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人见领导,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般感到害怕?

 谢耳朵馆长 2020-10-06

每个人都有过职场经历,无论是实习、正式工作还是合作,都不免与领导打交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领导”这一身份就代表着地位和权力的至高无上,带来隐约的恐惧。

尤其是在如今,许多员工对领导唯恐避之不及,恨不得不与其接触,见到之后打个招呼便匆匆走开。这是为什么呢?

长久的文化影响

人们处于社会中,势必会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我国社会长期被儒家文化主导,自古就具有“以长为尊”、“尊卑有序”的思维模式。

在社会、群体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我们习惯尊重年龄长于我们或者资历更老的成员,所谓“温良恭俭让”,强调对长辈、前辈的地位尊崇,将自己的位置摆得比较低。

在职场中自然也是这样,领导往往作为一个年龄、资历、地位等都高于我们的角色,所以在已有的认知中,自然而然要尊重他们。

对于工作而言,领导除了给予我们一些经验上的传授、技术上的指导,还是那个下达指令的人,这样更树立了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西方社会在基督教、犹太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一套以实利主义为基础的、讲究自由的价值体系。

比如代际之间往往直呼其名,没有太多长幼有序的概念;职员与领导间往往也是相对平等地进行交往,不会存在出于资历、年龄等让步,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体现之一。

在社会学看来,这种差异是不同国家文化体系导致的,尤其是员工对于领导的“畏惧”。


除了广义上社会文化的差异,在个体角度上,也存在一些关键性概念用以解释这种现象。比如,权力距离。

该概念是指,由于本身职能、权力不同的人群之间,所产生的差距,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之间的“距离”即为此。

在相关社会学研究中,这一距离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日韩等国家会议往往代表集思广益,最终由领导决定;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会议是真正平等的交流与讨论。

所以,在东方尤其是东亚,领导对于下属的工作往往存在一种引导和支配的力量。

当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渐发达,如今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方式都能被学习,有许多东亚的企业开始参考西式的企业管理办法,主张领导层与员工间平等交流。

领导甚至会定期开会议来收集下属的意见想法,而下属这样开明的环境中,能够更积极表达自己心中的意见。

因此,存在于员工心中横亘多年的、对于领导的恐惧日渐消失,平等与协作成为了两种身份间新的“主旋律”。

员工本身的原因

除了对前辈、长者的尊重与敬畏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导致了员工对领导的“恐惧”。

有一部分员工,本身对工作其实兴趣并不浓厚,工作的动力也不大。当不在领导视野中、或是领导不在职场中时,便会消极怠工,甚至搞一些副业。

对于这类员工而言,领导的存在是一种“警示”:需要认真工作起来,不能再糊弄了。所以,领导一刻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时时刻刻给员工压力,提醒其打起精神,认真工作,不要懈怠。

这份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予员工足够压力,引起他们的重视,工作仅是糊弄领导罢了。此外,他们也倾向于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十分热忱,消除领导对自己的“怀疑”,从而方便消极怠工。

其实,如果拥有足够从事一件工作的能力,那么无论如何都不会对领导有“畏惧心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