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干 口酸=胃火!中医院士的方子,清胃火,消湿热,让嘴里好受

 abc图书馆kfvmn 2020-09-30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藏象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很多人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嘴里难受。

什么叫嘴里难受?有的人嘴里干,像含了一嘴的沙子。有些人嘴里苦,好像含了一枚苦胆。有些人嘴里黏黏糊糊的,好像永远都洗不干净。

今天我说这个,则是关于口中干,口中酸的问题。

来看个医案吧。我们通过故事来表述,更具体一些。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国工程院原院士董建华先生。董师虽然已经仙逝多年了,但是他对后人的影响,一直还在。

有一次,董师接待一个患者,年68岁,男。什么毛病呢?就是反复发生口干舌燥,尤其是到了晚上的时候,那种口干舌燥之感愈发严重,仿佛是有火在嘴巴里头烧。与此同时,他还时时反酸,使得嘴巴里头酸乎乎的,伴随胃部灼痛、嘈杂。大便也溏薄,多少年都没有成型过。此人做过胃镜检查,说是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董师为其诊脉,发现脉象弦细而数,舌苔黄腻,而且中部呈现灰厚之态。

董师给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生石膏20克(先煎),山栀、黄芩、滑石各10克,芦根20克,金铃子10克,元胡6克,苏梗、香附、陈皮各10克,葛根15克,一共6剂。

结果,用药之后,患者口干反酸之感大大减轻,胃痛缓解。尤其是晚上,似乎没有火在嘴里烧了。继续用此法调治两个多月,诸证悉平,大便规律。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妨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理解。

我带着你一起分析。它其实很简单的。

1,舌红,往往说明有热。

2,苔黄,说明有热,苔腻说明有湿。苔中部呈现灰厚之态,说明胃火独盛,上灼于舌。

3,脉弦,说明有郁有湿。脉细,说明阴血亏伤。脉数,说明有热。

从舌脉来看,很简单,就是有湿热胃火,灼伤阴津。对不对?

接下来看,患者便溏,说明脾虚有湿。胃脘灼痛,说明有热。原来,这份湿热源于脾胃啊。

你再看,患者时时反酸。酸,为肝之味。脾胃为湿热所困,肝气克伐脾土,肝之本味上浮于口,于是就口酸。

湿热蕴于内,阴津亏虚,则口干。到了晚上,阴虚更甚,所以口干加重,似火在燎烧。

总体看,我们就明白了,这个患者是有胃火,灼伤阴津,而且有湿热困于脾胃。

我这么分析,你看懂了吧?

那怎么办啊?就得清胃火,补阴津,化湿热。董师用药的思路,就是这个。

于是,这才有石膏、山栀、黄芩、滑石来清热去火,芦根、葛根、生津养阴。金铃子、元胡理气止痛,苏梗、香附、陈皮理气除湿。这就是基本意图。你看,多简单。

其实啊,像我说的这些,难就难在辨证上。至于说用药,一般都不难。关键,就是辨证。你辨证既快又准,治病也就又快又准。比如说这个口干口酸,你要是结合舌苔黄腻,舌质发红,脉象弦数,就应该辨别出胃火、湿热的一些问题来。这就好比你去办一件案子,抓住了主要线索,剩下的就可以顺藤摸瓜,挨个排查了。

其实,像这种嘴巴里头不舒服的感受,在老年群体当中比较多见。前面所说,针对的是其中一种病因病机。有兴趣的朋友,你研究一下,看以后是否能科学化裁应用。我们的口,直接连接我们的脏腑。嘴里不舒服,身体里头一定就有问题。这是值得注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