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曾子的日三省吾身,到王阳明的致良知,真诚恳切自修的践履精神

 回归9480 2020-09-30
跟随大师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随古圣先贤学习孔夫子的《论语》。我们继续跟随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学习他所编写的《论语集注》,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7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一提到“忠”,现代人可能会反感,认为“忠”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在任何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中都找不到这句话,甚至找遍整个互联网都找不到出处。
而这句话多次出现在明清两朝的小说中,所以这两句话很可能是在明清两朝极端的皇权统治之下才出现的。说这句话的人是历史的罪人呀,历史上没有人敢站出来亲口承认这句话是他说的,没有人敢承担这个历史责任呀。所以,不要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思想或主张都抹黑到儒家来,更不要污蔑孔子以及历史上的圣贤。
那到底什么是“忠”,朱熹的解释是“尽己之谓忠”,尽己就是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能力,这就是忠了。
为人谋而不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扮演很多角色,自己是不是尽了各种角色的本分?在公司作为员工,是否尽了员工的本分,没有消极怠工?在父母面前是子女,是否尽了为人子女的本分,是否对父母和颜悦色?在配偶面前,是否尽了夫妻的本分,关爱对方而又给予对方空间?在孩子面前,是否尽了为人父母的本分,是否和善而又不失威严?在社会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否尽了社会公民的责任?这些都是对忠的拷问。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就是“忠”与“不忠”的典型代表,关羽是刘备的拜把兄弟与部将,他曾经投降曹操,他对刘备是绝对的忠心。虽然他投降曹操时也曾经“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过他在曹操麾下的时候也是尽心尽力地替曹操办事,在曹营的时候,关羽对曹操依然是忠。而另一个不忠的反面代表就是吕布,他做丁原的义子,非但不尽义子的本分,反而为荣华富贵而杀丁原;他做董卓义子的时候,还是不尽义子的本分,为了一位女人而杀董卓;当他走投无路,刘备好心收留他,他非但不思恩图报,反而夺取刘备的徐州。

朱子说“以实之谓信”,实,就是不虚、不假的,不要玩虚假的那套。古代人的生活与职业角色都较少,放在今天,同学、同乡、同事、工作伙伴、顾客、生意场上的朋友,都算是朋友。在朋友间是否讲信用,不跟朋友玩虚的,不欺骗朋友,就是信。
借了朋友钱,说好过几天还,几天之后是否真的还了?
卖给顾客的商品是否能保证质量,没有以次充好?
贩卖的食品,是否保证食品安全?
说好了爱人家一辈子,这个承诺坚持了多久?
一被这样地拷问,有些人也许心虚了,有些人甚至恼羞成怒了。
可以拒绝,可以不给承诺,但是要诚信。对他人的不诚信,就是对自己的不诚信。是自己给自己贴上大标签告诉别人“我不诚信,你们以后不要在我身上有任何期望”。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朱子对“传”的解析是“受之于师”,“习”是“熟之于己”,传习两个字都是对自己而言的,老师教授给我是为“传”,我把知识技能操之熟练是为“习”,“习”强调的是熟练,并非仅仅是指复习,因为复习还不一定意味着已经熟练。再重复一遍:“习”强调的是熟练。这样“传习”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把老师教授给我的学问,反复练习,操之熟练。做到“传习”这两个字,就不辜负老师的一番教,也不辜负自己的一番学。
曾子每天都在“传习”二字上检视自己,一方面是他对老师的信任和诚敬,另一方面是他对学问的敬畏之心。
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弟子们汇集多人的力量,前后耗时约四十年的时间,汇编成一本书,名为《传习录》,“传习”二字就出自曾子这里,他们熟读朱熹所编写的《论语集注》,对“传习”二字的理解可谓滚瓜烂熟、深入骨髓,可见王门弟子们对老师的敬重以及对阳明心学的敬畏之心。

践履精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都在“忠”、“信”、“传习”这三件事上反省自己,他就这样切记下功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子评价曾子说:“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曾子如此真诚恳切地自修,可以说他是掌握了为学的根本。朱子又说:对于“忠”、“信”、“传习”这三件事,则又以“忠”和“信”作为传习的根本。意思是在孔夫子所教的那么多学问之中,朱子认为“忠”和“信”是孔夫子所教的根本。
反观现在的社会问题,在“忠”、“信”、“传习”这三件事上,社会上已经不再传习孔夫子的学问,否定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嗤笑“忠”为愚忠,人与人之间不诚信,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社会的走向跟孔子、曾子、朱子的本意背道而驰。
尹氏说:“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守约”在网上找到两种解释:一是“保持俭约的德性”,二是“遵守约定的事”。个人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曾子守约”的意思。
曾子守约,首先守约有守住自己、约束自己、管理自己的意思,他不是管人、不是管外界。他聚焦在自己的身语意上,而不是聚焦在他人的身语意上。
“守约”另外一层意思,只好借用佛家的词汇来解释,佛家讲戒定慧三无漏学,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曾子守约就是他做到了戒和定,戒是不做不该做的事,定是定力。曾子坚守住“忠”、“信”、“传习”这三件事,不做不忠不信的事,不管生活工作多忙,他都传习老师所教他的学问。他不是口头说说而已,他真的做到了,并且有定力,不受外界的诱惑。

最容易让世人沦陷的莫过于财色,口头说自己不贪不义之财、不好色,这很容易。可是一旦真的面临财富的诱惑,面临美色的诱惑,是否能够抵制诱惑,是否能够继续持戒,是否能够保持定力,这才是真功夫、真境界。
谢氏说:“孔子很多弟子,有很多传人,可是他们越传越失真,到后来都失传了。唯独曾子这一学派,专门向内用功,反求诸己,传承不会失真,从曾子的后代传人子思、孟子就可以看出来了。圣人的嘉言善行,不能全部流传在世上,唯有曾子这一派幸存而未泯灭,学者怎么能够不尽心传习呢?”

曾子守约,能够约束自己、管理自己,能够持戒,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把时间精力聚焦在自己的身语意上。这就是曾子的诚意正心,这就是曾子的格物致知,这就是曾子的致良知,致吾心之良知于日常事务上。曾子每天都在检视自己,每天都在致良知,乃至一辈子都在检视自己,一辈子都在致良知。正因为如此,曾子做到了戒和定,因而生慧,有大智慧,所以他被称为“宗圣”,配享孔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