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佬的世界你不懂——读《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

 进入丛林我是王 2020-10-07
听说99%的同学都来这里充电

稻盛老先生授权出了一本《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我赶紧买回来学习。

看完觉得书肯定大卖,毕竟稻盛和夫的经营之神名头在,这本书又得他老人家亲自授权和推荐,大卖是肯定的。

但我对书的评价是可读性很好,但不过瘾。

怎样理解?

对稻盛老先生性格的刻画感觉过于完美,写了他从平凡到伟大,除了儿时顽劣爱打架,年轻时考大学找工作遇到各种困难,自从经营企业开始,几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对的。

对比之下《乔布斯传》写得更好,《乔布斯传》写出了一个暴君,缺点比比皆是,但更加真实。

今天一谈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似乎就是“利他”,而我们知道,商业其实是很残酷的,“利他”是否真的能让企业生存下来,到底怎样理解企业在不同经营阶段下的“利他”策略,是很有趣的探讨。

在这本书中,对商业的残酷画面,似乎都轻描淡写,而正是这种压力下的对抗,才是商业让人着迷的地方。

秋叶书友会小伙伴听我这样一说,来劲了,那大叔,你能写写你看到残酷,书里却没有写透的地方吗?

我试试——不过我得先申明,对于做出京瓷这种伟大企业的创始人,我个人非常敬佩,加上我的能力和稻盛和夫先生相差十万八千里,我觉得没有写透,可能真的是我格局和眼界不够。

所以有了这篇书评,《大佬的世界你不懂》,不喜勿喷。




01

大佬们是怎样看人的?


稻盛创业,得到宫木社长和西枝董事大力支持,公司注册资金300万日元,宫木社长等出资130万,西枝出资40万,剩下130万由稻盛和团队出,但团队其实没有钱,西枝主动说就当作你是技术入股吧。

公司还需要1000万流动资金,稻盛也没有,西枝干脆拿自己的房子做银行抵押贷款,这是何等的坚决和力度!

那一年稻盛26岁,在技术创新上很有成绩,但还没有真正做过管理层,也没有做过系统经营,甚至稻盛创业的想法被另外的商业前辈严厉驳回:“我不太清楚稻盛君到底有多么优秀,但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黄毛小子能干什么呢?”,

“仅靠工作热情,事业就会成功吗?”。

宫木和西枝这样的前辈,为什么会这样义无反顾的支持稻盛呢?

看到这里,总觉得不过瘾,似乎因为稻盛年纪轻轻有干劲,有技术,有热情,有哲学,所以就值得如此支持?

大佬看人,到底是通过怎样的细节做了判断,如果这里能挖掘更深一点,读者就过瘾了。



02

大佬们商业底线是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有个朋友在公司干得不开心,想离开公司创业,在离开前,他戴着一个大口罩,不想让人看见,去私下约公司的最大的客户,终于取得大客户承诺,即便离职,也把合同交付给他去做。

在离开公司前,他还带着投资人利用星期天悄悄去自己的公司,看自己在单位实验室做的研究,给他们看自己研制的设备和产品,告诉他们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产品创业,并得到了大公司的支持。

这样的人,你们怎样看?

这个人就是想辞职创业的稻盛和夫(这两段描述在书P114和P117面)。

其实我觉得这些事情在商业上很正常,但是这似乎也是今天各大公司严令禁止的行为。

那么还没有离开公司,拿着公司资源做事,准备带着成果自己出来创业的行为,放在从商业伦理上怎么看,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人性话题,可惜书在这里轻描淡写。


03

大佬们商业勇气背后的实力怎么评估?


稻盛和夫拿下索尼的第一笔订单很精彩,对方让京瓷试试,“交货期只有两个月,需求量很大,所以单价要控制在10日元以下,定制3000个”。

这个条件很苛刻,但稻盛却当场回答说:“单价9日元80钱,加上模具成本,总共4万日元可以吗”。

最终稻盛拿到了订单,而且想办法完成了产品。

稻盛说过一句话:

“即使公司目前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系列产品,抑或是技术能力还不足,也要先说‘我可以’,先把订单拿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首先,无论如何都要接下订单,然后再去研究‘如何研发’‘如何在短时间内交货’。为了不给订货的客户带来麻烦,就要竭尽全力研发。

这种态度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我其实蛮喜欢这句话,我当年做管理软件接单,也是这样做的,先把单子抢回来,再慢慢找解决方案,不给客户添麻烦。

我真正好奇的是,稻盛先生有没有想过,如果万一没有搞定新工艺,或者成本失控,企业无法完成订单,后果怎么办?

稻盛是成功了,但是无数这样赌的企业,也许湮没在长长的破产名单里面。

我真的很想知道,做这样判断背后,思考的模型是什么?如何准确预估成本,如何准确预估交付风险,如何准确分析无法交付的后果?

这才是一个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核心技能啊,敢赌谁不会?能赌赢真的是本事啊。

还有企业规模做大以后,应该不会这样赌了吧?



04

大佬们激励制度怎样评估?


1960年,创业第二年的京瓷公司进行了300万日元的第三方定向增资,公司注册资金增长为600万日元。

稻盛听从西枝的建议,拿出部分增资作为功劳股分配给员工,这次分配不是只面对管理人员,而是全体人员人人有份。

虽然分红达到了两成的高比例,但当初员工们对此事却不以为然。“这些股票说不定会变成一堆废纸......”连一些管理干部也这样说。

虽然后来持有股票的人很可能都变成了亿万富翁,但是我真正好奇的是这种重大股权激励,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第二年就采取全员持股激励是好还是不好?

稻盛先生当时的持股比例是如何设计的?这些管理层和员工拿到高回报后是积极工作还是干脆退休了,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挖。


05

大佬的信用怎样理解?


来,有个合作伙伴是这样做生意的。

用低价承诺先抢下单子,然后再利用签单的地位,加上交付的压力,和用户再进行二次谈判,逼他们追加费用。

或者是明明知道这个单子很赚钱,但只要用户愿意支付,就绝不让利。

你认为这个合作伙伴好对付吗?

先抄一段书中原话,请好好读读这一段话。

稻盛始终强调“定价即经营”。

京瓷始终没有引进成本计算体系,因此,其产品的价格设定是灵活机动的,定价正是他们的经营战略核心。

有时,京瓷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接下订单,再用各种理由进行谈判,提高价格。反之,高附加值的产品,有时候利润会非常惊人,但客户却乐意购买。

因为京瓷并没有划定固定的毛利率标准,所以不管赚了多少利润,也从没有“赚得太多”的想法。(全文见P156面)

其实看到这段话描述稻盛,我是真的看到一个狠角色了。

我得承认,做生意,技术人家厉害,拼劲人家厉害,狠劲还是人家厉害,这样的人,搞商战我是赢不了。



06

你敢像大佬这样招聘和管理员工吗?


假如你是一名新员工,来到一家非常漂亮的公司面试,你们都理所当然认为招聘会场就是公司的总部。

你满怀憧憬被录用后,却发现真正的公司在一家破旧仓库一样的建筑物,到了夏天,员工们只能在酷暑里穿着内衣汗流浃背的工作。

“这简直就是诈骗!”“太令人失望了”。

这样的工作环境持续了一年,而且在这家公司,即便是刚刚成立,就强调

  • 1、非公务的电话费必须由个人支付


  • 2、工作时间不要打私人电话


  • 3、工作时间从别处打来私人电话,除非确定有急事,否则不要接听


  • 4、个人专用的、被看作类似自己的经营用具的算盘、计算尺、制图用具等均 由自  己准备,公司不会提供


  • 5、自己工作上所需要的必要参考书自行购买


  • 6、不接受一切供应商的请客,以后若是需要供应商协助,尽管对方是乙方,也  要由公司出面请客

不知道大家能接受其中几条,这就是创业初期的京瓷。

其实我看到最厉害的是第6条,如果各位看不懂,请想想大佬看不懂之第02条,再想想稻盛为什么这么忌讳员工接触乙方。

忍了一年后,新员工们终于罢工了。

稻盛没有选择在公司和大家交流,而是把员工带回到自己家里,避免走漏风声,影响士气。

这些员工不相信稻盛,他们说:“资本家总是花言巧语,欺骗劳动者!”

稻盛的确是以经营企业为第一目标,可以说只要让企业能经营好,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但也是在这场罢工风波后,京瓷才确立了“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的理念。

看来好的理念背后,都离不开前辈员工的斗争。



07

大佬都是怎样混圈子?


怎么说呢,我就直接上图好了,小弟怎么服侍大哥的,大家规矩都懂。


我觉得这样是懂规矩,但大家怎么看这事?反正我不评价。


08

大佬的精神都是如何传承的?


怎么说呢?直接上图吧,有些事情,你看文章笔法就觉得奇怪。


其实我很好奇,这个“经营之神”的传承关系,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09

大佬的商业布局背后都是怎么回事?


稻盛在索尼这样的商业巨头支持下,创办第二电电,和日本国营的第一电电竞争,就好比80年代,有人开了一家民营公司和中国邮政竞争(当时没有中国电信,也没有中国移动和联通)。

日本也是一个财阀关系重重的经营环境,按说这样的企业很难拿到需要的通讯资源。

果然公司一成立,各种通讯资源都拿不到,明明国营电信有空线路,但是被告知这是为将来准备的,无法提供给你们。

然而在这个时刻,竞争对手的真藤社长,主动通过报纸说“东京-大阪间还有一条空线路”,通过越过公司内部决议层面,让全社会知道公司有富余线路,不得不租给稻盛。

这个商业决策脑回路真的很神奇,是怎样的逻辑呢?

关键是第二次真藤社长又帮助了稻盛。


我很想知道真藤社长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和压力,以致关键时刻都帮竞争对手。


10

大佬是如何控制商业生态链关系的?


稻盛和孙正义有过一次交手,孙正义完败。

孙正义的产品得到了稻盛的认可,但是他的条件是:“我们购买50万套,这个金额应该已经超过你们公司的年营业额。但与此相应的条件是,必须让我们独家购买”。

孙正义很吃惊,这让他的公司从此再也没有办法和别人合作。

但年轻的孙很难抵抗这样的大单诱惑,经过10个小时的谈判,他答应了,双方签了合同。

但是第二天孙反悔了,他感觉自己在商业上被完败了,他找稻盛和夫,稻盛居然同意毁约了,很快稻盛的公司开发出了一样的产品来竞争。

当然最后两家公司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孙答应稻盛的条件,今天的世界会少一家精彩的企业。

那么稻盛和夫用订单捆绑别人的发展空间做法,是不是真正的利他呢?

我说不清。

-------------------------------------------------------------

就写十点吧,我觉得读书适当怯魅不是坏事。

但千万提醒大家,别因为我写了十点,就觉得我认为稻盛先生不过也是如此,这就大错特错。

稻盛和夫先生在商业趋势上的判断力,决策上的果断,执行的狠劲,带人的魔力,个人的才华,无一不是出类拔萃的精英人才。

我和他的距离,隔着好几个阶层,不是距离,是阶层。距离可以跋涉,阶层很难突破。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正面的启发,只是我没有写,我只是从反面读了一些自己的独立思考,但并不代表我内心就不认同这样的做法。

我甚至觉得,是不是因为我做不到书里面没有写透的部分,我过于想着“利他”,对人太宽容,反而我的企业发展会很难做大。

从读书的角度,名人传记把一个人写得越真实,反而越让我启发更多,更信服一个人的成功背后的因果和概率。




作者:秋叶大叔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