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旅游就在身边“互联网+”让消费者与景区零距离

 天承办公室 2020-10-05

本刊记者 贠天一

近期,2020年全年公休放假安排公布,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明年“五一”5天小长假与“十一”8天长假的规划与期待。除了在家休息、出门会友,外出旅游也成为近年来公众假期生活的主要选择。选一座城市,挑一处美景,或近或远,很多人开始走出家门,去不一样的地方感受新鲜。从前车马很慢,路途遥远。现在,飞机、高铁往返家与远方的时间就在朝夕之间。网上查一下攻略,软件订一张机票,预约好住宿与门票,带上手机就能轻松出发。“互联网+”下的智慧旅游正在让旅游这件事变得简单与方便,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帮助景区提供更好服务体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将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空间,鼓励开展智能化交互式创新应用示范,引领带动智慧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智慧旅游已走进日常生活

此次《意见》提到的智慧旅游正是“互联网+”与旅游结合的一种体现。“智慧旅游的核心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游客提供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服务,进一步实现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贡献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变革。”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聂靖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听起来好像离现实很远,但实际上它已经出现在了人们的身边。“现在我们已经普及的网络预订票、航班实时信息查询、在线选座值机等,都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出去旅游,钱包都是鼓鼓的,会带很多现金。现在人们很少带现金了,几乎都是手机支付,这也属于智慧旅游的一部分。其实,现在很少有人能完全离开互联网出门旅行,从这个角度讲,它已经非常普及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吴必虎告诉本刊记者。

曾经火车票是需要连夜排队在售票窗口抢的;想在陌生地方不迷路,手里少不了一张地图;入住宾馆、品尝美食要靠运气,因为没有多少途径能够了解到哪里值得去,哪里更好吃。缺乏信息交流的年代,旅游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现在,火车站的售票窗口没有了长长的队伍,网上购票已经成为多数人出行的首选;一张地图嵌进了手机,变成导航软件,给人们指明方向;想知道哪里好玩更是不用愁,大量的社交软件里都有旅游的攻略。其实,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旅游形式与体验也发生了改变。

目前,故宫智慧博物馆、秦文化传承与创意工程和“一机游云南”等都是典型的“智慧旅游”案例。聂靖鹏介绍,“一机游云南”是云南省政府联合腾讯云开发的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的阶段性产品,APP于2018年10月上线,整合了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腾讯云、微信支付、人脸识别、AI、智慧零售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与能力。APP覆盖近3000个政府机构部门、300多个景区、1228路慢直播、20000多家诚信企业,包含游客在云南的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需求,满足游客在云南的吃住行游娱购需求和体验。在旅游前,游客可以通过平台的VR、直播等功能提前熟悉景区情况做好旅游线路规划;在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扫码、人脸识别进入景区或酒店,利用小程序寻找停车位、厕所等;旅游后,游客可以继续享受由诚信体系带来的购物、申诉、评价、无条件退款等服务。

互联网赋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互联网+旅游’与数字经济下‘互联网+’的总体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资源要素,利用它的数据、信息等功能服务于旅游行业,为文旅赋能。”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盘古智库智慧城市委员会委员马旗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

近几年,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一方面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战略方向,另一方面提升行业的服务能力,满足了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深度体验需求。例如,大数据可以给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满足需求的推荐;线上购票与人脸识别,让游客无需排队买票验票就可入园。数字技术能够使旅游的各个环节无缝链接,给游客带来更舒适、更连续的服务体验。

“在武当山、喀纳斯、华山、云冈石窟等景区,游客可以使用‘AI刷脸’入园、‘刷脸’支付,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自动获取景点的名称和详细介绍。利用在线旅行服务平台,游客既可以定制专属旅行线路、使用24小时全天候在线问答,甚至可以让AI机器人根据自己拍摄的美景即刻‘赋诗’一首。文旅产业通过‘AI+大数据’,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推动整个行业业务流程的重构,实现产品和业态的创新。”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孙卓夫告诉本刊记者。

通过大数据还可以对景区进行舆情监控,在及时了解游客诉求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可以更清晰地定位景区的营销与推广方向。其实,很多游客都会在微博、朋友圈、大众点评、马蜂窝、小红书等社交软件发表自己对景区的观点。“每个人吐槽,不要以为它没有用,因为会有专门的软件来收集。以黄山为例,景区管委会有一个软件专门收集所有到过黄山的人发表的各种意见,能够很快知道哪个地方的服务令人不满意,然后进行改正或者提高。”吴必虎介绍,“同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能够知道,一段时间内的游客画像,他们从哪里来,北京、上海还是南京;这些人平时每个月花多少钱,这些钱花在哪些地方等。有了这些,景区在做旅游营销的时候就不会乱跑,会有很清晰的目标市场,到哪几个地方,如何进行宣传。”

除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也有诸多应用。孙卓夫介绍,云计算可以连接起政府、运营公司、企业、市民游客,为文旅产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持。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当地的文旅信息云平台,如“云南云”、“文旅马鞍山”、“山西智慧旅游云平台”等。这些云平台不仅可以全方位展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感受当地文化旅游全景式的新体验,同时又是沟通政府、资源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

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将成为发展方向

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服务领域集成应用,支持引导新型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服务机器人、在线服务平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产品和服务研发,丰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体验。孙卓夫表示,目前,无论是互联网企业切入文旅领域,还是传统旅游企业和景区结合“互联网+”,主要的切入点都在于此。

在消费体验环节,华强方特研发了10余种以VR为表现形式的特种电影技术,广泛应用于系列主题乐园游乐项目中,通过实景与虚景相结合,实现消费者与主题内容间的互动交互。“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景区仍然停留在旅游景区电子信息化阶段,智慧旅游程度有待加深,尚未实现全面物联、协同运作,没有形成真正的‘互联网+物联网+互动交互’。” 孙卓夫指出。

在资源储备环节,互联网技术的进入可以打通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孤岛化现状。孙卓夫介绍,自“十二五”以来,文化和旅游资源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多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已完成数字化存储。但是,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以及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这些资源数据大多为所属单位内部使用,互联互通不足,离产业化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尚未形成产业层面的生产力。本次《意见》提出,将加大社会服务领域数据共享开放力度,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率。

在创意生产环节,互联网企业可以提升专业生产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创意生产过程社会化、文旅服务内容集成化。“但是,内容制作的科技应用依然不足,科技的介入比例小。目前,随着AI等新技术的应用,我国已经走在了前列,未来将有望改变这个局面。例如,在抖音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作者,而无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创作和制作都将社会化。”孙卓夫说。

在传播营销环节,携程、美团、蚂蜂窝等在线旅游平台已经深度介入,传统景区通过这些平台的社交生态链的关系黏性,可以形成以游客个体为传播节点,将社交平台线上的海量流量导入实体景区的裂变式营销,逐渐成为景区的主流营销模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游客潜在需求进行预测,运用算法实施个性化推送,并通过“关联推荐”等技术,增加附带消费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