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55

 寂寞在繁衍 2020-10-07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1)、【释义】本条论述风寒表实失汗致衄者,仍用汗法治疗。伤寒脉浮紧,伤寒二字冠首即示伤寒主证俱在,脉浮紧又是典型脉象,自当用麻黄汤发汗,外邪方可随汗而解。若因当汗失汗,邪无出路,壅逼阳络,则可迫血妄行而致鼻衄。衄后表实仍不解者,仍应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
第46条、47条与本条皆有衄血,但衄后迥别。第46条是已经服药,“衄乃解”,第47条是未经服药,“自衄者愈”。二者皆邪从衄解,诸证随之而解,当然勿须再治。本证是失治而衄,衄后邪留不去,脉证如故,所以必须以麻黄汤主之。
【选注】朱肱:衄血后脉浮者,宜麻黄汤,衄后脉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盖衄后脉浮,表未解也,脉微表已解也,于此见仲景用麻黄汤于衄后之大旨。
成无己: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拥甚于经,迫血妄行,因衄血也.
柯琴:脉紧无汗者,当用麻黄汤发汗,则阳气得泄,阴血不伤,所谓夺汗者无血也。不发汗阳气内扰,阳络伤则衄血者无汗也,若用麻黄汤再汗,液脱则毙矣。言不发汗因致衄,岂有因致衄更发汗之理乎?观少阴病无汗而强发之,则血从口鼻而出,或从目出,能不俱哉!愚故亟为校正,恐误多者耳。544
周扬俊:当汗不汗,因而致衄者,必点滴不成流也。阳邪既不大泄,热从何解,乃以麻黄汤汗之,势必解热而不衄矣,此之谓夺汗无血也。
陈念祖:前言邪从衄解,一在八九日三阳热盛,服麻黄汤之后可解也,一在太阳本经热盛,亦有不服麻黄汤,可以自衄而解也。然二者皆于衄后而解,亦有衄后而不解者,不可不知。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其衄点滴不成流,虽衄而表邪未解,仍以麻黄汤主之。俾玄腑通,衄乃止,不得以衄家不得发汗为辞。
尤怡:伤寒脉浮紧者,邪气在表,法当汗解,而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衄则其邪当去,而犹以麻黄汤主之者,此亦营卫并实,如上条云阳气重之证。上条卫已解而营未和,故虽已发汗,犹须得衄而解;此条营虽通而卫尚塞,故既已自衄,而仍与麻黄汤发汗而愈。然必欲衄而血不流,虽衄而热不解者,乃为合法,不然,糜有不竭其阴者。
【讨论】本条和第46条、47条,都有衄血这一症状存在,虽然其病机基本相同,但是程度上有轻重之差异,故在处理方法上就有所不同。
本条也是使用了省文笔法,在“伤寒脉浮紧”之后,没有详细述其症状,可知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证自当有之。
朱肱、程知、周扬俊、尤怡、吴谦、陈念祖等,一致认为衄后表邪仍盛的,仍可用麻黄汤发汗。这是由于伤寒当汗未汗,表邪壅遏,无从宣泄,迫血妄行而致衄,这一机理与47条完全相同,但不同的是,从47条的“自衄者愈”推断可知,衄之时热邪随之外泄,衄之后脉静身凉而自愈。而本条衄后脉证如前,病势不衰,说明程度较重,治疗时即不当见血止血,而应治病求本,解表发汗,表气一通,邪解热退,衄亦随之而止。
柯琴认为本证不能用麻黄汤发汗,因本证之无汗为夺血无汗,若再用之,必“液脱则毙矣”。我们认为柯氏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为了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原文,用原文精神指导临床实践,不少医家对衄后使用麻黄汤提出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是:(1)外因致衄,属实证,且衄后表实未解者用之; (2)衄而点滴不成流,且衄而热不解者可用之; (3)衄后脉微或衄家,属虚证者,不可用之。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篁:经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而此用麻黄汤,何也?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缘当汗不汗,热毒蕴结而或衄血,当分其津液乃愈。盖发其汗则热越而出,血自止也。
山田宗俊:此承前条,论衄后不解者,出其方治也。
【讲义】伤寒证曾服发汗剂,汗不能出而致衄属阳气重,故衄后仍脉浮紧,表证未解也,即以麻黄汤主之。
【附注】46条服麻黄汤致衄衄乃解,正弱邪强(不须汗);47条自衄愈,正强邪弱。55条不发汗因致衄衄未解,正弱邪强(须麻黄汤取汗)。
(3)、李翰卿《伤寒讲义集注》:本节说明衄后麻黄证不解,仍可用麻黄汤治之。但根据经验,衄后无论衄之轻重,如陈氏所说的点滴不成流,也绝不可单独使用麻黄汤,因为既然有少许衄血的表现,便是兼有内热的证据,也就是麻黄汤的禁忌证,所以我的看法, 虽在仍需发汗解表的情况下,必须酌加芩、连、犀角(现已禁用一一编者注〉等清热凉血之品以佐之,如《医宗金鉴》所主张者是也。总之,我们应从辩证出发,通过实践,融会贯通,不可为了拥护古人而牵强附会,也不必因原文难免有脱简错误就随意修改,在某些地方,作为存疑可也。
(4)、倪海厦《人纪》:脉浮紧,不发汗,就知道是麻黄汤证,表寒很盛了,因致衄者, 如果得到了流鼻血,一般来说,鼻血流出来之后,症状就没有了,热就退掉了,为什么?因为肺开窍在鼻,所以肺的血管直接进入鼻,因为麻黄入肺,肺被寒束到了,肺的热没办法宣泄就往上走,所以就会流鼻血了,这条辨讲的是,如果得衄还是没解的,可再用麻黄汤。
所以如果小孩感冒流鼻血,不要急,这是因为小孩「阳」比较亢,才流得出来。周禹载曰「夺汗无血也」;病人流鼻血的时候,一发表,鼻血就停掉了,为什么?血本来就在血管里面,一发汗以后,表没被束到,血液循环就会很流畅,血管里面有瓣膜不让血往回流,而且血管都有一定的弹性,血过不去的时候,血管就会破裂,在鼻子上就是流鼻血,在脑里面就是腦中风,所以平常有不和的时候,常常吃桂枝汤,让营卫和就不会出血,所以北派预防脑中风的,除了灸「足三里」以外,就是吃「桂枝汤」了。桂枝、白芍让血管的弹性很好,遇到寒血管会收缩,遇到热血管会扩张,所以补血管的药都是两热药,因为西医没有分寒热的,西医治疗头痛的时候,开止痛药,就是血管舒张剂,舒张血管就是硬把血管撑开来,一撑开来血就流通了,当时抒解了,但是药效十二小时过了以后,痛回来了以后,血管会绷得更紧,头会更痛。
(5)、冉注伤寒论:金鉴曰: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发汗则热郁于营,因而致衄者,宜麻黄汤主之。若能于未衄之先,早用麻黄汤汗之,汗出则解,必不致衄,其或如前条之自衄而解,亦无须乎药也。按凡伤寒初起,但不甚恶寒,便知夹热,后多得衄,其热多寒少者,则热随衄去,继而汗出,表与热均解也。其寒多热少者,纵热随衄去,继必不汗出,表仍不解,诚能用青龙麻黄汤于未衄之先发之,则汗衄两解矣。若已经衄后,而汗不出,表不解,即用麻桂之药,以和营卫,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以护及阴血也。然大衄之后,麻黄青龙,不可轻用,若用之不当,则犯衄家不可发汗之戒矣。朱奉议曰:衄后脉浮者,宜麻黄汤。衄后脉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盖衄后脉浮,表未解也。脉微,表巳解也。于此见仲景用麻黄汤于衄后之大旨。……冉雪峰曰:按未衄先,当用麻黄。即衄后,用麻黄宜审慎。所以前四十七条脉紧无汗,外证已具,而不用发汗法,须自汗愈。自汗愈,言外就有一个发汗不愈的理性在。前四十六条,发烦目瞑,阳气重,似难再用麻黄,故注家释为系倒装句法,可是本条词意共显,明明谓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者字文气,直摄到下句,不容再以倒装句法诠释。热可由汗解,血即由汗动,不发汗致,发汗过亦致衄。前条是衄后乃解,此条是衄后不解,前条是卫已和,而营不和,此条是营虽通,而卫尚塞。何以知其卫和,以服汤已微除的除字知之,何以知其营通,以不发汗因致衄的衄字知之。本条重心在脉浮紧,麻黄汤脉证俱备,法当发汗,汗能调节人身体溫,热随汗泄,何有于衄。此可见未衄先用麻黄,必可防衄免衄。脉紧无汗,当用麻黄,这是人人知道的。何以不发汗,迟迟坐以待衄,此必内已郁热,两两吸含,又发之未尽如法,或虽发而汗不出,今即致衄,营热得泄,里气化则表气化,不好的病变中,反形成好的条件,再用麻黄,衄后余疾全除,前之未解者,今可全解。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误汗必额上陷,目直视,不得嗣,不得寐,但彼是言其夺血素质,此是言其外来新病,彼是误汗,不当汗而汗,此是须汗,当汗而又失于未汗。再明白区分曰:一是虚脱,―是盛盈,认定虚实,明瞭始终,审度常变,探寻机窍,则未衄前“可发汗”,已衄后亦可发汗,旣衄表不解可发汗,将衄未衄更当发汗。如是,本条奥义可明。各汗衄关系奥义,无不可以大明。
(6)、成友仁《伤寒论阐释》:【译解】太阳病患者脉搏浮紧,因未及时发汗,以致引起衄血,有时衄血后会自然痊愈,这是47条讲过的。但是如果患者仅有轻度衄血,病邪未得大泄,表实证不解,仍然可以用麻黄汤主治之。
【参考】张路玉氏说:“脉浮紧当以汗解,先汗则邪郁于经不散而致衄,衄必点滴不成流,此邪不得大泄,病必不解,急宜麻黄汤汗之,夺汗则无血也”。
徐灵胎氏说,“前段衄后而解,则不必复用麻黄,衄后尚未解,则仍用此汤”。
【实例】
(1)里人秦氏子得伤寒,发热、身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或者劝其不须服药,待其自安,如是半月,而病不除,不得已召医治之,医至问日数,又不审其脉与外证,但云已过期矣,不可汗下矣,且与调气药以正气,复延予,予诊其脉,浮涩而紧大,此麻黄证无疑者,但恐当汗不汗,化为衄血,必有是证。言未己,衄血作。予急以麻黄汤与之,继之以犀角地黄汤,血止汗解愈。论曰,仲景云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或稍迟,病即传变,虽欲除,必难为力,今医不究根源,执以死法,必汗之于四曰之前,下之于四日之后,殊不知此惑也”《伤寒九十论》。
(2)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或问曰,仲景言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汗,而用此麻黄汤,何也。江灌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缘当汗不汗,热毒蕴结而成吐血盖发其汗,汗则热越而出,血自止也〔《名医类案》卷一)。
(3)一贫者,脾冑虚弱,气促,精神短少,衄血吐血,以麦冬二分,人参、归身各三分,黄芪、白芍、甘草各一钱,五味五枚,作一服,水煎稍热服,愈。继而至冬,天寒居密室,卧大热炕,而吐血数次,再求治。此久虚弱,外有寒形,而有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当补表之阳气,泻里之虚热。夫冬寒衣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拥遏里热,火部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忆仲景《伤寒论》云,太阳伤寒,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却与麻黄汤立愈。此法相同,遂用之。以麻黄桂枝汤,人参益上焦元气而实其表,麦门冬保肺气,各三分,桂枝以补表虚,当归身和血养血各五分,麻黄去根节去外寒,甘草补脾胃之虛,黄芪实表益卫,白芍药各一钱,五味三枚,安其肺气,卧时热服,一服而愈〈《名医类 案》卷八)。
【按语】本条柯韵伯氏改为“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衄。”理由是“不发汗,阳气内扰,阳络伤则衄血,是夺血者无汗也,若用麻黄汤再汗,液脱则毙矣,言不发汗因致衄,岂有因致衄,更发汗之理乎,愚故极为校正,恐误人者多耳”(《伤寒来苏集》)。其实我们只要看到许、陶等人的医案,便知柯氏之说误人不浅。朱奉议氏说:“无汗而衄,脉尚浮紧者须与麻黄汤,脉已微者不可发汗,宜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类证活人书》卷七)。恽铁樵氏认为阳盛而衄者,似宜麻黄汤去桂枝加芩连,张公让认为宜用大青龙汤或麻杏甘石汤。其实究竟何方为妥,应当参之临床见证,认为一例应用麻黄汤或麻黄汤一例不可用,便流于执泥,凡药与病相违皆能为患,不独麻黄为然。而死书应该活看,又不独本条力然。
(7)、刘绍武《伤寒论阐释》:伤寒病得时不尽快发汗,就必然要流鼻血,衄的时间在八九日,这个病原来是麻黄汤,从脉上可以看出,这条应当改为“伤寒脉浮紧,麻黄汤证具,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衄”,就是第46条的症状,可与第46条互参,是一个倒装句的形成,单纯一个脉浮紧不行,必须有麻黄汤证,才可与麻黄汤主治。
(8)、李培生《伤寒论讲义》:鼻衄之后,邪未得解,太阳表实证仍在,自然麻黄汤主之。不过,伤寒失汗致衄而使用麻黄汤,除太阳伤寒证仍在之外,还必须注意:衄血量不多,点滴不成流;病人无内热烦躁之象;亦不得有舌绛、夜热甚等热入营血的表现。否则,辨证不确,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9)、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本条述太阳伤寒证有衄的证治。
此条是回应前第46条。第46条言表实证可从衄解,此条申明衄血后表实证仍在者,可再用麻黄汤。前后对照,道理便清楚了。一句话,临证是否施用麻黄汤,以其脉证为据。
本条文首冠“伤寒脉浮紧”一句为省文法,展示太阳伤寒证无疑。“不发汗”一句,结合临床,其义有三:一是失治,如患者未及时就医,或医者没有采取积极及时治疔;二是治疗不当,亦当以无汗,无汗则热邪不得外越,反而内郁;三是“不发汗”为“因致衄者”之病因,即不及时发汗,阳气内郁,邪热上攻则衄。此与第38条“不汗出而烦躁”同义,即因不汗出,阳热内郁,既可见烦躁,亦可致衄。
下文(第86条)有“衄家,不对发汗”,系指经常流鼻血的病人,不可等同义。
(10)、伤寒论现代解读:以上两条(后学按:指55条、56条)是说感冒引起的鼻衄,只要符合麻黄汤、桂枝汤的适应症,还可以使用麻黄汤与桂枝汤。感冒引起的鼻衄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鼻衄相鉴别:如86条衄家不可发汗,就是说平时有鼻衄的病人(例如鼻中隔偏屈、出血性疾病)不可发汗;营血分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的鼻衄;其他传染病引起的鼻衄等都不应当使用麻黄汤与桂枝汤。现代医学有许多方法治疗感冒,温病学说也有许多治疗感冒的方法,都可以选用,不一定非要用麻黄汤与桂枝汤。如果鼻衄的诊断不能确定是感冒,桂枝汤与麻黄汤则为禁忌。另外要强调的是,感冒引起的鼻衄不能用犀角地黄汤等凉血或者止血、补血的药物,否则同样能引起不良后果。
(11)、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按语  此为表闭失汗致衄,与平素经常鼻衄的衄家,迥,不能混为一谈,陈氏的分析颇是。本证虽衄而表来解,仍当发汗解表,表解则衄自止。在道理上是说得通的,但是既然发生了鼻衄,则营血有热,辛温发汗的麻黄汤是否能用,却值得研究。因此,朱氏提出了小衄脉浮紧者可用,脉微者不可用,并补充出黄芩芍药汤与犀角地黄汤。蕾金鉴》提出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并强调大衄之后,麻黄,青龙不可轻用,这些都比较符合实际,有一定参考价值。尤氏联系46条服麻黄汤之衄,为卫已解而营未和,本条衄后仍用麻黄汤,为营虽通而卫尚塞,虽然言之成理,但是把营卫截然分开,难免失之机械。要之,衄后仍用麻黄汤,除太阳表实证必具外,必须营血分确实无热的,否则,不可贸然使用。假使证属风热之邪伤阳络而鼻衄,不仅麻黄汤禁用,其他辛温解表剂都不可用。如果是温病鼻衄,那就更不可用了。
医案选录  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录自《名医类案》)
张路玉治歙客黄姓者,正月间患伤寒,衄血甚多,必发于卯刻,数日不止,面上怫郁,头痛身微热,脉浮大而数,按之则芤,意谓衄血既多,则热当自解,此独不能者,先必邪气在经,点滴之衄,误服凉血止截药所致,遂与越婢汤一剂(即大青龙汤去杏桂)热服得汗而解,但至夜则身有微热,更与当归补血汤四剂而愈。(录自《续名医类案》)
李东垣治一寒士,病脾胃弱,与补剂愈,继而居旷室,卧热炕,咳而吐血。余谓此久虚弱,外有寒形,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因思仲景治伤寒脉浮紧,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麻黄汤立愈,与此甚同。因此处方,麻黄芍药人参汤:麻黄去外寒,芍药(安太阴),甘草(补元气),黄芪(实表益卫)以上各一钱,桂枝(补表)、当归(和血养血)各五分,人参(益元气而实表)、麦冬(保肺清心)各三分,五味子十五粒(收肺气安五脏)。水二盅半,先煎麻黄去沫,再入群药同煎一盅,去渣,乘热临卧一服愈。(录自杨荣山《寒温条辨:卷五》)442
按语  陶案吐血亦因失表所致,故用犀角地黄汤反而加剧,与本条失汗致衄的机理一致,所以根据本条治法,改用麻黄汤,从而取得汗出而愈的效果。张案所治的衄血,亦因失表与误用凉血止截药所致,但从衄血必发于卯刻,面上怫郁与脉浮大而数等情况来看,不但表闭,而且已经化热,故不用麻黄汤,而治以麻黄与石膏同用的越婢汤。李案咳而吐血,乃久虚挟表,邪不得舒伸所致,因而师仲景之法而不泥仲景之方,自制麻黄芍药人参汤,取得一服即愈的显著效果。这种学古而不泥古,随证化裁的精神,正是仲景的心法。同时也证明本条的内容并非错筒,而是针对特殊情况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
(12)、边正方《伤寒论译注》:《活人书》云:“衄家不可发汗,汗出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瞬,不能眠。然而无汗而衄,脉尚浮紧者,须与麻黄汤。脉已微者,不可发汗,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 。74
程应旄:“大抵伤寒见衄者,由其人营分素热,一被汗闭,营不堪遏,从而上升矣。”
王肯堂:“夺血者无汗,既致衄,不可轻用麻黄汤,须审之又审,点滴不成流者,可也。”
(13)、赵桐《伤寒述义》:此衄者之宜汗也。前论失汗致衄,衄乃解。热随血去,脉不浮紧矣。兹脉浮紧,不汗致衄,热不解衄不止,脉仍紧是寒邪外束,经热郁甚。麻黄解外,玄腑通,郁热畅,衄自止矣。惟是衄后血虚,汗为大禁。此衄因失汗,又必作汗。须认定病机,无往不利也。予每加芍芩石膏,清血制散焉。
(14)、高级伤寒学:可见本条之用麻黄汤,并非因衄血而用之,乃衄后其证仍在而用之。若衄血量多,更兼身热夜甚,烦躁不安,舌绛等,即使表证尚存,而热邪已波及营血,则以凉营宣透为主,不得用麻黄汤发汗。……诸注甚佳,可相互补充,惟《金鉴〉谓"夫汗则热郁于营,因而致衄",
尤氏谓"......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不可作热邪深入营血看待,盖以热邪果真深入营血,则清营凉血,犹恐不及,何言麻黄汤主之?因而对上述涉营血提法,应理解为在表之阳热,损伤阳络看待,而络脉与营血周流密切相关,故在提法上有所混淆。考其原委,大抵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自清朝早期叶天士而后,始臻系统而完善,而学术流传不如今日快速,故对同期之学者,不必苛求。
(15)、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不发汗致衄之理,已于四十八条释讫,彼云自衄者愈,谓衄后得汗而病解也,此条乃示虽衄不汗出之治法。下文云,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八十九条、九十条),《内经》亦云,夺血者无汗,盖衄家亡血家云者,皆谓夺血已多,营气不足,血少,故不可汗耳。今因不发汗而衄,非屡夺血大夺血之比也。
江璀《名医类案》云: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或问:仲景言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而此用麻黄汤,何也?璀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缘当汗不汗,热毒蕴结而成吐血,当分其津液乃愈。故仲景又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盖发其汗,则热越而出,血自止也。
(16)、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指出,伤寒阳郁而衄,衄而不解,宜麻黄汤开腠泄热。
伤寒,脉浮紧,属典型的麻黄汤证。文曰“不发汗,因致衄”,属当汗失汗之误,致阳郁伤络而衄血。伤寒脉浮紧,而衄血者,另见于本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纵观本论,太阳伤寒,脉浮紧,无汗等诸症悉具者,既可以出现衄,也可以不出现衄。衄则属于阳气郁闭过重,但阳气郁闭过重则不一定衄。如本论第38条、第39条之大青龙汤证,其阳郁的程度比麻黄汤证要严重得多,但并没有衄的症状。因此,对太阳伤寒,衄或不衄只是一种可能性。它受病人、发病、病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46条,“衄乃解”,第47条,“自衄者愈”,此属伤寒衄血之后,热随血泄,脉静、身凉而病解。本证伤寒,脉浮紧,衄而不解,则是虽衄但热未得泄,故必须再服麻黄汤,开腠泄热。
衄而不解,不能从衄血的多少来理解,虽然有“汗血同源”之说,但衄而解与汗出而解在机制上似有不同之处。衄而解有似针刺出血而解,重在调节和宣泄;衄而不解如同服麻、桂不解一样,都是必然中的偶然,此受病机、病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启示与范例】
(一)何某,男,36岁,1983年6月3日初诊。患者一身尽疼一天,无汗,时流鼻血滴点,苔薄白,脉浮紧。诊为鼻衄(风寒表实)。治拟发汗解表,麻黄汤主之。处方:麻黄15g (先煮去沫)桂枝12g杏仁9g甘草3g,1剂,分2次温服,避风。果然药尽衄止,余症均大减。继服姜葱汤数杯,竟告愈。(宋孝志医案)
(二)李某,男,56岁,1975年12月诊。患者近二年来,每临冬季则发鼻衄,受风寒尤甚,临春天则不治自愈。近来鼻衄严重,曾服清热凉血、益气摄血等药无效,反而日益加剧。细察其证,面色不华,发热头晕,口干渴,心烦,神疲,乏力,睡眠欠佳,溺黄便结,但伤寒表实之象亦显见,恶寒,受风寒鼻衄增多,头晕且有紧束痛,微咳,骨节不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投麻黄汤加白茅根,仅一剂,鼻衄即止,余症减轻,改用八珍汤加减,三剂调理而愈。(曾对娥医案)
(17)、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汗以代衄的证治,应该与前面的第C47、第C48两条衄以代汗合参。
.伤寒脉浮紧.,指出是太阳表实证。.不发汗.,一是指出病人无汗,一是意味着没有及时治疗,或虽然治疗了,但是没有用麻黄汤发汗。表证不得汗出,阳气被寒邪闭郁,如果是体质壮实的人,就有邪从衄解的机转。如果衄后脉静、热退身凉,病好了,就不必再发汗了。如果虽衄但表邪不解,可能是衄而不畅,就像发汗不彻一样,不足以解表达邪,起不到热随血减的作用。为什么会衄而不畅呢?主要因为在经的邪气太重而难出。应当用麻黄汤发汗,以分消太阳经中之邪。汗出邪散,则鼻衄自止,热退病愈。因为仍需从汗而解,故属.汗以代衄.之法。
(18)、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同上边啊,“伤寒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那一条可以对照着看。那么伤寒脉浮紧,这是表实证,应该发汗,就由于不发汗而致衄,那么这个血管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么这个致衄也有好病的,头前那条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该吃麻黄汤还得吃麻黄汤,这个就是,这个就补充那条的不足了,那条这不是在这呢“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这不是个决对的,我方才讲也这么讲的,所以“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这种表实证,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么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于你不发汗,那么他这个充血是越来越盛,里头就阳气重了,越不发汗,阳气越重,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自衄,这由于不发汗所致呀。那么这个时候啊,病虽然衄而不自愈,你还要用麻黄汤治疗。这两节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没有一个它是一个,它不是固定的,这个病它是瞬息万变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么办呢?该治还得治。这个就是补充那条。(后学按:越读伤寒,越觉得更应读温病!诚如岳老美中言: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