桂枝 生姜各9g芍药18g炙甘草6g大枣6枚 水煎,分3次服。

(10)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方。主治太阳病误下,腹中大实痛者。

桂枝 生姜各9g大黄 炙甘草各6g芍药18g大枣6枚 水煎服。医学三字经,中医妇科

(11)猪苓汤(见暑症附方)

(12)黄连阿胶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13)乌梅丸(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14)白头翁汤(见痢疾附方)

(15)保元汤(见虚痨附方)

邹羿摘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