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501):如火燎原——说“燎”(尞)

 秋琰 2020-10-07

这是本公众号的第1507篇原创文章

本文约3400字,阅读约需要7分钟

朱英贵

“如火燎原”这个成语出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意谓犹如烈火在原野燃烧,不能面向,不能接近,还能够扑灭吗?其中的“燎”是燃烧的意思,但是这个“燎”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燃”或者“烧”,而是有着特定目的的燃烧。本文就来谈谈这个“燎”字。

一、“燎”(尞)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燎”字本作“尞”,“尞”是“燎”的先造字,其甲骨文构形本是木柴被架着燃烧的意象。下图为“尞”(燎)字的甲骨文形体:

 “燎”(尞)字的甲骨文形体

从上图“尞”(燎)字众多的形体来看,其中大部分是由“木”与其周围的小点构成,另有少数形体在其下部还另有表示“火”的符号,这表示“火”的符号提示后人,“尞”(燎)字应该是表示木柴在火中燃烧,“木”周围的那些小点可能是表示燃烧时的火星或火光,也可能还有其他含义。对此,罗振玉解释为:“从木在火上,木旁诸点象火焰上腾之状。”(《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东方学会印本第16页)这也许就是它的初文构字理据及其造字本义?

然而,我们还是略存疑虑。因为由上图可以看出,“尞”(燎)字的甲骨文形体十分丰富,这说明它在殷商时代是一个常用字,同时也说明“尞”(燎)字所表达的不会是一般意义的燃烧或者延烧的概念。因此,愚以为“木”周围的那些小点也可能还有其他含义,什么含义?那应该是置于火上的被烧烤之物——牺牲。拙论认为,将牺牲放在木柴上烧烤,让天地河岳、祖先神灵闻到香味,借以表示供给肉食,这种商代常见的祭祀活动就称为“燎”,自周代以后,“燎”则往往专指祭天。

在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中,“尞”字就经常用为祭名,例如:

①贞:尞四羊、四豚,卯四牛、四羊。(甲合15638)

②……丑其又上甲尞六羊(甲拾1·3)

③丁子(巳)卜,又尞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甲合32674)

④……巳卜,其尞于岳。(甲佚841)

⑤尞于宗周。(鄘伯囗簋铭文)

由例①②可知,“尞”的对象是豚、牛、羊等奉献神灵的牺牲;由例③④⑤可知,“尞”的目的是敬奉父丁、岳、宗周等上天神灵。由此可以推断,以柴火烧烤牺牲祭天才是“尞”(燎)字初文的构字理据,或者说作为祭天的古祭名才是“尞”(燎)字初文的造字本义。只有如此,方能解释“尞”(燎)字的甲骨文形体十分丰富并且它在殷商时代是一个常用字的根本原因。

下面来看“燎”(尞)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

 “燎”(尞)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燎”(尞)字的甲骨文字形分析已见上述,它的金文形体是在下部有“火”的甲骨文形体基础上演进而来的。而小篆字形有两种:一种是写出上下两个“火”字,其间夹杂有类似于“屮”(上部符号)和类似于“日”(中部符号)的表意构件,这便是后来的“尞”字;另一种是由于“尞”字的字形讹变,其内含的“火”形构件已经不甚明显了,因而会影响表意,故再加“火”旁写作“燎”字。今天写的“燎”字就是在上图后一个小篆形体的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而成的。

《説文解字》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释“尞”字与“燎”字的,先来看看许慎是怎么解说“尞”字的:

《说文解字》卷十火部:“尞,柴祭天也。从火从眘。眘,古文愼字。祭天所以愼也。”

许慎对“尞”字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尞”,就是烧柴祭天的意思,它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由“火”与“眘”(读shèn)会合成意。“眘”,就是古文“慎”字,为什么要用“眘”来会意,因为祭天要慎重啊。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祡祭天也”一句的补充解释为:

“示部祡下曰:燒柴尞祭天也。是祡尞二篆爲轉注也。燒柴而祭謂之祡,亦謂之尞。”

段注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文解字·示部》对“祡”字的解释为:“燒柴尞祭天也。”由此可见,“祡”字(读chái)跟“尞”字是两个互为转注的同义字。燒柴而祭这个意思可以称之为“祡”,也可以称之为“尞”。

再来看看许慎是怎么解说“燎”字的:

《説文解字》卷十火部:“燎,放火也。从火,尞聲。”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燎”,就是火放纵燃烧的意思。它是一个形声字,其字形用“火”作为表意的形旁,用“尞”作为标音的声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许说“放火也”作了如下补充解释:

此與尞義別。盤庚曰:若火之燎于原。大雅曰:瑟彼柞棫。民所燎矣。箋云:人熂燎除其旁草。小雅:燎之方揚。箋云:火田曰燎。玄應引說文有火田爲燎。王制曰: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综上可见,许慎与段玉裁都认为“尞”字与“燎”字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字。“尞”字的意思是烧柴祭天(意谓祭祀行为),而“燎”字的意思是放火烧田(意谓刀耕火种,烧除野草)。拙论认为,“尞”字与“燎”字是先后出现的同义字,二者都是表示上古时代的一种祭祀行为,故“燎”(尞)字的造字本义当为用作祭天行为的古祭名。

二、“燎”(尞)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燎”(尞)字的造字本义就是用作祭天行为的古祭名,也可以理解为烧柴祭天。例如:“武王朝至,燎于周。”(《逸周书·世俘》)再如:“谓诩有良平之奇”(《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又如:“燎、瘗毕,还大次,宫架《干安之乐》作。”(《宋史·乐志五》)

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两个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照明的意思。例如:“士丧有与天子同者三:其终夜燎,及乘人,专道而行。”(《礼记·杂记上》)孔颖达疏:“终夜燎谓柩迁之夜须光明,故竟夜燎也。”再如:“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吕氏春秋·精谕》)又如:“修龙口燎,爰北其首,九阴极冥,厥朔以炳。”(唐·柳宗元《天对》)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火炬。例如:“夜未央,庭燎之光。”(《诗·小雅·庭燎》)疏:“庭燎者,树之于庭,燎之为明,是烛之大者。”再如:“庭燎,美宣王也。”(《诗·小雅·庭燎序》)陆德明释文:“郑云:‘在地曰燎,执之曰烛。’又云:‘树之门外曰大烛,于内曰庭燎。’”又如:“寒风暴起,束燎皆灭。”(明·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二是表示柴薪。例如:“主人不堪命,积燎曾欲燔。”(唐·元稹《赛神》诗)

三是表示夜猎。例如:“文君燎猎,吕尚获福。”(汉·焦赣《易林·旅之鼎》)再如:“昔有司原氏者,燎猎中野。”(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汪继培笺:“《尔雅·释天》:‘宵田为燎。’郭注:‘即今夜猎载鑪照也。’”

其二,泛指延烧,烧。例如:“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书·盘庚上》)再如:“乘冲飙而燎巨野,奋六羽以凌朝霞。”(晋·葛洪《抱朴子·用刑》)又如:“(和尚)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送与众人吃。”(《儒林外史》第二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放火烧田中杂草。例如:“燎之方扬,宁或灭之。” 郑玄笺:“火田为燎。”

二是表示烘烤。例如:“店家乞火燎征衣,湿竹生薪不受吹。”(宋·陆游《城东逆旅》诗)再如:“太阳又猛又毒,好像一盆炭火燎着我们的脊背。”(闻捷《海燕》)

三是表示被火焰烧焦。例如:“(绩)性友爱,其姊病,尝自为粥而燎其须。”(《新唐书·李绩传》)再如:“火焰山的脾气可不小,我的胡子也给燎了一半哩。”(何永鳌《火焰山上四十天》)

根据上面对“燎”(尞)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燎”(尞)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燎”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燎”字的相关成语不多,其中“燎”字的含义大多为烧或者延烧的意思,例如:

巢焚原燎——极言战祸惨烈。语见《文选左思》:“奸回内趂,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故荆棘旅庭也。”

洪炉燎发——大火炉里烧毛发。比喻事情极易解决。源自《史记·刺客列传》:“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

燎原烈火——好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使人无法接近。比喻不断壮大,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源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如火燎原——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源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星火燎原——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源自《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纵风止燎——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语见隋·王通《中说·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