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召强老师谈高考议论文写作与主题阅读(1)议论文写作的核心知识(下篇)

 gfergfer 2020-10-07

第43期《掌上观文》,我们继续跟随名师来深入学习各类高考作文题型的应对方法!本期的话题围绕高考议论文的写作与主题阅读展开,“上海市十大语文教学之星”、复旦附中高级语文教师王召强用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传授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应对方法,以及在日常学习中如何积累可为议论文写作服务的知识。

本期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讲了议论文写作的核心知识。组成核心知识的要点有很多,除了“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写作的四种类型”外,还有哪些需要掌握的要点呢?它们是如何服务于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呢?

 议论文写作的核心知识 ●

道德困境的四种范式

在议论文写作的四种类型中,有一种类型是“论辩型议论文”,而这一类型议论文又可以再进一步分成四种,这四种议论文可以归类为四种主题、四种范畴之间的认知冲突。

在美国学者拉什沃思·M·基德尔的《道德勇气》一书中,他将人类可能遭遇的道德困境分为以下四种,掌握了这四种范式后,我们可以将这几种典型冲突立场套用到各种论辩型作文题的写作中。

真实VS忠诚


此处的“真实”,指服从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忠于自己的道德良知,而“忠诚”指服从上级命令。我们内心的真实意愿有时可能与外界的指令不相符,此时应如何抉择?

个体VS集体


这种冲突最为常见,经常以“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冲突”、“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冲突”的形式出现,让考生衡量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取舍。

短期VS长期


短期和长期的冲突比较简单,它所反映的是直接的需求与欲望,和未来的需求与欲望之间的一种冲突。2010年的高考上海卷作文题中提供的材料“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就带有几分短期VS长期冲突的元素。

正义VS仁慈


这一类冲突往往是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冲撞,法律公平、平等、不偏不倚、一视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经常与同情、怜悯和爱相冲突。我们时常赞颂的“大义灭亲”和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及的“亲亲相隐”,就是典型的正义与仁慈的冲突形式。

如何解决这四种道德困境呢?历史长河中,不断有人给出他们的答案——

解决道德困境的三个原则: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原则,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大卫·休谟提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功利主义认为只要你的行为符合社会所认为的“共同的善”,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道德律令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留下这样一句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道德律令并不基于功利,而是基于义务与责任。它有三条:(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黄金法则

黄金法则指人与人交往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可以是《圣经》中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也可以是《摩诃婆罗多》中的“绝不应该把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对待施加于他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通常我们可以用以上三种原则来解决所遇到的道德困境,虽然这三种原则相互之间有时也可能存在冲突,但在高考作文考场上,这三种原则足以应对我们遇到的问题。

议论文写作的四大论证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议论文写作中的四大论证方法:

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又称演绎推理,最典型的演绎推理,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段论”。此外,它还包括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演绎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归纳论证

在语文教材上,有时会将归纳论证称为“举例论证”,实际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举例论证又可以称之为“简单枚举论证”,属于归纳论证的其中一种。举例论证的方法是我们日常常会用到的,这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论证观点,可以为文章增加文采,但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要让打的比方、隐喻等造成歧义,反而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因果论证

凡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果论证就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

这四种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都是我们写作议论文时的利器。当我们写议论文时,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这四种方法,有效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史以来的十大谬误

在论证的过程中,有许多容易犯的谬误,它们就像是隐蔽性、误导性极强的暗“坑”,埋在论证的大道上,一不留神就让我们的论证中道崩殂。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能找到我们的对手所犯的思维谬误,就可以直击其短,将它们作为反驳的武器。

在美国学者布鲁克·摩尔与理查德·帕克的《批判的思考》一书中,列出了常出现在论证中的十大谬误。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前辈在实践中的经验表明,这十种谬误是贯穿古今中外的全场TOP10。

以人为据/发生论谬误


几乎任何需要付出努力的领域内的对手们,都不会更为相信或根本不相信对手的判断。对人不对事,使立场先于思考,将提出某断言的主体的特征与断言本身的特征相混淆。“断言”是广义的,包括观点、立场、建议等等。

一厢情愿的想法


人们常常会更相信他们希望其为真的判断,而不是他们有充分证据的判断,在评判时感情用事,放任成见。

多数人论证


一个人往往倾向于相信大多数同辈拥有的信念。例如,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意见时,80后更倾向于相信80后同龄人的观点,90后更偏向90后的意见。

仓促概括


没有经过严谨调查就作出的仓促评判。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心理联系和逻辑联系,学会区分真正的原因和巧合。

源自愤怒的论证


仇恨和愤怒代替了提供证据和评价证据:仅仅因为某件事让我们愤怒,虽然没有其他理由,我们还是认为它不正确。另一种表现是:由某件事所引起的愤怒影响了我们对另一无关事件的判断,或是因为对一个人第一印象不好而否定这个人。

稻草人谬误


将对手当成一个空心人,在论辩中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理解对方的立场以便能够更容易地攻击,或者回避对手较强的论证而攻击其较弱的论证。

假性因果


又称“归因谬误”,指根据一些简单的因果事例来解释假性因果推理。例如,由于事件甲之后发生了事件乙,就认定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转移注意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移话题”,指在论证的过程中偏离正题,转向某一次要问题,从而转移人们对要害问题的注意力,而且之后论证往往不会再回归原题。如果在写作文时发生了这个错误,就会造成偏题。

群体思维的谬误


也叫作“团体迷思”。当置身于某个群体时,人们就会有群体认同感。群体思维的谬误,就是人们用源自某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来代替其对某个问题所持立场的理由和慎思。我们对自己所在的团体的忠诚,会在各个方面影响我们的判断。

唬人法


唬人法谬误与滑坡谬误类似,是诉诸担忧的,而担忧常常能提供完全合理的动机。通过煽动恐慌“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后果会很严重!”而使人出于担忧、恐惧而采取非理性的选择,而事实上“后果会很严重”的推论并无充分论据支撑。

第43期《掌上观文》,我们从“议论文写作的核心知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主题阅读:聚焦伟大事务的魅力”三个方面学习高考议论文写作。目前,小课堂已经更新了“议论文写作的核心知识”这一大板块的文字解说啦~接下去还将有哪些有趣有用的知识要教给大家呢?请期待下一期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