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芝润斋 2020-10-01

殿前欢 咏北宋六瓣花口折腰盘

瓣开花。折腰直壁底足拔。天晴雨过蝉翼雅。绝色袈裟。

承袭北宋茬。身如瓦。裂片冰纹爪。玉脂凝聚,韵致休姱

八 — 六瓣花口折腰盘

六瓣花口折腰盘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参见1989年印尼海域打捞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就有这类白釉折腰盘,它应该是受到河北晚唐、五代定窑六瓣花口盘的影响,唐代定窑流行三、四、五瓣棱花口,到了晚唐、五代六瓣花口开始流行,多数是在圆口的口沿刻出六等分的小缺口,以示花口,到了北宋晚期的“北宋官窑”折腰盘类器物的六瓣花口相对来讲刻掉的缺口比较大,形成明显的六瓣花口,不像定窑的缺口刻得比较小,到了金代有些基本看不出有刻花口,甚至很难看出来。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1: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

北宋官窑”器物上经常会发现有个别地方釉层略厚一点,形成一点点的颜色变化,这种变化要在半侧视的光线下才容易看到,正视时不易发现,这种应该是相对更晚一些时候的产品,最初还是延续清凉寺的那种“蝉翼”式开片,也就是釉层相对较薄,到了稍晚时候,釉层慢慢加厚,釉层的加厚,使的原本开细碎片纹渐渐合拼,衍生出特有的较大的开片,形成“官釉”独特的品质,也有些还在过度阶段,所以釉层有时候还有些不太均匀。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2: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

这种比较典型的所谓“蝉翼”纹开片,它属于“弃汝兴官”的初期作品,仍然延续清凉寺的那种“蝉翼”开片纹饰效果,釉层较薄。在釉层不断地加厚之后,釉面的开片纹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由细碎的“蝉翼”纹,演变成比较大片的“官釉”开片。

这种六瓣花口折腰盘的花口刻得比较大,与以往五代、北宋定窑的小缺口有明显的不同。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3:北宋官窑折沿盘侧视图

我们注意一下“北宋官窑”的六瓣花口折腰盘与定窑、南宋官窑的六瓣花口折腰盘除了“北宋官窑”有比较高而微微外撇的圈足外,其它都基本一致。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4: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侧视图

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一般也是属于厚胎器,从造型上看出来没有北宋官窑的高足,其它都延续北宋“袭故京遗制”,胎骨也是口沿较薄,往下渐厚,依然以支钉支烧,但支烧的支钉完全不同了,多使用小圆柱支钉,而且是黑灰胎骨,支钉也多为六个或更多,其实在河南地区也出现过这种支烧法,只是在“北宋官窑”产品中极少发现。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5: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侧视图

这两件啊呼斋收藏的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都带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为清宫旧藏器物,一件把御题诗刻在器物底部,一件刻在盘心里。

咏官窑盘

虽非髺垦足钉遗。(自明永宣以来,瓷冶益精巧,内外圎成,全无足钉迹。然辨宋窑,必以有钉者为真,物以少贵,其理必然。)已自为佳今重之。物以少珍有如此,玩当丧(去声。)志戒惟兹。精评早具辍耕録,剏制犹存修内司。古北秦砖古于是,(常谓长城之砖乃秦时物而人弗之珍,以其托质贱也。)却谁属目义堪思。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6:清宫旧藏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

对比南宋官窑折腰盘与北宋官窑折腰盘的俯视图会发现,它们基本是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虽然口沿的缺口略有大小差异,但总体造型是一致的,盘心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折角小圈,不像定窑的胎薄釉坚,内刻折枝莲花或折枝牡丹纹,“北宋官窑”纯素面,以淡雅青翠的天青色、蝉翼纹、或大开片纹开片取胜,厚釉者呈独有的“官釉”开片纹,而南宋官窑就是延续了“北宋官窑”釉质的遗制,尽力仿制“北宋官窑”的典型“官釉”效果,成功地继承了“北宋官窑”这种独有的、极具特色的“官釉”开片纹,由于人们对北宋官窑缺乏认识,而这种独特的“官釉”却成了南宋官窑的一个标志性特点。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7:清宫旧藏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

一般的六瓣花口折腰盘的内里是有一道折角,与外部的折角相呼应,“北宋官窑”也有个别的还特意在内里刻画出来一道凹线,当然,这种做法在“北宋官窑”的盘类中也是有专门刻划或凸起一道旋纹的做法。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8: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底

北宋官窑”的六瓣花口折腰盘一改晚唐、五代定窑的形式,不仅所刻的缺口相对较大,而且圈足也相对较高且微微外撇,从定窑的圈足垫烧,到吸取了清凉寺的支钉支烧法,使得“北宋官窑”的折腰盘圈足略高而厚实稳重,整体全部裹足满釉,只留下圈足内三、五个细小的“芝麻钉”痕迹。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9:清宫旧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底

这种六瓣花口折腰盘的器物除了“北宋官窑”有高圈足外,它的支钉痕也是延续清凉寺的“芝麻钉”,一般多为单数,即三、五个小“芝麻钉”支烧,而南宋官窑的支钉不仅比北宋官窑支钉大,而且基本上是双数,也就是说多为六个小圆柱式支钉。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10:清宫旧藏南宋官窑六瓣花口折腰盘底

南宋官窑支钉一般排列整器,不像北宋官窑的支钉有时候是不在“中心”,为什么呢?不放在同一圆心上?因为北宋官窑的高足应该明显有“接足”的可能性,所以,有时候所接的足就不是很准确的在同一圆心上,所以在放支钉时不得不放的“偏”一点(找盘子的同心圆)使其能够比较稳,不至于歪斜。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11:北宋官窑“蝉翼”纹开片

北宋官窑的“蝉翼”纹开片是延续清凉寺的技术,所以在清凉寺的产品和“传世汝窑”(即北宋官窑)的初期作品上都能看到这种开片纹,这种开片使用一般的手机还不太容易对焦,因为它的‘“蝉翼”纹细碎、层叠交错焦距很难找到对焦点,就像“蝉翼”在颤动一样。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12:南宋官窑“官釉”开片

到了“北宋官窑”的晚期,“官釉”形成了独有的大开片纹,釉质肥厚、滋润,透明度高,玉质感极强,有些开片大小交错,而南宋官窑恰恰继承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官釉”,为宋代官窑挣尽了风头,但却很少人知道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都以为这种“官釉”是南宋官窑独创的特产,哪里知道那“袭故京遗制”的原委。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13:1989年印尼出水九世纪“黑石号”沉船的白釉折腰盘

很显然1989年印尼打捞出水的九世纪“黑石号”沉船还有很多谜没有解开,就如同这件唐代白釉折腰盘不知道是没有人看到?还是“视而不见”,如今还有很多人硬说这种折腰盘是北宋才有的,那不知道是不是德国人搞一只折腰盘放在“黑石号”里面?历史怎么改写?就是要在不经意中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证据,用事实来说话。我曾经说过唐代定窑已经出现折腰盘,没有人信,嗤之以鼻,但那时还不知道“黑石号”,现在都在一一验证。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14:北宋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盘

其实折腰盘在晚唐已经开始出现,一直流行到了金代,元代以后不太流行了,清代有仿古的会制作一些折腰盘,但不是流行款识,最流行的时候就是宋代,包括很多窑口都有生产,以北方窑口为主,金兵南进占领河北以后,宋室南迁,估计也带走了一部分窑工,也有窑工为了生存逃命南下,把北方制瓷业的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尤其是河北定窑的技术,成就了景德镇影青的再次大展宏图,覆烧法的推广,刻印花的流行很快就有了所谓的“南定”,加快了景德镇占领整个市场的速度。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八—折腰盘

图15:北宋耀州窑刻花折腰盘

虽然唐、宋以来宫廷御用瓷主要以定窑白瓷为主导,到了北宋晚期宋徽宗信奉道教,一改尚白的风气偏爱尚青,这一改变也带动了汝州地区的青瓷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汝州地区在北宋初期的临汝窑早已受到了耀州窑的影响,或者可能有耀州窑窑工过来交流,使北宋汝州地区的青瓷很多刻画器物都带有耀州窑的影子,甚至有些临汝窑的产品极为接近耀州窑产品,就是今天也会有很多人分不清是耀州窑还是临汝窑,可想耀州窑对汝州青瓷的影响有多深?

北宋官窑”的折腰盘不仅受到近邻定窑的影响,还深受耀州窑风格的影响,所以这种折沿盘在汝州地区的“北宋官窑”出现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们注意到“北宋官窑”的折腰盘在刻缺口时刻得比较大,不像北宋定窑、耀州窑的缺口很小,有些甚至看不到,而“北宋官窑”的折腰盘圈足却是略高而微微外撇,与北宋定窑、耀州窑的圈足区别较大。

@北宋官窑 @宋汝窑 @南宋官窑 @北宋官钧窑 #博物馆# #钧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