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伤寒论》能否快速提升临床?理论真的只有在上升到临床才是疗效吗?

 jiezhukuaile 2020-10-06
康德说“一切知识都源于实践”,但是康德的批判又将理论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的马克思用辩证法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加以陈述,进而有了马克思美学,其核心要素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前段时间跟几个学员聊天,有一个学员说了他最近几年的进步,特别是我建议他做点事的时候,他总是推托现在疗效不太行,还要提升疗效。这也是我身边的人的一个通病,虽说严谨是好的,但是害怕犯错,不敢大步前进其实才是我们进步的最大的障碍。
 
中医界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担心自己的学识不够,医术不精,害怕误人子弟,不敢写文章,不敢出著作,因此绝大多数人都在纠结中医的理论,纠结中医的临床。所以我打算借着读伤寒的契机,说一说读伤寒的感悟和临床见闻。
 
《金匮要略》入门最快速,但是瓶颈期来的也快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看过《金匮要略》,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给予的疗效都是其他书给不了的,因为里面包涵了绝大多数内伤疾病的治疗方药,只要我们记诵的够多,那么疾病到了手上都可以开出方来。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学习的,所以五六年前我对《金匮要略》的熟悉程度要高过《伤寒杂病论》,但是《金匮要略》学久了之后,会发现很多疾病的疗效并不是很理想,自己的诊疗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在仲景方剂的基础上创新,每一个疾病都是那么几个方之间加以转换,然后用了一遍之后,发现效果也不过如此,而且很多时候方药越用越复杂,最后自己有点看不下去了。
 
很多名医只用几个常用方
 
《金匮要略》学习久了,我们会发现疾病种类太多,治疗的时候应该有很多选择,不同的疾病需用不同的方药,如果想治好绝大多数的疾病就需要背诵很多方剂,最后越学越复杂。
 
关键一点是,这种学习方法会越来越打击自信心,因为我们没办法坚定信念,有的疾病真的就是一个栀子豉汤就可以解决的吗,有的真的就是一个四逆散就可以治好的吗?没有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人,就不会知道,其实治病在于巧,而非一定要有很多药物。
 
我在与不少名医的学习交流中,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大多数医生在治病时,其实主要就是那么几个方灵活变换,最终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关键每次开方的药味数还很少,这是什么原因?
 
《伤寒论》中的细节
 
有同学说,自己看的病太少,所以进步慢,实际上是自己的功夫不到位,学习不得法。我们看伤寒的时候,会发现仲景的每一个字都是临床,只要我们把其中的内容都吃透了,那么临床自然就有疗效了。这也是我在伤寒班讲解《伤寒论》的时候最看重的,看重伤寒论的现行条文,还有隐藏条文,因为这些内容决定了我们辨证的水平,决定了我们抓住要点的水平,以及我们开方的思路。
 
张仲景在写《伤寒论》的时候,都是把几个相类似的症状放在一起,只要稍微有点差别,那么方剂就必须改变,否则就会无效。比如,我们发现同样是少腹拘急,如果小便不利,那么就是蓄水,必须用五苓散之类的方药;但是如果没有小便不利,还有其人如狂,那就是蓄血,治疗的时候就用抵当汤。
 
现在中医理论的弊端

现在的中医理论,就有点脱了裤子放屁,麻烦的很,特别是学院派将伤寒论的理论系统化,然后再空心化,最后搞得我们学习的时候相当的难受。所以才出来了一个方证对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一个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这个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是蓄水症,要直接用五苓散。这是实践,但是理论上还要升华一下,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就是膀胱气化不利,膀胱气化不利又有很多种情况,最后推导出很多方药。
 
再说一下补中益气汤,本来是治疗内伤疾病的,几乎所有的内伤脾胃病都可以治疗,但是我们总结出中气下陷证之后,此方的治疗范围就扩大了,也就有可能出现疗效不佳的情况。同样,比如四物汤本来只是针对肝血虚的方剂,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方剂可以治疗很多血虚的患者,所以最后定位四物汤就是补血,所以他的使用就很宽泛了,最终也会导致疗效下降。
 
所以,读伤寒,就是要定准每个方剂的使用范围,此时的疗效才能显著,而限定每个方剂的使用范围,就必须要有前置词,这些就是伤寒之中的各种辨证了。
 
由此我联想到了朱熹、王阳明之间的差别,朱熹的理学要求我们“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只要时间久,功夫深,总有一天可以豁然开通;而王阳明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考虑,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性”,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一物,都是一颗心在作用。
 
学习中医,必须要有朱子格物的精神,今天学会了感冒治疗,明天学会了小便不利的之后,久而久之,就学会了癌症的治疗,也学会了糖尿病的治疗,因为人体的东西,无非那些气血津液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