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提要 陈海峰老师在《客至》这堂课中引用钟嵘《诗品序》中的“摇荡”来形容写诗的状态,用叶嘉莹的“激荡”来表现读诗的感受…… 陈海峰老师在《客至》这堂课中引用钟嵘《诗品序》“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的“摇荡”来形容写诗的状态,用叶嘉莹《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在激荡的诗词中寻找心灵的慰藉”的“激荡”来表现读诗的感受。我也化用这两个词来谈一谈《客至》这堂课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首先,教者以诗意的情怀教出诗歌让人心旌摇曳,或者是摇曳生姿的美。 一、有理有据,个性化的题解“客至”文题,既显示教者的智慧,又符合诗“经”的特点。古代,诗是上升到“四书五经”的地位,并成为“五经”“六艺”之首。既然是“经”,就可以考据。从诗人自注到内亲外戚,可见教者的细心和慧眼,惯于发现人所未见,又善于将手头资料与已学知识进行关联。当然,这种知识的关联、牵引,教者是一直贯穿于整节课中的。可见也是教者一贯的素养和能力。 二、批注和点评活动设计精巧。注重读诗赏文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放手让学生来讲解诗、品读诗。教者在点评学生的讲解时,善抓重点、抓亮点,点评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蓬勃的生命力。 三、用短语概括每一联的互动设计精当又灵活。用概括的方式整体了解了学生读诗、理解诗的学习情况,同时又为下面难点的研读张本。设计可谓一石二鸟,一环套一环。 四、全诗情感的难点在首联,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已产生了误读。教者并不急于纠正,而是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从已学的诗文中慢慢引导学生揣摩首联的意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五、水到渠成之后,更妙的是教者将首联的聚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和升华。由期待客至的种种复杂感情,引申到杜甫“沉郁”风格的再认识。而借用叶嘉莹对“沉郁”的理解和《说文解字》对“郁”的解注,使学生对“沉郁”风格的再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整个课堂到达了一种“物与神游”的新境界。于听课者来说,当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分外喜悦。《客至》诗文内外,课堂教、学、听三者亦其乐融融。 六、古代必重诗教,教诗必重读诗。所以,最后教者的读诗点拨,不仅以读来归纳、总结全诗的情感线,同时用诗来带出了学生对全诗新的体悟和认识。尤其是“尽余欢”一联的双重连读,摇荡出客至尽欢的开怀,更将课堂的诗情摇荡向空中,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教者以睿智、见识、情怀和诗意美摇荡出语文的一片江海。学生则在这片月色溶溶、波光粼粼的江海上尽情地徜徉,用青春、热情、自信和才华激荡出一串串美丽的浪花。无论是显示屏前热情洋溢的讲解,还是黑板上漂亮到位的板书,无论是讨论环节激情似火的辩论,还是总结部分抑扬顿挫的朗诵……整个课堂无不体现出学生在教师诗情摇荡引领下,身心的激荡飞扬,最后是腾跃而起,化成一只只五彩斑斓的凤凰,随教者一同飞向诗歌的国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