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仅仅改变学习认知,却给进步带来更大的可能(学习方法技巧)

 四地闲夫 2020-10-06

(这标题好野性,哈哈)

推荐书籍--《认知天性》 推荐星级:3颗星

推荐理由:仅仅改变了一个小观点,但却使我的学习方式前进了一大步,让更多没有学习天赋的人,有了更多获得学习进步快感的工具。

以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大v,用一篇巨长的文章,阐述了学习的核心是--重复!(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我读完大受裨益。觉得掌握了学习的精髓。没有读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而这本书呢,让我在‘重复’这个核心上,又添加了两个字--检索。也就是说快速学习的核心是--重复检索。

大v说,学习不能贪多,核心知识就是那些,你的薄弱点就是那些,改错本记录薄弱点,反复背诵反复记忆,就能由点到面,由面到全,全面开花。

然而这个方法的缺点就在于,没有考虑时间和记忆天赋差异问题。大v本身就出身高中名校,从小成绩就名列前茅,所以他也很难看到并处理比他学习天赋等级低的选手的诸多问题。

但这本书中提到的‘检索’习惯,则达到兼顾的效果。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说。

这本书秉承了外国书籍一贯的啰里啰唆的风格,举了很多的实验案例,翻来覆去的讲一个叫‘检索,测验’的观点。那么什么是检索呢?直白点说,我们平时的考试测验,就是在检索知识。作者甚至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就应该每天甚至每节课都应该进行测验。

他的团队在多个学校进行实验,比如让一部分人提前看三遍内容,一部分人不看,12小时之后进行考试,没有看过内容和重复看过内容的人的成绩相差无几。但是,让一部分人提前浏览内容并进行测验,12小时之后,进行过测验的同学比没有进行过的同学平均多记住50%的知识点;再比如一个教授讲课枯燥乏味,学生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之后他第一次看到测验这个技巧后,时不时在课堂中进行突击测试,结果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少,学生的成绩也出现很大的两极分化,后来在团队的建议下,他改为强制规定每学期9次测验,没有期中期末考试,本以为来的人会更少,没想到人数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成绩也直线上升。

很多人多年来被应试教育压迫,可能一想到测验就头大。别怕,我只是说测验是检索学习的一种体现,并不是说就要让老师多进行测验,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压迫学生并提高成绩的手段。我主要想从学生角度来谈谈具体如何利用检索这一学习思想。

检索的核心就是--用自己思考回忆代替直接查看复习。书里对反复朗读查看的这种复习方式,给了很明确的否定。不断重复内容可能对短期有一定帮助,但长期来看,只会加重记忆负担,并且收效甚微(具体理论可以看书)。所以对于学生而言,第一步就是要放弃浏览式复习,将每一次复习都变为回忆检索式复习。(不要再相信艾宾斯曲线,因为他并没有考虑人的记忆天赋等级,给人们学习带来的痛苦也远大于带来的快感)

检索式复习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菲斯曼学习技巧(以给别人讲懂为学习核心),它的本质便是自我检索+清晰语言表达。再比如思维导图式学习,这个同样是检索+清晰图画表达。明白了原理,方式就千变万化,经常自己给自己出题,经常做课后的小测试,课上做些回忆标记,课后根据自己的标记经常默写或回忆上课内容等,这些都称之为检索式学习。

第二步是明确时常检索的内容。在一本《学习力》的书中,提到一个很好的观点——我们要把所有习题或知识点划分为舒适区,学习区,黑暗区。对于舒适区的习题要提高做题速度,对于学习区的习题要加强解题套路,对于黑暗区的习题,要在该放弃的时候放弃,防止浪费更多有用的时间。每一个人的三区都不相同,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

那么我们需要时常检索的内容,就应该是学习区的习题和知识点。舒服区次之,黑暗区次次之。在检索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多给别人解答,或者自己多画思维导图,或者定向做题,或者多种方式结合。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我在检索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回忆起的知识点,然后浏览了书,那不就又陷入了前面说的浏览式复习的困境了么?

这个问题非常好。如果你看了前面那个大v的文章,你就明白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重复检索”,把你那些没有检索出来的内容标记(或笔记)出来,之后再多次进行检索过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学习内容根据检索的难易程度划分等级,然后决定日后重复的程度。这就是第三步的内容。

注意切勿贪多,比如有的人总喜欢经常刷题,但这样就会有很多时间浪费在舒适区的练习中。要做到把每一份试卷的学习区的知识点都能迅速并且高效的检索出来,才算真正吃透一份试卷,再开始下一份试卷。(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早点总结出这一套方法)

检索+重复的学习方式,直击考试的本质,不论记忆力强弱,天赋高低,都能通过这种方法增进自己的记忆速度,取得学习的快感。不断练习这三步学习姿势,形成一套自己学习体系,慢慢的你就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好了,暂时就说这些,后续还会更新。

茶余闲话:我一直觉得,高中以前就是拼智商,拼家庭,拼环境。没有手机电脑(学校不让带),每天就是老师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那时候谁不努力,谁不刻苦呢。但是同样的学习姿势,有些人就是学的比你强,你嫉妒的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大学之后,失去了严酷环境的束缚,那些努力成习惯的人,反而有了更多向上的资源,有了更多努力便有成效的机会,反而那些曾经依靠天赋的人因为慵懒成性,没了逼迫,反而无所适从。而那些又努力又有天赋的选手,咱们没法和人家比,就努力和人家做朋友,这样咱也不吃亏,你说是吧!

希望更多的努力的人儿可以理解这种思想!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