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徐思源老师一起入境入情赏诗词(3)分析技法 学习鉴赏

 gfergfer 2020-10-06

第48期《掌上观文》,我们跟随语文特级教师徐思源,学习古诗词鉴赏。阅读一首古诗词,需要同时调动感性与理性,并具有一定的文言词句解读能力。除此之外,要想真正领会一首作品的内涵,我们还需要掌握几种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几种关键技巧。

点击文章最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获得本期课程的完整视频回看哦~再来从头到尾地复习一遍本期内容,加深印象吧!





分析诗词的技法 学习鉴赏

诗词是语言艺术的高境界,学习诗词鉴赏当然要学习对诗词表达技巧的分析,由此,感受诗词艺术之美,从而体会技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

1

写景与抒情

古诗词往往写景,而词中的景,就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写景与抒情,是我们鉴赏诗词艺术表现特色的重要内容。

我们常常称诗词中写到的景象为“意象”,“意象”就是蕴含意蕴的景象,所谓经过诗人主观情感过滤了的自然景象,即含意之象。也就是说,诗词中的景,是与主观情感分不开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各各不同的。有的是看到自然之景,触发了内心的情绪,这是触景生情;有的是根据主观情感选择自然景观来表现情感,这是借景抒情;也有似乎是纯粹写景,但景象之中,还是会蕴含诗人或喜悦或悲伤或闲适或紧张的情绪,这叫融情于景。不管是哪种,景与情总是一体的,所谓情景交融。

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诗前两句叙送别之事,后两句写景。诗人目送友人乘船远去,船越行越远,宽阔的江面上,从孤帆渐行渐远,消失在天际间,到只剩浩浩大江长流不息。这是送别时眼见之景,其实也是诗人内心之情,江面空荡荡,是诗人内心空落落,表现告别友人后的不舍和越来越浓的失落感、孤独感。

前面提到杜甫的《登高》,诗人登高望远,从高远的天写到浩阔的江,壮阔背景中,点缀着江渚沙滩和盘桓的飞鸟。天地之间,秋风急,江流涌,秋叶萧萧落。这萧索秋景,应该是诗人登高所见,但其实也正是他苍凉悲苦内心的写照。与其说是萧索之景触发诗人悲苦之情,不如说悲苦之心选择了萧索之景,所以有人说杜甫此诗是由情选景。

这两首诗,都是写眼前之景,有的诗词还写想象之景。或是眼前实景与想象虚景结合。比如柳永的《雨霖铃》: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

柳永

雨  霖  铃

这首词写与人离别的感伤愁绪。词中写景部分,在上阕的开头、结尾和下阕中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长亭送别时的秋景,营造了萧索凄凉氛围,衬托了离别之人的感伤。第二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不是眼前所见了,而是词人想象友人此去遥远的楚地,前程渺远,境遇难测,透出抑郁担忧。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由上阕再推进再想象:今晚离别,你酒醒之时,可能就在一片飘荡摇曳的杨柳岸边,空中半轮残月在晓风中泛着惨淡的光。杨柳、残月,都是令人伤心的意象,词人用这样的图景,写出的已经不是一般的离别伤感,而是痛彻心扉的苦痛悲凉!词中的三处写景,第一处是眼前实景,后两处则是词人人造之景,是想象中的虚景,是用图景来写情,更是将情感表现得深入骨髓。



我们再看《横塘路(青玉案)》,贺铸因为这首词,得了一个“贺梅子”的雅号,就来源于词中的结尾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或者按现代汉语修辞的概念,是一个博喻,用三种物象比喻词人的“闲情”,就像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何后人如此赞赏呢?我想,有下面这几点。

第一,这种写法当然是借景抒情,以景言情。具体来说,首先是化无形为有形。作者妙笔一点,用具体生动的景物表现抽象情感。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使无迹可求、难以捉摸的细致感情转化为可见可闻可信的事物,使读者可以从闲愁的形象中受到它的感染。

其次,比喻丰富而新奇。不沿袭前人,新奇而富于创造性。他人言愁,或以山喻,或以水喻,大都只限于用一个比譬——此词跨越了前人同类句子。

第三,连设三喻,复合景色,细细把玩,韵味无穷:草,是弥漫原野一望无际的烟草;絮,是空中飞动满城皆是的花絮;雨,是梅子黄时下个不停的如雾如烟的细雨。一川、满城,表明愁思广大弥漫;烟草、风絮,表明愁绪纷繁迷乱;梅子雨,则表现愁绪细碎绵长持久。几种物象巧妙组合,共同形容着这个独特的“闲愁”:细细密密,纷繁细碎;无所不在,充塞天地;没完没了,无可排遣。不沉重却弥散,不急骤却久长,不痛入骨髓却无法挥去,不能理清……诗人那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联想、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都令人折服。

第四,亦情亦景,借景抒情。虚景实写,以景写情。这三句是比譬又符合春末夏初横塘一带景物,足以引起纷乱的愁绪,因而亦景亦情,亦虚亦实,亦比亦兴,融成一片。不仅比闲愁之无尽,亦兴身世之可悲。真所谓“工妙之至,无迹可寻”。大家想想,这样的写景,是不是抒情的极致?

2

用典

用典,即引用典故,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使有关的内容和思想的表达丰富而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首先要符合典故的本意,但如果能于故中求新,而且能令其“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才能称为佳作。用典用到极致,初看好像是在说某一古事或用某一古词,但这事这词是有来历有内涵的,因此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又使表达更为含蓄。看着是一杯水,其实有盐在其中,越品越有滋味。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当年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于是作《阁夜》一诗,悲凉哀伤而又有壮情。其中的用典就被称为“水中着盐”。其诗的尾联是这样的:“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事音书漫寂寥

卧龙跃马终黄土

夷歌数处起渔樵

野哭千家闻战伐

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鼓角声悲壮

天涯霜雪霁寒宵

岁暮阴阳催短景

杜甫

“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句的意思是: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也就是说,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不了什么。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我们读者,只有读懂其中的典故,才能深入理解诗人的用意。

辛弃疾是宋代词人中喜欢用典的一位。他的著名作品《摸鱼儿》: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

君莫舞 ,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

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 。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

更能消 、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

辛弃疾

摸  鱼  儿

上阕写景,叹春天匆匆归去留不住,下阕似乎很突兀地说起了古代宫廷故事,其实就是用典。“准拟佳期又误”何意?“蛾眉曾有人妒”,妒什么?“脉脉此情谁诉”,“此情”指什么情?这是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几句,都是写陈皇后事,陈皇后之被打入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嫉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无人可以诉说。“此情”似是陈皇后之情,其实寄托了词人的家国情怀,他似乎在慨叹,“蛾眉见妒”,自古有之啊!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的理解?为什么要用玉环和飞燕之事?“君莫舞”的“舞”含高兴得意的意思: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玉环和飞燕都是得宠然而结局悲惨之人。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意思是得宠的奸人必定化为尘土,警告之意明显。这里的“长门事”“玉环”“飞燕”,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愤慨,更有对宋廷兴衰前途的关切

典故本身有特定含义,已经让诗句有内涵了,而古事与今事叠加,彼情与此情融合,就更为丰富而蕴藉了。读懂典故,就能进入正确并有深度的解读,进而进入鉴赏。

3

香草美人传统

所谓“香草美人”,来自于屈原的楚辞作品,是一种比兴手法,用香草和美人来比拟象征忠贞志士、忠君精神。后代诗词沿用这种写法,形成一种传统。于是文人表达家国情怀或是个人机遇往往借香草高洁表现忠贞气节,借美人遭妒表现忠臣遭受排挤打压、借美人迟暮或孤寂表现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等等。甚至呈现男人发女声的状态,借女子的闺怨思人表现自己或怀才不遇之抑郁或致君忠诚之心意。这一特点,许多同学不了解或是不敏感。而注意不到这一点,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就会出现误读误解,无法进入真正的鉴赏。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横塘路(青玉案)》,部分同学因为对文言语词不敏感,于是错解了“美人不来”的细节,以至对作品意旨有误解。其实造成误解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香草美人”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不了解或者不敏感,无法理解作品中写“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的那位美人的孤寂不如意,其实是表达词人自己一辈子不如意的郁闷

不要说婉约的贺铸,就是最豪放的辛弃疾,也用此法。比如前面提到的《摸鱼儿》,用典的同时还有“香草美人”,所谓“蛾眉曾有人妒”就是这样的写法。辛弃疾是我们熟知的豪放派词人,看看大家熟知的那首《破阵子》:



可怜白发生 !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

沙场秋点兵 。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

辛弃疾

有多豪迈,有多壮阔!连辛弃疾也会写“蛾眉曾有人妒”,可见,这样的写法是很流行,是被普遍接受和运用的。

同学们,我们如果能够进入诗词的情境,感受那画面、景象、意境;能够从语词、句子的理解从而正确解读诗词的意旨;能够由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去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那么我们就能进入真正的鉴赏,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素养,这是我们学习诗词鉴赏的目的。如果一定要说对付考试,那么,有了这样的能力,你还会怕什么样的题目呢?

一首短短数十字的古诗词,却能承载、展现出远远多于它字面意思的信息量和表现力,这正是古诗词各种独特表现技巧的精妙之处。只需要几个字,便能唤醒读者对于历史长卷中的某个人物或旧事的回忆,或是某种所有人共有的情绪,这是五千年历史与文化镌刻在我们灵魂里的印记。用心鉴赏这些古诗词,我们能够获得的不止是关于单独一首作品的感悟,更能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所以,请大家尝试着用徐老师教的方式,再次体会一下曾经阅读过的那些古诗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