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徐州石佛山引发的千古之谜

 新用户82177594 2020-10-07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徐任职两年,留下了众多赞美徐州山水的诗篇,不仅如此,他还偷偷地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准备在徐州辞官归隐,哪怕卖剑买牛也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079年春,他去河南商丘看望弟弟苏辙,终于逮到一个机会把这个美好的愿望说了出来,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中讲:“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粳稌。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他说,石佛山的南面有个地方叫尔家川,这里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泉水奔流,非常宜居。


风光秀丽的尔家川





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苏轼想要辞官归隐的地方竟然是徐州市铜山区三堡。三堡村古名尔家庄,明代庄名依旧,清康熙年间更名为三铺,清光绪年间又改名为三堡。这里是一个山峦环抱的小平原,因此苏轼称之为川。

女娥山女娲娘娘塑像

山峦环抱的尔家川

山峦环抱的尔家川

风光秀丽的灌沟河

燕山风景区

著名书法家张伯英的故乡

银坑古井


千古之谜形成原因


上面把谜底先说了出来,这个千古之谜是如何形成的?

苏轼说的石佛山,史料记载呈一边倒局面,都记载位于四川眉州,也就是说苏轼想要辞官隐居的尔家川位于四川眉州。民国《眉山县志》:“石佛山,治西,山半有石佛像。东坡寄子由诗:‘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指此。”眉山县志的依据何在?不妨把宋代以来的史料梳理一番,查找一下最初的出处。

1、王云五主编、严既澄选注的《苏轼诗》

王云五(1888~1979),近代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1921年由胡适推荐到商务编译所工作,出版了世人瞩目的《万有文库》,其中《苏轼诗》由严既澄选注,只注不评。

文中注:石佛山在眉山县南。

2、冯应榴 《苏轼诗集合注》

冯应榴( 1740—1800 ) 浙江桐乡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内阁中书,苏学研究大家。

文中注:“王注厚曰:石佛山在眉州眉山县南。”并引用查慎行的讲法,查慎行引用的是《九域志》的记载,《九域志》:“眉山县有石佛镇。”

查慎行《苏诗补注》下面一节详细讲解。

3、施元之《施注苏诗》

施元之(1102-1174),南宋湖州长兴人,字德初,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施注苏诗》引用的也来自王十朋《东坡诗集注》。陆游对他的集注非常称赞。

文中注:“王注,石佛山在眉州眉山县之南。”

4、王十朋《东坡诗集注》

苏轼去世七十年后,王十朋完成了对苏轼诗集的注解,是苏诗注解第一人。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文中注:“厚,石佛山在眉州眉山县之南。”按照冯应榴的解释,王十朋是听一位姓厚的人这么说的。

由上,后代对石佛山的注解,基本上都是沿用宋代王十朋的说法,认为石佛山位于四川眉州。甚至连《读史方舆纪要》这样权威性的中国古代地理专著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文中载:“石佛山在州(眉州)西南二十五里,下有尔家川,地膏腴,宜种植。”

可见,石佛山位于四川眉山的结论可谓一脉相承、板上钉钉。这个千古之谜就是这样形成的。


历经千年的大揭秘


从宋代至今,大凡注解苏轼诗集的均认为尔家川位于四川眉州,对“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二句,他们都是从注解石佛山入手,不论是孔凡礼还是王云五这样的文学大咖都是如此。

第一个持怀疑态度的是清初的文学家查慎行,查慎行穷其毕生精力编篡了《苏诗补注》。

查慎行(1650-1728),清初进士,黄宗羲弟子,为东南诗坛领袖。《苏诗补注》编次上首开苏轼集50卷之规模,又开清人补注苏诗之先河,广征博引,注释详明,解释诗旨,考辨诗题,驳正讹误。查慎行对石佛山注解时非常谨慎,遍览古籍,采用了和宋明时期不一样的注解,如加入了《怪异记》的记载,对原诗“山泉宅龙蜃”,注曰:“山泉,《怪异记》:‘猪龙泉,有,眉山石佛镇曾有乳猪伏于此,化二鲤。’”

对前人注解,查慎行似乎看出了一点问题,但不敢确定,因此,他把怀疑的内容也添加进来附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注解之中,这就是苏辙的《附子由和五首》。

当笔者看到查慎行的注解时,仔仔细细地玩味一番,立马捧读苏轼兄弟俩在这段时间所有的诗作,并对四十余本史料记载的石佛山查阅了一遍,包括赵明奇教授整理的《徐州古方志丛书》,真可谓是喜出望外,这石佛山原来说的是徐州的石佛山,即现在的云龙山,尔家川分明位于徐州。

查慎行的做法令人敬佩,弄不明白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疑惑一并附上,为后人细致考察点燃了一颗火苗。

查慎行《苏诗补注》    

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人关心尔家川这处山水名胜,第一个明确指出尔家川位于徐州的是乾隆皇帝的保镖宋作梅。

宋作梅(1710-1784)字宜园,江苏徐州人。乾隆年间武进士,官宁波游击。工山水,亦能诗。一生多次护驾乾隆皇帝下江南,两人之间有多首和诗。

宋作梅喜爱山水,对苏轼诗作颇有研究,在《彭城图咏》诗序中写道:“我徐山水之胜,自韩、苏以来见于吟咏者详矣,而未有以施之绘事者。辄不自揣,补作十二图,而各系以诗,以志桑梓之思云。”

宋作梅不仅画了十二幅山水,还写了十二首诗歌,名之为《彭城图咏》。他把尔家川列为徐州第九美景,“桃柳乍纤绵,春入苏堤晓。宛彼尔家川,良田可粳稻。何当赋归来,搁笔怀坡老。”

由于不知道尔家川位于何处,因此诗文写为“宛彼尔家川”。在宋作梅眼里,徐州苏堤附近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宛如苏轼描绘的尔家川。

宋作梅诗文见《徐州诗征》,这本书由桂中行、张伯英编辑整理,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薛以伟先生点校。笔者手里有古本照片,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特找来薛院长点校的这本书翻拍。对徐州山水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徐州诗征》,里面大量记载了家乡的风物。

薛以伟点校《徐州诗征》

除了宋作梅,还有一位文史学者确认尔家川位于徐州,他就是徐州气象台原台长苏邦权。苏台长是徐州市政协委员,在1986年写了一本《徐州历史述要》,其中第二十四条记载:“云龙湖地址最早叫簸箕洼,苏轼知徐州时叫尔家川,有诗‘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粳稌。”这就是云龙湖叫尔家川的最早出处。可是这个判断错了,把宛如当真的了。作为苏轼后人,这样的做法值得称赞,起码认为尔家川位于徐州的队伍里又增加了一位权威性学者。

苏邦权《徐州历史述要》

尔家川是否位于徐州,我们不妨依着清代苏学研究大家查慎行的疑惑去探究,看看苏轼和苏辙是如何记载尔家川的。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其五

苏轼

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

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粳稌。

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

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

逝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

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稆。

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 其四

苏辙

欲买尔家田,归种三顷稻。

因营山前宅,遂作泗滨老。

奇穷少成事,饱暖未应早。

愿输橐中装,田家近无报。

平生百不遂,今夕一笑倒。

它年数亩宫,悬知迫枯槁。

苏轼说的尔家川,在苏辙诗文中对应的是尔家田,“欲买尔家田,归种三顷稻。因营山前宅,遂作泗滨老。”苏辙说苏轼想做泗滨老,泗滨一词出自《禹贡》,泗滨浮磬是徐州的特产,泗滨即泗水之滨,泗水从徐州城下流过,泗滨老即徐州老人。

苏轼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再次记载了要作泗滨老:“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苏轼热爱徐州这片土地,不忍心离开这里,准备归耕隐居于此,这样可以随时裹巾杖屦往来于灵璧,尽享暮年之乐。“泗水之上”典出《吕氏春秋》“泗上为徐州”。

查慎行提出疑问,苏辙本来就有答案,这个千古之谜就是这样被解开了。

尔家川具体位置在哪里?赵明奇《徐州古方志丛书》给出了答案,它位于徐州石佛山的南面,明嘉靖《徐州志》图考还有标注,它是中国古代驿道上的一个递铺,图上标注为尔家庄铺。尔家庄是一个以尔姓命名的村庄,苏轼想要购买的土地是这个村庄的,所以苏辙叫尔家田,由于土地广阔,位于山峦环抱之中,所以被苏轼称为尔家川。

明嘉靖《徐州州境》图

在对尔家川有了全面了解的前提下,2015年初,笔者开始对尔家川的山水、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时间,陆陆续续寻访了两年。2017年8月4日在《彭城晚报》发表了《寻访苏轼的“尔家川”》一文,用了整整三个版面来介绍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故事。在此感谢徐州晚报的主编和编辑给了这么大的版面刊登这篇寻访笔记。


古彭徐州的石佛山



云龙山又称石佛山,苏轼写于徐州的诗文只有《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这一首提到了石佛山,其它的诗作均写的是云龙山,这极有可能是王十朋注解出现错误的原因。

云龙山西大门

宋代,云龙山和石佛山两种叫法并行,只不过苏轼偏爱云龙山这个名字。

宋代诗人贺铸在《和张谋父游石佛山观魏太武书》中把山名和大石佛一并记载,诗序曰“:按《南北史》、《彭城图经》,今彭城南五里,因山镵佛,高十许丈。”

苏轼与好友杨元素的书信中,还特意介绍了徐州的石佛山:城南有亚父冢,然非也。冢在居巢。城北有刘子政墓,昔欲为起一祠堂,以水大不果。公若有余力,为成之,亦佳。城西有楚元王墓,曾出猎,至其下。石佛山,亦佳观。

估计王十朋没有留意苏轼与杨元素的这份书信,不然不会出现对石佛山错误的注解。

唐代,记载徐州石佛山的文献更多,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次战争发生在云龙山,如欧阳修编写的《新五代史》记载:“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于石佛山,瑾走,友裕不追,太祖大怒,夺其兵。”这段记载后来成了徐州地方志介绍云龙山的要素之一。

云龙山有块唐代摩崖石刻,碑文是长庆元年三月四日(公元821年)雕刻,上面刻着“石佛山”三个字。


云龙山唐代摩崖石刻

徐州的石佛山国内闻名,因为山上的大石佛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同期雕刻,是北魏时期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即使你游览过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再次来到云龙山兴化寺,内心都会被这座大石佛深深震撼。

云龙山大石佛

东晋末年,郭缘生《述征记》记载了这座大石佛:“彭城南二里,即石佛山,顶方二丈二尺。”徐州曾是刘裕北伐慕容燕的基地,公元416年,刘裕坐镇徐州指挥北伐达九个月,郭缘生跟随刘裕来到云龙山,把所见所闻载入《述征记》,可见石佛山的叫法已有1600余年,它的历史如此悠久,云龙山被称为国内佛教圣地就是这么来的。

明天转发刘永先生的一篇文章,他参考笔者拙作《寻访苏轼的“尔家川”》后,写了《为什么后人会误会苏轼要到眉山的石佛山下去买田地?》,此文读来轻轻松松,不像笔者的文章只顾考证读来苦涩。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