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时空影像穿越,瞰上海变迁40年

 熟年人生 2020-10-07

   ——余慧文、龚建华“1978-2018时空影像摄影展兼议文化大都市与摄影艺术

十六铺码头,文化广场,南浦大桥,江南造船厂,外白渡桥,上港五区------,这些熟悉的上海中心城区的建筑设施及所发生的故事,他们的前后四十年来的变化面貌究竟怎样?上海的一些新旧里弄过去的市民生活风情有何特征?

如今,在黄浦区文化馆白玉兰展厅,由沪上两位摄影家的精心拍摄和不约而同的影像中,可一一寻觅到他们的变迁轨迹。

11月18日下午余慧文、龚建华“1978-2018上海黄浦时空影像摄影展隆重揭幕。尽管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但很多中老年观众双休日都冒雨赶来观展。

坐在我边上的是著名的劳模杨怀远,83岁身板挺直。龚建华先生拍摄他用扁担帮旅客挑行李的生动照片。坐在前排的李伦新先生笑着和他说:你的小扁担何时能送我一把?我说这是扁担精神。杨老先生笑着说:我是党员,都是应该做的,谈不上精神层面。

我突然发现坐在一排的还有党派同仁、老朋友龚总。原来龚建华先生是他的堂兄。龚建华影展中有他三兄弟捐献骨髓的照片。

前来观展的老领导蒋以任和陈铁迪等,都笑呵呵地在参展中为观众签名留念。影展的两位主人余慧文和龚建华两位大师,更是忙得一边介绍照片,一边为观众在画册上签名。

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四十周年,上海的城市面貌,尤其是街区和弄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空影像展中呈现的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就是以独特的审美艺术从某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今昔生活!

  近四十年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有5千多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然而作为上海基层居民生活的象征------弄堂,正在逐渐地隐退,伴随着弄堂文化各种生动丰富有趣的生活现象,也在青年一代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好在我们有幸保存着这些大量的上海老风情的老照片,真实细腻地还原了1970年代至当今的上海街区和弄堂文化的变迁。每个观众驻足此前,都会在脑海中浮现上海的昨天和今天。

   著名摄影家余慧文、龚建华以独到的视野和不同的风格,但却不约而同地捕捉到典型的区域和建筑设施及在这些空间展开的生活情趣。前者大气磅礴、刚柔相济,注重反映城市格局;后者则细致入微、真实记录,艺术再现弄堂风情。从市民日常生活到出行和工作的城市空间,无不透露出时代的脉搏和奋进的韵律,给观众潜移默化中润心滋生出对祖国的热爱,对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珍惜和爱护。

美国作家、规划师简·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和死》,书中有一段关于美国大城市街头邻居都相互熟悉的描写。摄影大师们镜头中的弄堂邻居之间如油画般的生活景观,让我们不禁留恋和憧憬城市中市民之间的亲切和信任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在于这座城市是有温度的、柔和地和充满人情味。

“时空影像余慧文和龚建华摄影展”揭幕上,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宣布将收藏这两位摄影大师的部分作品。近日,中华艺术宫还特意邀请20多位摄影专家和城市研究的学者等,座谈研讨摄影艺术与城市变迁发展的关系。

摄影专家们谈到:余慧文女士数十年潜心摄影创作,她善于运用数码接片技术,以高清晰、超宽幅的画面特色,展现大自然与都市人文景观的雄伟面貌。她身体力行,用手中相机记录并传播着“美”的含义。这些以上海城市变迁、都市夜景、世博等元素为主题的宽幅彩色照片,取景开阔、气势恢宏,彰显了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

龚建华先生从事专业摄影40余年,屡次获得各类摄影比赛、展览大奖。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他开始关注“上海弄堂之人文、社会、历史文化”与“石库门建筑特色”,他悉心钻研、投入大量精力,创作了一大批既有高度艺术欣赏价值又不乏记录城市发展档案的影像珍品。这些以纪实镜头为创作初衷的黑白作品,渗透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点滴。不仅勾起观众对一个时代的怀念,更令人感慨上海城市面貌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龚先生的摄影作品还代表了上世纪8、90年代上海摄影艺术的一股潮流。也是可在摄影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笔墨。

笔者作为摄影界外行,但从文化大都市与摄影艺术的关系上谈了三方面的观展体会:

艺术的真实性。真实地记录了国际大都市的变迁。两位大师的作品用强烈的对比,时间,色彩,还有建筑、空间与场景、人文等,作为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摄影是一门瞬间艺术,能敏锐鲜明地勾勒出上海的四十年发展,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都市有温度。

艺术的感染力。生动地传递着国际大都市的脉搏。两位摄影大师前者抓住了上海世博会这段难以忘怀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城市空间影像,后者则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最困难的时期市民生活场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人文场景和城市面貌,给观众有一种强大的艺术穿透力。

有来自台北的文创老总,看了龚先生的弄堂里集体洗衣服的照片说:台北也有类似生活场景。如果,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老照片能够与台北、香港三座大都市巡展或三地城市照片交流,那该是一桩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艺术的衍生空间。艺术地展现了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摄影艺术近来日愈受到美术界、收藏界的重视。广大市民也纷纷拿起手机拍摄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照片。摄影艺术其在社会中的普及率和审美提高,都远远超过绘画、雕塑、音乐等其他艺术。

摄影艺术有其强大的社会需求和供给空间。摄影艺术可以与国际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介入和推动旅游、休闲等产业。可以搞特色城镇、美丽乡村等摄影大赛。也可以与公益事业紧密连接。

这次世界城市日,由上海侨爱公益中心等组织,就组织搞了一次“世界城市日系列-发现城市美全民摄影公益行活动”。在短时间内收到的600多张照片中,有60幅作品在近日举办的“2018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展出

近日,获奖的几十位获奖的市民对自己能在联合国“世界城市日”的摄影大赛中获奖,感到非常兴奋其中一位《诗与远方》的金奖获得者得奖的信息和照片发到朋友圈后,竟有400多位网友的点赞!

这次摄影公益行活动中奖的60幅作品全部来自普通市民。其中有反映青少年奋发向上的,有反映老年人终身学习的,有反映残障人士追逐理想的,有反映公益助老的。虽然题材宽泛,视角不同,但都契合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理念。

摄影艺术在上海文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潜移默化,春雨润物,无可替代!

    2018年112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