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现场】潘彤彤︱问课哪得“活”如此,为有源头“人本”来——听贾玲老师《论语》阅读指导课有感

 珠溪语文 2020-09-30


品质    语文     生活

问课哪得“活”如此,为有源头“人本”来

 ——听贾玲老师《论语》阅读指导课有感

伍佑中学  潘彤彤

      今天上午听了贾玲老师在高二(10)班执教的《论语》阅读指导课,感慨颇深。因为我校正在开展“人本·活性”课堂教学改革,贾老师的这节阅读指导课很好地践行了我校的教改理念,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切口细小,提纲挈领

《论语》是一本儒家经典,它包含丰富的、密集的文化知识,该书共有五百则,一万六千字,一百多个成语。对于这样一部大作品,除了课前充分阅读,在一节课时间里想要完成阅读指导,那必须要有一个巧妙的切口。贾老师这节课就是以“孔子为什么最爱颜回”这个问题为切入口,作为一节课的核心问题,该问题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阅读、研究兴趣。关于孔门弟子,《史记·孔子世家》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众多功成名就的弟子中,孔子为何最爱颜回?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再次翻书,试图从文中找到依据。

《论语》章与章之间呈现的是一种零散的无序状态,不利于读者的深入阅读与探究。因此,为了更加深入、系统地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贾老师在学生整体通读每一则语录的前提下,尤其关注语录之间在义理上的内在联系,为此本节课主要分为六个小专题:学、仁、礼、为政、守、乐,学生通过这个六个方面来全面深入解读《论语》,理解孔子。

贾老师这样处理《论语》整本书阅读指导,科学合理,激发学生认真、执着地“啃”一本书的兴趣。

二、以人为本,气氛活跃

“人本·活性”课堂,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个“人”既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更多指向学生。以人为本凸显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本节课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学生活动,老师是个助学者。本节课学生活动主要有四个环节:(一)小组代表发言;(二)自由质疑问难;(三)总结课前问题;(四)绘制思维导图。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诱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

例如,在第一个环节,六个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从“学、仁、礼、为政、守、乐”来阐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解释过程中紧扣《论语》,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然流畅,富有见地,言语中充满了自信。在第二个环节中,同学们自由质疑问难,如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提问“我要问‘仁’组,你们解释了‘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仁’呢?”“仁组”一个同学立刻站起来回答:“请看教材第185页,里面说‘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这些就是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还有学生提问“守礼对修身有什么作用?”“孔子爱学,颜回也爱学,从书上可知‘文’和‘行’具体表现为什么呢?”问题从同学们中产生,答案也由同学们自己组织,在此过程中,贾老师只是适时进行补充、点拨、迁移,带着同学们向《论语》更深处探寻。第三个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回答“孔子为什么最爱颜回”,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总结得比较全面,他说“孔子欣赏颜回,首先是颜回和孔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修养高,有极高的天赋,好学勤恳,可以做到‘用行舍藏’,都拥有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在政治上讲求为政以德。所以,孔子希望颜回可以传承、实现自己的志向。孔子希望通过‘仁’‘礼’的约束以实现小康社会的志向。颜回是唯一能在德行、天赋、学习态度、政治思想各方面与孔子相近的弟子。孔子希望颜回能通过他个人的标杆作用来影响社会,达到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完成孔子未能完成的壮志。”最后一个环节是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整理思路、高效梳理信息的工具,它可以把抽象概念图像化,强化思维逻辑与记忆力。尤其《论语》这本书,零散、无序,用思维导图,可以把论语打通,最终形成对孔子思想深入而整体的认知。

正应了那句“教是为了不教”,同学们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同学们思维深化的过程,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整个课堂精彩不断,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

三、文道统一,立德树人

      这节课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教师很注重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论语》不仅是提高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智慧,更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当同学们讨论到“仁”的时候,老师及时补充:“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达109次之多。‘仁’在孔子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以说,‘爱人’,实乃‘仁’之魂魄。何为‘仁者爱人’?‘仁’字是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则表示两个人在一起,本义表示两个人亲近友爱,延伸为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帮助、同情。可见,‘爱人’,首先是爱自己,让自己有所立,而后是爱人,让他人也有所惠。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悦纳自己,然后才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仁者爱人’第一重是‘爱自己’,第二重才是‘爱他人’。‘爱己’是出发点,而‘爱他人’则是其归旨。”当学生讨论“乐处”时,贾老师说:“孔颜何能达到这种乐的境界?这是因为对于孔颜而言,他们的终极追求并不是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追求内在自我的完善而达到一种淡泊宁静、洒脱自得的人生境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最佳方式呢?我想,“孔颜之乐”的处世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物质追求之外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与同学们好好思考。”

     贾老师在课堂上,追求活动的“内化”,将知识内化为素养,促使学生思考人存在的意义甚至是宇宙的意义,这样的引导让课堂充满了庄严感,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止是知识,更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贾老师在课堂上把“文以载道”的责任扛在肩上,学生受老师的启蒙,逐渐转化为内在需求和内驱力,从而触动灵魂深处对真善美的依恋情怀。

      我对这节课唯一的建议就是再多一些朗读。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感受语言的重量,触摸语言的硬度,引领学生在口诵心惟中作一次美好的心灵远游。

      贾老师今年50岁了,以前也听过她几次课,但是这一次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她的课堂焕发出异样的精彩,连课件制作得都非常精美,可见她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不禁感慨:我校的“人本·活性”课堂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在推陈出新。老师们重新定位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不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变封闭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变机械地完成作业为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记得曾经跟同事们讨论过一个问题:一节课的精彩核心在哪里?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结论——课堂的精彩一定是学生精彩,绝不是老师!老师在课堂上不做支配学生的控制者,改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学者,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放得开,主动参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贾老师这节课,学生自信大胆,口若悬河,百家争鸣,气氛活跃,这一切都得益于老师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2020年6月1日


文字:潘彤彤

校对:吴中扬

长按识别,关注珠溪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