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的内容 周易又称易学,是研究万物变化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包括哪些内容呢? 易学经历三个阶段才算完善,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易学。首先是易卦,它是符号,用符号表达华夏先民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在文字产生之前,卦画是表达人的思维的主要方式。卦画仅仅是人的认识的象征,这种象征性符号系统可以包罗万象,它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卦画的象征意义有不确定性,一个符号可以有多种理解,难于规范。所以易卦强调一个“悟”字。华夏先民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事物的道理,也就是变化之道,都是“悟”出来的,于是画出八卦。所谓“伏牺画八卦”是也。后人认识八卦,自然也得要“悟”,才能与先民的智慧相通,正确理解卦画的象征意义。孔子五十以学易,他已经在人生旅途经历了不少坎坷,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对易学的哲理自然才有通透的理解。没有生活阅历,易卦就是天书。 卦画有象征性,也就有神秘性,并不是大家都好读懂的。经历漫长的岁月,才出现文字的解说。这就是易学的经文,称易经。易经是解说易卦的,毛附于皮,彼此就不能脱离。我们今天说“易经”包括了卦画与文字,因为单独的经文是不能成立的。应该明白,经文的作者是以自己对易卦的理解写出来的,仅是一家之言吧,当然就有局限性,未必完全百分之百符合卦画的象征意义。所以易学才有发展,才会出现以后的若干一家之言。经文的作者不愧是一位高人,他一定经历了种种磨难,对自然之理、人生之道大彻大悟,才能对卦画的内涵做出如此高深的理解。这就是周文王“演八卦”。后人的解说没有谁能超过他,文王的经文就堂而皇之稳坐在易学的殿堂,并受到后学者的顶礼膜拜。 到了春秋后期,崇尚文王周公的孔子,继承发展了周公“制礼作乐”创制的鲁文化,创立儒家学说。孔子传道,办私学,给学生讲授易经,整理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易传”,又称“易大传”“周易大传”。传是解说易经的,因为经文难懂。易传分十篇,又称“十翼”。我们说“易经”,是不包括“易传”的。不过,易传是易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要读懂易经还得以易传作阶梯,“以传通经”是也。后世学人,大体都走这个路子,尤其是儒家学者更不会对孔子的易传视而不见。 易卦体现的是中华元文化,解释卦画的易经是唯一一部被儒家、道家共同尊奉的哲理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典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