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的概况

 慧古通今李珒 2020-10-03

《周易》概况

一、《周易》名称的内涵

《周易》之称,最早见于《左传》。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先秦文献典籍也将《周易》简称为《易》,如《论语·述而》:“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子服惠伯有“且夫《易》不可以占险”之言。

为什么要把书名定为《周易》?自古以来争议不断。

“周”字的含义有两种说法。

(1“周代”。《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

(2“周普”。郑玄《易赞》曰“'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到周普,无所不备。”故《周易》的“周”字,意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说法。

(1)《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的生物,古时传说蜥蜴能在十二时辰中变幻其保护色,以便避危求安,故取“变”之义。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开天辟地,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2)《说文》又引《秘书》“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3)《周易·乾凿度》:“'易’一名而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由此可见易有三种含义:一是简易,说明人类认识事物是由纷繁至简约,揭示了世界事物的简易性;二是变易,说明世界万物处在时空转移的运动变化之中,变易性是其特点;三是不易,说明事物之所以为事物,人之所以为人,总有其遵循的发展规律或真理,规律和真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不变性。

(4“易”的殷墟甲骨文如下,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意。也主“变易”。

                                           


当代易学名家黄寿祺总结道:“易以象为本,易象变化多端,故主于变易。”这是对“易”之核心要义的把握。

二、《周易》的内容

今本《周易》是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的。

“经”部分,指《周易》的古经文,即六十四卦符号(卦形卦象),以及配合符号系统的卦爻辞文字。分为上下两经。

“传”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一组文章,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易传》具体内容如下。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既抒发《易》理之精微,又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三、《周易》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伏羲始创卦画,中古周文王推演古易撰系卦爻辞,近古孔子撰写《易传》十篇。《周易·乾凿度》亦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这些说法在宋朝之前就有不同的意见,大都否定了前两种说法。

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冯友兰、顾颉刚、高亨、郭沫若等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唯有金景芳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在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徐锡台认为今本《周易》绝不是商周时期的作品,而是秦汉时代才出现的,因为商周时期的《易》中不是由阴阳符号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卦,而是由一、五、六、七、八、九这六位奇偶数排列组合成数字卦画。 

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而周成王以后的故事则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周成王时代。应该说,这是《周易》古经著作时代的下限。关于上限则历来说法不一。《系辞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这里的《易》指的就是《周易》。《系辞》作者提供了一点信息,他猜测作《易》者可能有某种忧虑,也可能是出于文王与纣之间的斗争需要,即《周易》之兴可能与某些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相关。

张政烺对于周原甲骨上纪数符号就是易卦符号的论证、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上的许多“奇字”被确认是商末周初的卦画符号。根据这一研究,关于占筮形成的时代,已可推到商代武丁时期以前。

金景芳等人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的说法,认为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了《易经》。也有学者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或从殷周之际社会矛盾中考查《易经》的成书年代,认为《易经》成书于殷周之际。    

 徐锡台.《周易》探源[J].人文杂志,1992(3).

 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J]考古学报,1980(04).

 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J]考古,1981(02).

郭沫若则认为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很晚才出现,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也是很晚才在古书中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顾颉刚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未期至西汉早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