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崎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和长期管理

 昵称zo275 2020-10-03
2 严重CAL的治疗和管理
2.1 急性期管理

川崎病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血管炎性疾病。在川崎病急性期,若已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只要炎症没有终止,冠状动脉的扩张就会继续加重。并且,冠状动脉血栓也主要发生在川崎病病程的前3个月内,其发生率在病程第15~45天达高峰[6]。因此,急性期治疗既需要尽快终止炎症,也需要积极进行抗血栓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对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密切监测。

2.1.1 终止炎症

Orenstein等[10]确定了川崎病患儿CAL进展过程中3个彼此不同却相互关联的病理过程:急性自限性坏死性动脉炎(necrotizing arteritis,NA)、亚急性/慢性(subacute/chronic,SA/C)血管炎和管腔肌成纤维细胞增生(luminal myofibroblastic proliferation,LMP)。NA由中性粒细胞介导,为自限性过程,在发热的前两周内开始并结束。它起始于冠状动脉内皮,依次破坏内膜、内弹力层、中膜和外弹力层,向周围扩展形成CAA,并可在1个月内导致CAA破裂或血栓形成。SA/C血管炎主要由小淋巴细胞介导,在发病的前两周内开始并持续数月至数年,与LMP病变密切相关。它起始于血管外膜或血管周围组织,然后在向管腔内部进展的过程中损伤血管壁。LMP是内膜平滑肌细胞来源的病理性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过程,肌成纤维细胞在SA/C炎症区域或循环中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呈环形和对称性增生,从而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因此,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的抗炎治疗对于控制CAL进展至关重要。

急性期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根据患儿是否已经接受标准治疗(IVIG 2 g/kg+阿司匹林30~50 mg/kg)可分为两类:(1)患儿未接受标准治疗前已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应尽快给予标准治疗,并根据情况考虑给予另外的抗炎治疗。(2)患儿标准治疗已经结束,TTE显示严重CAL。不管是否热退,只要炎症指标还有升高,建议给予另外的抗炎治疗。另外的抗炎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英夫利昔单抗、环孢素、环磷酰胺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或者上述中两种的联合用药。

糖皮质激素可迅速降低循环中的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尽管不建议早期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但作为IVIG的补充用药或IVIG耐药的挽救治疗,目前已得到广泛认可[11]。最新一篇Meta分析纳入了16项比较IVIG和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川崎病的研究,结果显示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降低CAL的发生风险(OR:0.424,95%CI 0.270~0.665)[12]。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5%~25%的川崎病患儿对首次IVIG耐药,是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13]。对于这部分患儿,可给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IVMP)。一篇Meta分析纳入了4项比较IVIG耐药患儿第2次IVIG与IVMP疗效的研究,结果显示IVMP组患儿的发热时间更短(OR:0.73;95% CI 0.58~0.92),但两组患儿的CAL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55;95% CI 0.57~4.20)[14]。综上,激素作为另外的抗炎治疗,可快速终止大部分川崎病患儿的炎症,阻止CAL的进一步加重。对这部分患儿的IVMP用法,可分2次给予10~30 mg/(kg·d),根据炎症程度及炎症终止快慢决定疗程,通常不超过2个月。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被认为是川崎病免疫病理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因子。高水平的TNF-α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屏障,并引发血管壁更深层次的免疫损伤反应[15]。在川崎病小鼠模型中已经证实,TNF-α是诱导冠状动脉炎症和CAA形成的必要条件,应用TNF-α受体阻断剂治疗小鼠可预防血管损伤[16]。因此,抑制TNF-α可起到控制川崎病炎症、阻断病情进展的作用。TNF-α拮抗剂包括可溶性受体(依那西普,Etanercept)和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商品名:类克)。依那西普需皮下注射给药,且需要连续应用,故其应用受限;英夫利昔单抗(5 mg/kg,2 h静脉滴注)单次应用作为IVIG耐药的补救药物,在治疗川崎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川崎病的报道最早见于2004年[17],此后英夫利昔单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治疗难治性川崎病[18,19,20,21]。这些报道显示,川崎病患儿应用英夫利昔单抗安全且耐受性良好,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加快炎症指标恢复。然而,2016年一篇纳入5项研究共383例IVIG耐药患儿的Meta分析显示,IVIG组与英夫利昔单抗组患儿CAL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R:1.05,95% CI 0.60~1.81),但病例数有限(英夫利昔单抗组仅148例),而且CAL的定义不统一[22]。2009至2012年美国的一项两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在给予患儿IVIG 2 g/kg+阿司匹林80~100 mg/kg治疗的基础上,以安慰剂(生理盐水)5 ml/kg为对照组、英夫利昔单抗5 mg/kg为试验组,结果发现两组的耐药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CAL进展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的退热更快、CRP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等炎症指标恢复更快,而且试验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Z值下降幅度比对照组高1倍[23]。对于已发生CAL且炎症没有消退、仍处于川崎病急性或亚急性期的患儿,应用英夫利昔单抗的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临床治疗经验,英夫利昔单抗作为促进全身以及冠状动脉炎症消退的药物值得推荐,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支持。

Ca2+/活化T淋巴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信号通路上调被认为是川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全基因组研究已经明确,携带ITPKC基因变异[24]和CASP3基因变异[25]的儿童易患川崎病。这两种变异可通过上调NFAT信号通路,使免疫异常活化、炎症反应过度激活,从而引起川崎病,它们还与CAL的发生和IVIG耐药有关[26]。环孢素作为该信号通路的靶向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川崎病,特别是具有ITPKC基因变异和CASP3基因变异的川崎病患儿。2019年日本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在Kobayashi评分≥5分的IVIG耐药高风险川崎病患儿中,以标准治疗方案(IVIG 2 g/kg+阿司匹林30 mg/kg)为对照组,以标准治疗方案+环孢素5 mg/kg(分2次口服,共5 d)为试验组,结果发现试验组CAL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比31%),但各冠状动脉平均Z值无显著差异,严重不良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27]。目前使用环孢素对IVIG耐药或严重CAL患儿进行补救治疗与其他药物的比较尚无研究报道,需要更多临床资料积累。

2.1.2 抗血栓治疗

川崎病患儿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多、黏附性增加;凝血因子活化;炎症因子攻击血管内皮细胞使其损伤并发生功能障碍;局部血管扩张部位出现血流淤积、湍流等异常血流状态,以上因素均可导致血栓形成。尤其是川崎病伴发巨大CAA或1支冠状动脉内存在多个动脉瘤的患儿,血栓形成风险特别高。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大部分伴有CAL的川崎病患儿,其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发生在发病的前3个月内[6]。因此,急性期的抗血栓治疗对于严重CAL患儿尤为关键,需积极进行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直至动脉瘤改善或稳定。

急性期的抗凝药物建议优先选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LMWH比华法林更容易调整用量,可以迅速达到治疗量,且其半衰期短、风险较低、不需要监测凝血功能。如果未发现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可给予预防量[<1岁,150 U/(kg·d);≥1岁,100 U/(kg·d),分两次皮下注射];如果已发现血栓形成但未形成栓塞,需给予治疗量[<1岁,300 U/(kg·d);≥1岁,200 U/(kg·d)]。二者均需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首次注射后48 h内需进行抗Ⅹa因子活性监测,调整抗Ⅹa因子水平至0.5~1.0 U/ml。如果发生急性栓塞、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建议在12 h内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可给予t-PA 0.5 mg/(kg·h),6 h;如果心肌梗死出现超过12 h,建议使用双抗血小板和抗凝3种药物治疗(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治疗量LMWH)[1],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待炎症完全终止、病情稳定、CAA停止进展甚至好转,可将LMWH过渡至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2.1.3 冠状动脉监测

TTE检测冠状动脉近段异常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诊断CAL的首选检测方法,尤其对于急性期患儿。检测时需观察CAA的大小、数量、形状和分布,进行动态比较,并仔细观察管腔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对于巨大CAA患儿,1周内至少需重复2次TTE,直至冠状动脉内径稳定,但对于这部分患儿,即使冠状动脉内径已经稳定,发病前3个月内亦应频繁进行TTE以监测血栓形成[1]

急性期如果TTE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栓塞风险或已经发生栓塞,可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协助诊断。由于川崎病血管炎的病理特点,如果急性期行心导管检查,导管导致动脉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所升高,所以除非需要紧急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或介入治疗,不建议川崎病病程2个月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

2.2 长期管理
2.2.1 冠状动脉损害的形态评估

巨大CAA建议于恢复期(病程2~3个月)行首次CAG检查,详细评估CAL的程度,以确定治疗和随访方案。之后的随访,可根据情况行MSCTA或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MRCA)检查。如果随访过程中发现新的心肌缺血证据,建议重复CAG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血栓形成、局限性狭窄或闭塞。中型或巨大CAA随访过程中,如果TTE提示动脉瘤消退,需进一步行CAG或MSCTA加以明确,以决定是否改变治疗方案。

2.2.2 冠状动脉损害引起的心肌缺血评估

儿童发生心肌缺血时,通常无症状或症状易被忽略,常规的检查方法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较低。因此,严重CAL患儿在随访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诱导性心肌缺血评估,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负荷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stress echocardiography,SE)和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

负荷心电图指运动平板试验,适用于学龄期或更年长的患儿,因其接近生理状态且相对简便易行,临床应用较多。但其检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不高,故单独的运动平板试验不足以全面评估心肌缺血。

SE包括运动SE和药物SE,二者的敏感性均高于运动平板试验。因儿童心率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且患儿需要足够大才能配合跑步或踏车运动,故运动SE应用受到限制。用于SE的药物包括多巴酚丁胺、腺苷(或三磷酸腺苷,ATP)、双嘧达莫。相对来说,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DSE)临床应用较多[28]。最近一项研究对川崎病伴发CAL的患儿进行了长达15年的追踪随访,发现DSE可为青少年川崎病幸存者提供独立的预后信息[29]。国内有单位开展ATP诱导的SE检测,通过记录静息及注射ATP[160 μg/(kg·min)] 6 min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的舒张期最大峰值流速,估算LAD的血流储备,并观察患儿静息及用药后的室壁运动情况[30]。目前SE的使用限制在于,尚不能将室壁运动的定性评估转变为定量分析方法[31],缺乏客观性;且儿科超声医生对心肌节段运动的判断经验有限,检查耗时较长。

负荷MPI亦包括运动和药物负荷MPI。应用201TI和99mTc进行的双嘧达莫负荷MPI存在可逆性灌注缺损,已被证明是川崎病患儿长期随访中预测心脏事件的一个强有力因素[32]。对不能进行运动负荷的患儿,行药物负荷MPI是一个合适选择。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是ATP负荷甲基异腈类化合物(99mTc-MIBI) MPI,其不良反应较轻,简便易行。需要注意的是,冠状动脉形态正常的川崎病患儿,其MPI也可能有一定的阳性率,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其内皮功能障碍有关[33]。ATP代谢迅速,血浆半衰期约为2 s,若患儿出现不适可立即停药,诱发的症状也可立即消失。ATP的不良反应包括胸痛、头疼、面部潮红、头晕、气短、恶心、胃肠道不适、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等。停止注射后多自行缓解,一般无严重心脏意外发生。其禁忌证包括:哮喘病史、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病窦综合征、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低血压和高血压等。

2.2.3 治疗

巨大CAA患儿需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目前仍然是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不能应用阿司匹林的患儿可用氯吡格雷替代。华法林为长期口服抗凝药,使用时需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于1.5~2.5,可根据CAL的严重程度(CAA大小、数目和部位)决定每个患儿的INR目标值。此外,应给予患儿β受体阻滞剂,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风险。由于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炎症、内皮功能、氧化应激、血小板聚集、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具有潜在的多效作用,可能有益于川崎病CAL的长期治疗。有研究者建议对合并CAA的川崎病患儿,可考虑经验性使用低剂量他汀类药物[1]。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不同年龄患儿的目标血清胆固醇值,目前尚待更多临床研究确定。

2.2.4 随访

川崎病伴发CAL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应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更新评估CAL的严重程度,并按照新的评估结果调整治疗和随访方案。原则上,对于严重CAL患儿,不能仅靠TTE结果改变治疗方案(如停用华法林),须行MSCTA、MRCA或CAG评估后确定。另外,对于严重CAL患儿,病理进展到正常管腔尺寸(血栓形成、管腔肌成纤维细胞增生)也会增加狭窄和阻塞的风险。因此,建议定期行诱导性心肌缺血检测,并根据病情最严重时的CAL程度和当前的CAL程度,对后续评估方案进行调整。如果存在诱导性心肌缺血,建议行CAG作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总之,CAL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CAL通常需要终生随访和治疗,通过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尽可能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患儿预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