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企业,小企业,谁的竞争力更强?

 blackhappy 2020-10-07
大企业,小企业,谁的竞争力更强?

原来有人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是大企业的竞争力强一些,还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我凭直觉刚要脱口而出“大企业”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历史上有无数的龙头企业,远的说有IBM,近的说像诺基亚,这些世界500强不就是被小企业所颠覆,没能应对得了时代的变革吗?

但是,话说回来,中小企业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又远不能跟大企业相比,“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有这样的勇气,但是能成功的永远是极少数人。

这个问题在我走访接触了无数企业后,逐渐有了一个答案与大家分享。

大企业,小企业,谁的竞争力更强?

其实,无论是大企业吞并了小企业,还是小企业以小博大掀翻了大企业,他们本身一定都是抓住了对方的劣势,把自己的优势发挥了出来。

这在兵法上叫“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具体怎么说呢?

第一、在我们的认知上,大公司资源多,能人也多,这是没问题的。

但大公司养了这么多人并不只是专注于一个业务的,而是要打造一整个业务体系和生态。

人当然多,但业务所涵盖的领域也非常广,有可能大家干了几年,隔壁的同事是做哪一块的压根都不了解。

反过来看小企业,小企业只能专注于一个赛道,一个垂直业务上,从老板到员工全员都在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因为只有达到了目标,企业才能活下去。

我接触的小企业的老板,一谈到业务上存在的问题,就很着急和焦虑,也容易焦虑,这也从侧面上反映了,小企业很难有后路可言,不敢输,也输不起。

而小公司和大公司的竞争,往往体现在相交的垂直业务上。

小公司所展现出的战斗力自然要比大公司某个部门要强,这就是形成了局部优势。

在局部上积累的优势,是可以逐步突破全局,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二、组织结构上的不同。

大公司与小公司最直观的对比,就是看它决策的传递速度有多快。

大企业是船大难掉头,喜欢什么先谈好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再去做事。

这样做当然稳,但也会贻误战机,浪费了很多机会。

今天我跟一家大公司的老板谈的很不错,但实际上的决策和改变还需要反复的走流程,考虑各方利益。

有时候打磨好了碰上个问题,管理层先开会,把问题分析完,选择方案又抛到了老板手里。

老板再批示,选择高管去处理,恰巧高管对新鲜的东西不感兴趣,好了,又被打回来了。

等决策传递到了执行层面,黄花菜都凉了。

另一个呢,恰好相反,船小好调头,只要看到了好的希望,先做了再说。

我接触的一部分企业家,往往是第一天谈好了。

他回去想一想,第二天就直接拍板要做,甚至还有的企业家当场就决定马上做,人不够就招,不懂就来学。

为什么?

因为没有这种灵活度的小企业往往很难活得下去。

大企业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慢慢来,慢慢想,是因为他们有着足够的试错成本,需要一个符合公司上下各方利益的方案,不会为了追求一个新业务就伤害到了其他固有的业务,必须要维持好一个基本盘。

小企业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唯一的顾虑就是怎么样才能让我活下去。

所以,有了好的希望,他们创新的意愿比大公司高很多。

而创新和对危机的敏感度正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所在。

大企业,小企业,谁的竞争力更强?

当然,大企业即使是输给了小企业,那也只是一次竞争的失利。

对于盘子足够大的企业来说,稳定有时候更符合公司的长远发展利益,去弥补错误决策的成本,比犯错更加昂贵。

所以,并不是说大企业不想去创新,而是他们更愿意让小企业先去试水,先去创新。

假如真的有效果了,那大公司就会回过神来,开始堆积资源在这个垂直业务上攻坚,那个时候小企业就要直面真正的竞争压力了。

就像当年的外卖之争,2008年创立的饿了么最先开始了外卖平台化,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外卖平台层出不穷,这时候,大企业在干嘛?

在静等行业的淘汰,在等待商业模式的成熟。

2013年底,美团在洞悉了饿了么的商业模式后,联动自己的团购业务,推出了自己的外卖平台。

看上去几乎和饿了么没什么差别,但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美团拥有深厚的资本再度掀起行业的洗牌。

饿了么苦苦支撑,最后还是接受了阿里的投资。

你看,看似是小企业挑战大企业,最后还是成了大企业之间的对垒。

当然,作为第一位创新的平台企业,饿了么也在这场机遇和风险之中,把握住了属于自己的红利。

但是其他的企业,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就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了。

大企业,小企业,谁的竞争力更强?

所以,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互有优劣,关键并不在于谁的竞争力强,而是在于谁能敏锐的判断用户需求,获得用户支持;

谁能先人一步看清未来的趋势,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做文章。

这就是一门学问了,有这么三点,我想值得大家去思考。

第一、企业每到一个阶段,都要做阶段性战略思考。

过去讲“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其实讲的就是作为领导者,你必须把握好战略方向,发现新的发展和成长的路径。

但是今天大量成长中的企业,更多低头拉车,为了自己的存活而努力,很少抬头看路,一直到业绩遇到瓶颈,增长乏力,迫切需要突破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

而企业的发展就像是不断的“打怪升级”,当你觉得人手不够用,业务忙不过来的时候,你就正是抬头看一看,想一想,做阶段性思考的时候。

第二,不要陷入业务惯性。

每一个在行业领头的企业,他们不管在内部的质量控制,还是在产品竞争力上都非常不错,但这容易陷入到业务的惯性。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只看重这个跟我有关的业务表面形态和特征,没有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上去思考,企业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究竟在哪里?

这就会让企业走进一个思维盲区,陷入到业务当中不愿抽身,也不乐意去进行创新。

第三、容易把过程当结果。

大部分企业一直是发愁如何增长自己的营业额,而不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去展开业务的探讨和革新。

这就是在本末倒置,把过程当做结果。

如果你把目标放在如何满足好用户的需求,服务好用户的体验上,不断革新自己的业务模式。

营业额的增长就会在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发愁说为什么我们卖不出去?

多问自己,用户为什么不买。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