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心做好一碗手擀面,也能连开多家连锁店

 许言君 2020-09-30


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老乡相聚在东城区青芳街的一家亲手擀面面馆内。微醺下楼时,回头一撇,却被这间店面墙壁上的壁画吸引。只见壁画上画的是一位身着红衣,满头银发的婆婆在做手擀面,身旁依偎着一只猫和狗,画面十分温馨。

每一幅画面均总结了手擀面的特点如下:

手上见力道,力在手中,均匀揉搓,面条的干湿全凭手感;

刀下见功夫:刀起刀落,可宽可窄,从10毫米到一两毫米不等,晾至半干,柔韧内筋;

锅中见轻柔:沸水下锅,文火略煮。“段白”出锅,一缕面条。翻滚之中,以火候决定口感;

碗里见香麻:麻辣当先,好料好味;

嘴上见滋味:筷子翻飞,流光溢彩,提黄、多青、干溜样样满足,麻中有辣,辣中有鲜,层次分明。

驻足品味之时,遂拿出手机将画面一一拍照下来,留在手机之中,也印在心中。

近日网上查阅资料发现,如此完美的壁画并非那家面馆所创,而是重庆小面宣传设计创意。至此,心中顿有失望之感。

细思之下,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有关安莊一家亲手擀面的文字,不为别的,只为咱许昌人对手擀面的那份钟爱。

地处中原的河南人对于面食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早晚两顿稀饭、中午一碗面条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

在人口多的农村家庭长大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印象:宽敞的案板前,祖母或母亲身穿围裙,一米多长的擀面杖在手中翻滚,一大块面团在案板上随着擀面杖翻滚的幅度越变越大,越来越薄。最后,圆面片被慢慢折叠而起,刀起刀落,宽窄大致相同的面条就制作好了。

热气腾腾的大锅里满是滚烫的开水。面条下锅后,叔伯、父亲这些男人都喜欢吃夹生的硬面条,用笊篱一捞,在凉水中一冰,放入碗中浇上茄子丁、萝卜丁和豆腐丁炖煮好的三丁臊子,拿起一骨朵大蒜,端起碗走到村口的树荫下与邻居们边吃边聊。那场景至今犹如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20世纪80年代,为了省时省力,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轧面机。后来,农村基本上一家一台轧面机,每到中午就能听见轧面机轧面的声音。

毫不夸张地说,面条已经融入了河南人的血液,成为河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甚至有人说不爱吃面条就不能算纯正的河南人。但就是这一碗小小的面条,不是每家饭店都能做好的。

目前,许昌主打手工面的饭店中,生意最好、分店最多的是安莊一家亲乡村手擀面。它创办于2002年,总店位于市区八一路与劳动路交叉口,如今已经在许昌开设了10余家连锁店。

曾经记得,八一路的手擀面店内,每天上午,均能见到一位腰里系着围裙的中年汉子在一个大面案前忙活着,揉、搓、压、擀、切等一系列的动作下来,即便三九寒冬也是累得热汗淋漓。老板安永跃说他们一直坚持纯手工擀面,现擀现做。

老顾客从面条粗细及口感就能感受到是不是纯手工制作。

或许正是这样的活招牌的缘故,吸引来了大量的食客光顾。

每到中午,不少热爱面食的上班族总喜欢三五成群地凑到一起,点上一碗手工面慢慢享用。伴随着“哧溜哧溜”的吸面条声,惬意与满足感油然而生。

说归说,做归做。安莊一家亲的手擀面确实做出了名堂,他们的手擀面筋道爽滑,能吃出面的香味。再者,他们家的臊子都是提前打好后的,有番茄鸡蛋的、萝卜肉丁的、素三丁的、猪肉白菜粉条的等等,食客端着刚出锅的白面条,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偏好的臊子浇头,一旁还为你准备好了芝麻盐、花生碎等传统的调味料,那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锅台上捞了一碗面条,再舀一勺臊子浇面一样。口感筋韧,面香浓郁。

一碗手擀面做得好,照样能开连锁店。安莊一家亲手擀面就是这样的范例吧,10余年来,八一路总店的生意一直长盛不衰,他们不但把隔壁的一家饭店盘了下来开成了饺子宴,还在市区的东城区学府街、青芳街,老城区的北大街、西关延安路等路段开设了多家连锁店,而每家连锁店的生意也是十分的兴隆。

不过,那天晚上我们并没有吃手擀面,或许是晚上都不愿多吃面食的缘故吧。但从菜品上来说,一家亲有很多菜都是半成品或成品的,只要你点过菜后,上菜的速度绝对不会让你催促的,铁板凉粉和手工溻的菜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铁板凉粉是小时候在家乡的春会上吃过的味道,菜馍是两个大妈在大厅里现烙的,菜多而软香,十分可口。

走出饭店,虽然对没有品尝他们的手擀面有点儿少许遗憾,但一直在回味过去的味道。

这种味道让你回味无穷,也许是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也许是尽带酸甜苦辣的五味瓶。

是啊,在机械化和现代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逐渐忘却了手擀面的做法,却记得它的味道,其味道远比买来的面要香的多,纯正得多。

一碗手擀面,热气腾腾的,散发着它独特的香味,我似乎闻到了面粉的味道,闻到了家乡的味道,闻到了家的味道,闻到了人间烟火的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