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常熟早点

 常熟记忆 2020-09-29

    4月24日,不知何故,天不亮就醒了。六点钟骑车出去吃面,想去含晖,结果把车停在了常吉。

    点单时随口一说:“鱼片大排。”没想到就此和老板理论了起来,老板说:“弟弟啊……”喊我“弟弟”,我很开心,说明我还年轻。但后面的话,我着实不爱听。不就是一碗炒浇面嘛,跟我讲什么大道理。对于常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除了在一些文史界老前辈面前,我会毕恭毕敬、不轻易说话;或者谈翁同龢、钱谦益,我也不会插嘴,只在肚子里说:“一个误国,一个汉奸。”除此之外,我不是善茬,嘴巴也不饶人。连珠炮般呛了老板几句,马上说:“好了好了,让我吃完早饭再和你深入研究。”

    我对这家店印象一般,因为乔迁新址后第一次去吃,之后两个钟头,我连喝了五杯水。面馆挂墙壁电视机,循环播放着一段采访录像,老板貌似大学教授,一碗面貌似常熟第一、人间美味。我认为实际水平,在常熟面馆中只能名列中上,比如生煎排骨就实在是一般般。

    取面窗口前等着几个顾客,一位老伯等不及了,和唱票的新常熟中年妇女大声争执了起来,里面炒浇的新常熟中年妇女出来打圆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炒浇面不是常熟的专利或传统,从四十年前出现、被接受、到热门的过程并不短,顺带还让常熟人喜欢上了辣椒和香菜。另外,炒浇面是常熟人没有办法的选择,羊肉面有时令性,拉面馆还是绕行吧。

    夹了点姜丝、蒜末、咸菜,又倒了盅茶,坐定动筷子前,先把头套扒了,光着头吃面。今年春天真是出奇,前几天热到穿短袖,今天又冷得穿外套。可能是隔夜只吃了碗粥,肚子咕咕叫了大半夜,觉得今早这碗面蛮好吃。吃到一半时,听见背后有人问我:“这碗面怎么样?”我随口就说:“蛮好。”回头一看是老板,他又问:“你好像是第一次来我们店里吃面?”我说:“不顺路。再说炒浇面就是炒只小菜倒在面里,到处都差不多,我只要吃了不口干就行。”

    柜台前有个老伯在喊,老板连忙坐了回去。老伯点了本山蕈油面,又叮嘱:“不是本山蕈的话,我不要吃的啊!”我听着,只能表示“呵呵”。对常熟人来说,吃到正宗本山蕈和阳澄湖大闸蟹一样是奢望,对食材的要求只能将就、随遇而安。吃完离开,想跟老板打个招呼,但刚刚涌进来一群顾客,把柜台围满了。

    骑车穿过菱塘北村,见大龙蒸糕斜对面新开了家“网红煎饼店”。停车买煎饼(家人早饭),又要了杯自磨豆浆,边喝边等。店铺很小,廿几岁的儿子做煎饼,老娘打下手,常熟人。我看见桌上有油条,就说:“我的不要放火腿肠,换半根油条。”没想到老板断然拒绝。我有点奇怪:“半根油条不比火腿肠贵啊?”老板解释说:“油条是捏米团用的,算好了根数买的。”我说:“对面就是大饼油条店,不够你再去买啊。”老板还是拒绝。我说:“算了算了,火腿肠我也不要了。”他老娘戴着口罩也摇头说“不行。”然后目无表情地递还我两个硬币。母子俩的样子有点拘谨,但一看就是很认真的在做生意。煎饼是外来食物,四十年前最近要到南京才能吃到,不过南京的煎饼是放油条的,放薄脆的是北方煎饼。而再加火腿肠、肉串则是这几年才有的。

    喝完豆浆,煎饼挂在车把上,想想真有趣,到底是我的要求太过分,还是母子俩太呆板?我小时候,常熟有段童谣:“留级生,卖馄饨,一卖卖到大东门。”虽然用意是督促孩童好好学习,但也赤果果的歧视小点心生意。现在的年轻人、甚至他们的父母,也是宁可冒着很大的风险、投入较大的资金,在闹市区、商圈加盟一家奶茶铺,也不情愿去经营一家小点心店。因此,能迈出这一步不容易,我对母子俩表示钦佩。

    避红灯绕到李闸路,骑过“金钱糯米包”店,见老板在门外大声喊,也是常熟人。就停车走进去看看,说实话,蒸笼里的包子卖相有点惨,估计味道不咋地。可既然来了,不买不好意思,就要了两只萝卜馅的。老板端开两个蒸笼也没找到,我说:“没有的话就拿青菜馅的吧。”老板说:“有的。”又向里间大声喊:“做几个萝卜馅的出来。”老板娘大声回答:“忙煞了,等一等。”老板听了,马上对着里间骂了几句。

    我很理解,做早点生意的人心情都不太好,一年到头常年无休,365天、天天起早身,累且不说,还赚不多。但是,风水轮流转,至少也有常熟人放下身价了。几年前有朋友自豪地说:“今后饭店里的顾客都是常熟人,服务员都是外地人。”当时就笑他脑残。到现在,基本上所有饭店都有常熟本地服务员了。

    除了规模较大的面馆,早点生意的门槛很低,早点手艺也并不难学。当然,做到像“舌尖上的……”那样精致、极致,又是另外一回事。民以食为天,只要肯干、巧干,早点生意、小本经营基本没有风险,至少维持生计不成问题。早点的毛利率很高,而且每天都能瞧得见利润。

    三十年前读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我的励志书),看到春义媳妇第一天开饺子铺时,我就感觉莫名的激动:“凤英把一天卖的钱从小柜子里倒出来数着……等她整出十几张大钞票时,她的眼睛里闪出了光,因为下边剩的钞票全是盈利。她的血液沸腾起来……”我当时就决定:如果今后失业没饭吃,我就去卖馄饨、做馒头、氽油条!

    4月26日,松盛糕团店旁的馄饨店恢复营业,除了原店外聘的两三个老师傅,其他店员都是新面孔,老中青都有。虽然有评论说,馄饨汤团的味道不如从前,但总算对得起部分老常熟人的情怀了。因此最后,我再说句废话:趁老辈手艺人还在,趁还有中青年人肯学肯做,尽快恢复新雅,把常熟的传统早点延续下去。

南京的煎饼放油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