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平,随后全国各地纪念活动不断,很多城市纷纷新建纪念楼堂、公园,或改旧称,冠以“中山”之名。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就任南海县长的余心一,于当年倡建佛山中山公园。 *佛山中山公园园门牌坊民国旧影。 *佛山中山公园园门牌坊今貌。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六日佛山中山公园奠基,《南海县政季报》记述:“自去年十月余县长委任李道轩、陈铁庵、祝业殷为佛山中山公园筹备处正副主任后,历时四月,规模略具,于十九年二月六日正午十二时,在鹰沙举行奠基典礼……赴会参加者达千余人。是日也,朔风斜峭、寒雨帘织,参与斯会者,均站立旷野间,衣襟虽湿,兴趣不减,足见市民冀望是园成立之殷切也。” *奠基典礼旧影。 *左,奠基石文拓本旧影;右,奠基石今貌。 奠基典礼上有代表认为中山公园“是替佛山人民争回体面的一件建设,恢复中国四大镇之一的名誉”。 *余心一在奠基典礼上的发言全文。 奠基典礼半年前,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海县政季报》记述:“番禺县长余心一,奉调南海县长,于六月十三日正午十二时在南海县署大礼堂举行就职典礼”。 *余心一肖像。《南海县政季报》载:“余县长心一,潮安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历任龙溪中学校校长、中央特派潮州党务组职员、潮州县党部筹备委员、粤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总务主任、中山《民国日报》社长、澄海县县长、潮安县县长、广东农工厅秘书、广东省党部商民部秘书、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少将主任、江苏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中央党务学校筹备委员、广东省政府建设讨论会委员、番禺县县长。” 中山公园是佛山第一个市政公园,也是余心一雄心勃勃的南海县政计划内容。中山公园奠基典礼两个月之后,县长余心一对南海县辖各区进行巡视,耗时四个多月,当年出版的《出巡纪事》记述:“其目的在巡视各地治安情形,与夫建设事业教育、保甲自治诸端”,巡视完毕后“虽不敢谓对于治安警政、交通生产、教育文化、保甲自治,与夫名胜事迹,业已搜集无遗,而县属各区乡地方情形,业已得其概要”,对于熟悉地方、了解民情的目的,余心一大概感觉基本达成,颇为满意。 石湾当时属南海县第十区管辖,八月,余心一巡视至此,后在县政季报中做了较大篇幅的汇报,其中的图文内容成为了今人回望石湾彼时陶业发展情况的重要线索。 《南海县政季报》中与石湾陶业直接相关的图片共有5张,其中有一张注明摄于“上利亚工人研究室外”。 *上利亚工人研究室外摄影。合影六人,不知有无上利亚窑场主人陈富在内。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过一段辉煌岁月,随着化学工业的起步,国内对陶瓷化学器具的需求剧增,但当时耐酸陶瓷缺口很大,严重依赖进口,为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石湾开始创烧耐酸陶瓷容器,其中的成功代表是陈富的上利亚陶窑厂。 在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康新元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陈富开始试制耐酸陶瓷生产设备。经过努力实践,不断改进工艺,民国十九年(1930年)左右,上利亚研制出能经受66度浓硫酸腐蚀的陶瓷化学器具,获南京政府实业部核发产品合格证书,自此,上利亚开始接受国内外化工企业、化学科研单位的大量订单。 余心一巡视石湾之时,正值陈富领衔的上利亚号陶窑厂在陶瓷新领域开疆扩土,因此上利亚作为产业标杆,获地方官特别青睐实属常情。季报中另一张人物合影,虽未注明具体地点,但人物身前、侧边的大缸的外形与上利亚制造的耐酸缸颇为相似,照片极有可能是在上利亚工场拍摄。 *缸瓦窑工场内摄影。 *有“陈富上利亚造”字样花盆形印章的绿釉缸(列哥供图)。 民国十八年(1929年)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纪念孙中山奉安大典及中山纪念堂落成,在上利亚陶窑厂定制了两个蓝釉宝鼎。 *蓝釉宝鼎现在安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大门两侧。广州中山纪念堂是民国时期最高等级的官式殿堂之一,当时为其烧制大宝鼎实属殊荣。 《南海县政季报》的一张配图赫然见两个大宝鼎的身影,其中后方的宝鼎清晰可见“昭垂”二字铭文。无论造型或铭文都与中山纪念堂的大宝鼎一致,由此推定,该图也是拍自上利亚陶窑厂内。 *中山纪念堂宝鼎上的“万世昭垂”铭文。 *《南海县政季报》配图上两个陶鼎形象鲜明,说明文字“贮强水器”。 纪念堂大宝鼎想必有应付千百年风雨侵蚀的要求,耐酸陶瓷恰是上利亚陶窑厂的强项,以耐酸陶瓷的工艺标准制作陶鼎在情理之中,但《南海县政季报》内对陶鼎照片标注“贮强水器”应存失误。 “强水”即镪水,是强酸的俗称,指具有强酸性质的液体,清乾隆年间的《本草纲目拾遗》“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为神圣的殿堂献制的陶鼎,如何可能置体统于不顾,贮存强水于其中?仓主认为,此处图注应属编辑过失。 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27日《广州民国日报》简讯《中山纪念堂最近工作情形》记述:“……海外联义社特在石湾上利亚陶窑制有大瓦鼎一座,以便陈列该堂,为永久纪念,鼎身宝蓝,形极瑰丽,昨二十六日由工人用竹箩运至,选择适当地点安设”。 余心一与蓝釉大宝鼎的偶遇,无意中为上利亚陶窑厂的经典之作在中山纪念堂正式亮相之前留下了珍贵记录,一年后,陶鼎从上利亚起运省城,如同离开母体的婴儿,永远不会重回石湾了。 抄书 余心一巡视石湾 民国南海县政府编辑处印行的《出巡纪事——南海县政专刊之一》,将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至八月期间,县长余心一巡视南海县辖各区的“行程所经与耳目所及”详为记录,当中与石湾相关的部分文字,仓主辑录如下,以供参考: “八月十三日上午八时,乘电舰往下约,考察制造缸瓦各情形。查石湾缸瓦,共分三十余行,每行人数不一,烧窑原有百余处,今仍开用者,仅数十处耳。所制缸瓦,多属民间日用必需之品,运销本省及南洋各埠。前此生意极为兴盛,惜为行头所限制,又不知从事改良,以致生意日就衰落,就前年统计全部出品,尚值三百余万元,至去年则减为二百余万元,又因大小窑店多已闭歇,数万工人几有失业之虑。又查石湾所制之缸瓦泥,多取自外处(如东莞、四会等),故缸瓦泥一项,全年输入不少。 *石湾缸瓦窑顶情形。 石湾市分上中下三约,铺户约有千余间,多以缸瓦为业,其次则为苏杭杂货、肥田料等店;缫丝厂共有十一间,女工至多四千余人(现因丝价低跌,歇业过半)。各约住户共有二千余间,男女多习工业,农业殊不发达。全埠统计,人口当在三万以上,又因埠内多属工人,间有强悍好斗,以致谋杀案件时有发生。 *石湾缸瓦窑内部情形。 石湾对岸为榕洲堡,内分榕洲、上园、东村三乡,现设有榕洲分驻所,统归警察第十区署管辖。沿河多柴栏,将柴破碎,堆积如山,藉供各缸瓦烧窑之用。就中东村一乡,南通顺德,东与六区之罗格围、八区之贺丰毗连,素称多盗。石湾背后约一二里许,有莲峰书院,负山面河控制石湾全市,形势极为雄壮,向为四十六乡联防办事处,自改组警区后,今设有莲华地方财管会,及江佛公路筑路分会。书院后座,近年改建洋楼,并于楼顶设有更楼一座,藉资守望;院前有江佛公路,北通佛山,南达澜石,有警察二十四名分驻于此(莲峰书院本为张槎、土炉、大富、大江、魁冈、深村七堡所建设,后因加入佛山附近华远村,故联防时又改称莲华团局),其余警兵分驻海口大基区署各处。县兵第二大队第二区队,则驻扎石湾市内吴家祠。 石湾上中下约之后,冈陵起伏,共有小山数十,旋盘于魁冈、大江两堡之间,据俗人称说,共为九十九冈,连大富堡之王借山,共得小山一百个云…… *莲峰书院前民众欢迎情形。 余等上午九时三十分,由下约步行至莲峰书院,是早即在院内午膳。至十一时,开十区全区各界代表大会,先经指导组通函召集,计正分署长、分驻所署员,及各乡甲长、校长,与夫各界民众代表,莅会者凡二百余人(礼节及训话另录)。关于地方治安、建设、实业、教育、保甲、自治诸端均有所讨论,直至下午五时始散会。适是晚石湾商会设宴,为余县长洗尘,余等遂乘轿返石湾中约缸瓦公所用晚膳,膳毕乘轿经江佛公路返佛山。” 陈垣印象中的陈富 《口述石湾陶》的《匠心》章节里,陈垣先生忆述道: “到1951年,政府开始改造工商业,搞联营,我们原来诚安的霍少南老板把我们做花盆、搪缸、水桶的这班人分出来,让我们跟花盆行业分到一起。原来做饭煲的那班还是跟着他,分到跟饭煲行业一起。我们分过去联营的那组叫‘花盆联营一组’,简称‘花一组’,也是几个私人老板联在一起做的,其中一个就是上利亚富…… 陈富是个资本家,但是他在1953年死的时候,我们南海第十区区长都来送他,报纸都登出来,讲他是爱国的民族资本家…… 旧时石湾有两个上利亚,一个上利亚维,一个上利亚富。上利亚维的老板叫霍维,上利亚富的老板就是陈富了。实际上,这两个人是老表。刚开始一起开厂,叫‘上利亚陶窑’,后来分开了,变成了两家…… 花一组的厂房在原来陈富陶窑的厂房里,就是陈富家里,条件很好。我刚过去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有个大院子,两层楼的房子,上面是员工宿舍,下面是做工的,院子靠近围墙的地方摆放着一些陈富做的东西…… 我们在花一组的时候,陈富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了……我那时的感觉就是,在石湾,陈富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他为人做事跟石湾人不一样。他不仅比一般石湾人有钱,做的东西一般石湾人也做不出。在生活上,他也跟我们不一样。他是很洋气的一个人,中午的休息就找一个布袋扯着四个角(应该是某种吊床),吊着睡,跟现在旅游区里面的那些一样。他还养有一只马骝(猴子),平时煮饭的时候,那只马骝会出来看他煮饭。…… 平时,陈富经常要下楼来,走来走去,巡视每个工人做得怎么样。不巡视的时候,他一般都待在自己房间里,自己做一些东西。在石湾,他是第一个做洁具的,他家那个厕所,装的就是他自己做的蹲厕洁具。他做的很多东西都是很好的,现在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出来…… 陈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什么都不会轻易跟工人表露出来。他每天走来走去,巡视每一个工人的工作,但是他从来不说话,不会直接说你。他其实对工人要求很严格、很挑剔,所以我们才叫他‘骨致佬’……他这个人很讲究精致度,就算慢、少赚点钱,你做得靓他也认可你…… 1956年,开始搞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我们花一组和花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工厂,当时叫公私合营耐酸厂……陈富那时已经死了……” 余絮 *为配合当时的卫生运动,余心一当局曾组织民众将佛山全城的瓦渣担往中山公园建设工地倾倒,既可堆填地基,又可清理城区,可谓一举两得。 *佛山中山公园边建设,边举办各种群众活动。图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山公园前行展览会开幕礼。 *据有心人考证,公园的题额书法出自潮州人陈景仁之手。 *任南海县长仅年余,余心一以抱恙之名辞官,佛山中山公园由其继任者续建,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亦乐亭建成于民国廿三年(1934年)。图为亦乐亭今貌。 *亦乐亭匾额。 *承建商在亦乐亭的开口处留下了商号和地址信息。 *和多数古旧建筑的情况相似,亦乐亭的琉璃瓦已是新旧不一、纹饰各异的什锦状态,留下了多次修葺的印记。 *甚至附近精武会建筑的瓦当也出现在亦乐亭的檐口。 *广州中山纪念堂陶鼎的更多故事,点击链接:(下)陶瓷的意外遭遇——以石湾窑陶器为例 *1953年,陈富辞世,点击:“病理研究所”容器,石湾窑名师陈富的最后杰作? *广州培正中学图书馆瓦脊疑似上利亚陶窑产品,详情点击:羊城瓦集之十一:培正中学、培道中学建筑现存旧瓦 不知陈富有无与自己的陶瓷作品合影 这张民国时期佚名者的相片 让我们看到了陶鼎异样的盖子 它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玄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