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议国歌

 想家1953 2020-10-03

第一首:

19世纪前,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国歌,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那是在1878年(光绪四年),曾纪泽出使英、法,两年后又兼任驻俄公使,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并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过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节奏过于缓慢,经常受到批评。所以其词曲都没能流传下来,虽说没得到朝廷的批准,但它却被当作国歌来演奏。所以他应该算是我们民族的第一首国歌。

第二首:

1896年,我国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宾的国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当时根本不知道国歌的意义和作用,哪有什么国歌。于是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为:

“金殿当头紫阁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云车驾六龙。”

因为李鸿章最早使用此曲,后改称《李中堂乐》。这就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第三首:

1900年以前,我国还未正式使用过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国歌。外国殖民者入侵中国后,打着自己的国旗,唱着自己的国歌,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中国人深感气愤屈辱。出于外交需要,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权代国歌。虽说是军歌,但它还是当作国歌用过,所以也算一首。

于斯万年,

亚东大帝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

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

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

唱我帝国歌!

第四首:

1911年10月4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严复作词,名义上爱新觉罗。溥侗谱曲,曲谱实际来自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郭曾炘修订。歌词是文言文。歌词是:

“巩金瓯

承天帱

民物铁凫藻

喜同胞

清时兴遭

真熙嗥

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这首歌因不合国情民意,一天也没传唱,颁布了仅一个月,辛亥革命爆发,《巩金瓯》成了清王朝的葬歌。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首国歌。也是我们民族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国歌。

第五首:

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在蔡元培之下对公众征求可能的国歌,后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五旗共和歌》。歌词是:

亚东开化中国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

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曲调昂扬流畅,歌词通俗凝炼。这是我国第五首国歌。也是我们民族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并使用过的国歌,可惜他只用了三年。

第六首:

1915年5月23日,袁世凯篡夺了中华革命临时政权,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国歌,歌曲由北洋重臣荫昌作词,王露作曲,歌词如下:

“中华雄踞天地间

廊八埏

华胄从来昆仑巅

江湖浩荡山锦连

共和五族开尧天,

亿万年。” 

袁世凯称帝后,于1915年12月19日改为以下歌词:

“中华雄踞天地间

廊八埏

华胄从来昆仑巅

江湖浩荡山锦连

勋华捐让开尧天

亿万年。”   

这首歌曲虽短小精炼,但宗旨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刚露面即被民主革命的滚滚浪潮淹没。 前一种只用了七个月,后一种唱法也只用了不过八十三天,前后二种因只改动五个字,所在也只能算是一首。

第七首:

1916年袁世凯下台。1920年段祺瑞政府教育部征集国歌,采用《卿云歌》作为官方国歌《卿云歌》分为第一次及第二次两版本,两版本词均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第一次卿云歌为1913年4月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将《尚书》中的《卿云歌》选作歌词并作曲,全歌仅四句16字,

第二次加上为汪荣宝所添加了后两句,让.由奥士东(Jean Hautstont)谱曲。

卿云烂兮,

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并由教育部下令于1921年7月在全国传唱。这首歌为军阀混战的旧中国歌功颂德,涂脂抹粉,遭到国民的唾弃。又是一首只唱了不到一年的国歌。

第八首:

1926年7月1日,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政府,将《国民革命歌》作为临时国歌,《国民革命歌》由黄埔军官学校军官所作,1926年7月1日发布。其旋律与著名童谣《三只老虎》(香港名为《打开蚊帐》)相同。歌词为: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齐奋斗。”

1928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下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当局决议通过了梅花为国花、青天白日旗为国旗,唯独没有国歌。于是,教育部两次通令全国征求国歌歌词,在两千多件作品中并未选出合适的国歌。1930年行政院通令全国机关学校,在国歌未制定前,暂以党歌《三民主义歌》代之。党歌的歌词是孙中山先生对黄埔军官学校所题的训词。曲谱则由江西籍作曲家程懋筠所作。歌词为:

“三民主义

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

以建大同

咨尔多士

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

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贯彻始终。”

由于歌词主题突出,内容厚重,故广为流传。然而,这一决议公布后,举国哗然,有识之士就党歌混同国歌一事,公开写文章责问当局:强迫民众共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岂不是要全国同胞公开冒充国民党员!而且还要把国民党人实现“三民主义”的义务公开推在非党民众身上。为了平息舆论,1934年,国民党中常委又一次召开会议讨论国歌事宜,这次是国民党元老、国学深厚的大书法家于右任提议采用孔子的《礼记》中的《礼运》作国歌歌词的方案交行政院讨论审定。歌词正好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学说。这就是“大道之行也……”即《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的歌词选自孔子的《礼记正义》第二十一卷中的《礼运》篇,曲调则是由当时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萧友梅与该校教务长、资深的国文教授易韦斋合作而成的。当它被送到行政院审定时,不料当时的行政院长并不同意将其作为国歌,而主张将《天下为公》作为当年8月27日纪念孔子诞辰的纪念歌曲。1935年5月1日出版的《复兴民族歌曲选编》中,《天下为公》就是以《孔子纪念歌》的歌名发表的。歌词是: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窍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而在1943年, 《三民主义歌》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三民主义歌》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选择为世界的最佳的国歌。

从此以后,由于蒋介石忙于“剿共”,继而外患又起,八年抗战加上三年内战,国民党当局再也无法安下心来讨论国歌的事,所以一直到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时,中华民国始终没有正式国歌,而一直是以国民党党歌来替代国歌的。

老蒋败逃台湾后,又有传说他们将《梅花颂》定为国歌,由刘家昌作词作曲,邓丽君演唱。 歌词是:

“梅花梅花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梅花梅花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

由于国际间关于一个中国的争论,多数国家及国际组织选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1949年后(或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大会的席位后)中国的代表,中华民国国歌在台北无邦交的国际场合无法演奏。于是它是在升降“中华民国”国旗时特别演奏的歌曲,在国际场合升起代表“中华民国”之国旗或旗帜时,包括中华台北队在国际体育竞赛得金牌时,均演奏国旗歌而非国歌。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未单独制作国旗歌。升降国旗都是演奏国歌。湾湾的情况属于少数例外。而国旗歌成为被国际奥会等单位接受的替代方案。由于在“中华民国”有效管辖的台澎金马,升降旗仍使用国旗歌,所以国际组织的替代案为我方及台北接受。《“中华民国”国旗歌》是由戴传贤作词,黄自谱曲。歌词是: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冑,东亚称雄。

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

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

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加上那首没有成文的《天下为公》,《国民革命歌》、《三民主义》、《天下为公》、《梅花颂》及《中华民国国旗歌》五首歌中,也搞不清楚那一首是“中华民国”的国歌。但国民党在大陆期间的一切外交活动中及在窃取联合国席位之时,多是以国民党的党歌当国歌用,这首歌用了近四十年,而后来的《梅花颂》出台时,所谓的“中华民国”都没人承认了。那里还能叫做国歌呢,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省歌罢了。而国旗歌明显也不能算是国歌,所以“中华民国”的国歌虽是高产,但作者只算一首。

第九首: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才有了真正代表劳动人民心声和意志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是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歌,由著名诗人、剧作家田汉1935年在上海监狱中挥笔疾书而成,人民音乐家聂耳饱醮激情谱曲。每当唱起这首歌,就铭记国家、民族创来的艰辛,就想起芦沟桥、平型关、延河水、沂蒙山。歌词是: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义勇军进行曲》的前身是《前进歌》 “同胞们,大家一条心……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让我们结成一条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向着自由的路前进!”这是1934年由田汉创作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主题曲《前进歌》。

1934年的一天晚饭后,田汉与聂耳一同到上海外滩观察码头工人生活。懂英文的田汉看到码头堆放的木箱上的文字后当即震怒了:“里面装着军火!是运给日本帝国主义打中国人的!”聂耳的脸也变得铁青,两只手紧握成拳头,用几乎颤抖的声音说:“这些狗强盗!强迫中国人扛着枪炮子弹来打中国人!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回去后,田汉很快创作了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的《扬子江暴风雨》,聂耳则饱含激情地谱写了剧中所有歌曲。在《扬子江暴风雨》中,聂耳还出演了剧中主要人物――码头工人老王,1934年7月1日,该剧在上海正式公演。当演出进行到最后,码头工人义愤地把装有军火的木箱扔到黄浦江里,日本水兵开枪打死了工人于子林和小栓子时,聂耳扮演的码头工人老王抱着垂死的孙子愤怒地唱起了《前进歌》……那一刻,演员和观众的情绪融成一体,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像火山爆发般倾泻出来,大家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等口号,很多人都眼含热泪。

1935年初,由于敌人的疯狂搜捕,田汉只好搬到上海法租界居住。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滥写“靡靡之音”,腐蚀人民的战斗意志。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决心写一些能够唤醒民众斗志的歌曲。恰在这时,田汉接手创作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原名《凤凰的再生》)。有一天,田汉突然文思喷涌,想写首电影主题歌。由于当时手头找不到纸,匆忙中把一段歌词写在了一个香烟盒的锡箔衬纸上。这一段文字后来成为该剧主题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即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1935年2月初,田汉将刚写完的剧本交给了夏衍。2月19日夜,电影的分镜头脚本还没来得及写,田汉就被捕了。当聂耳听到田汉被捕的消息后,立刻找到夏衍说:“听说田先生的《风云儿女》里有一首主题歌,请交给我作曲吧,相信田先生一定会同意的。”那个时候聂耳也被列上了黑名单,党组织为了保护干部,决定派他经日本赴苏联留学。在日本,聂耳用了两个月时间,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并从日本寄回了修改后的歌谱。为音乐表达的需要,聂耳在歌词中加了三个“起来”,并在结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加了“前进!进!”,使整个歌曲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浑然一体。到日本3个月后,聂耳在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身亡,年仅23岁。1935年5月16日,上海出版的《电通画报》首次刊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接着又灌制了唱片。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义勇军进行曲》被唱响。

后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巨浪,这支歌迅速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中华儿女抗击侵略、冲锋陷阵的号角。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前进,进!”义勇军将士在唱,母亲在唱,孩子在唱……人民和着雄壮的旋律,前仆后继用生命和热血构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这首最初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的主题曲由此被中华民族赋予了坚实的精神内涵,同时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意义。

在那个年代,《义勇军进行曲》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它还以其高昂激越的曲调、鼓舞人心的歌词,飞越国界,传遍全球,激励着许多国家的革命者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在遭受法西斯侵略的东南亚,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欧洲和北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一支国际战歌。 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在纽约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后,非常喜爱,不仅用英语四处演唱,还用汉语灌制了唱片,取名为《起来》。他寄钱给田汉,称是这张唱片的稿费。陶行知先生从欧洲回国经过埃及时,在金字塔下听到有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梁思成先生在美国讲学时,在街上听到有人吹口哨,吹的正是这支歌;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普希金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保罗·罗伯逊再次用汉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1944年,马来西亚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一支由华侨和其他各民族青年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亚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传唱。一次,在日本侵略军疯狂围剿抗日队伍时,一位名叫阿乜的马来亚籍抗日战士不幸被捕。刑场上,他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枪口,用马来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从容就义。 这首歌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广为流传,是因为它表达和唤起了抗争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经历了70年的风雨沧桑,这首歌一直在中国人心中回旋。它融入了人们的血脉,化为中华民族的魂魄。这是一首民族的‘圣歌’”。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首在中国人心中最神圣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共和国的宪法中却是“代国歌”。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首届委员、画家徐悲鸿等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毛泽东、周恩来当即表示支持。当时也有人认为,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应改掉。周恩来的意见是,要居安思危。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定下《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又有人提议《义勇军进行曲》改词。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同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新词。但是,人民群众却觉得唱不出感觉,大家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来歌词的呼声日高。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歌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是从中国人心底涌出的中华之歌,被正式写入宪法,庄严地成为中国之歌。这是一首被人民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的歌;这是一首经时代锤炼最终被历史选中的歌;这是一首熔铸了磨难与奋进,升华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歌。作为一个中华儿女,不论你的年岁多大,也不论你具有什么经历;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也不管你身处何方,但只要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雄壮嘹亮的旋律,你一定会精神振奋,热血沸腾!特别是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那一句,检视一下当前中华民族的现状,人们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分量。这一句也能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这句话,让我们耳边警钟长鸣。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条件并不得天独厚;中国的变革到了重要的关口,各种矛盾开始凸显,新旧交替的阵痛还远未过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需要这样在国歌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来进行新的振奋,中国人需要国歌中焕发出来不变的民族精神继续凝聚。这样的国歌向人们作出这样的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永远都将“万众一心,前进,进!”时代会变,今后的国际环境也许会变,但浸透了国歌词曲的那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不会永远都不会改变。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心中永远惟一、永远不变的国歌。”大多数国家的国歌都是用来歌颂自己的国家或君王的,只有《义勇军进行曲》与《马赛曲》一样是用来激励人们的斗志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时代变化了,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不屈斗志不会磨灭,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不会改变,《义勇军进行曲》永远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