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个人图1990 2020-10-08

 圆桌会议 

全球思想史再思考

米歇尔·埃斯巴涅  李宏图  周保巍  章可  范丁梁(4)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当代中国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论认知与思考历程

吴浩  蔡敏敏(35)

 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贾益(48)

“官不下县”还是“权不下县”?

——对基层治理中“皇权不下县”的一点思考

高寿仙(59)

中国式法治

——中国治理原型试探

刘巍(68)

 专题研究 

梁启超的“新史学”与“古史辨运动”

李长银(87)

中国水利史研究路径选择与景观视角

耿金(98)

《双城史》和弗赖辛主教奥托的历史哲学

汪丽红(109)

当代西方全球通史编纂的成就与困境

徐善伟(118)

 理论沙龙 

是学科基础也是学科方法:史学史学科地位解析

向燕南(128)

 历史学家 

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作为历史学家的端木正

黄肖昱(137)

 书评 

《君主与大臣》:西方法治视野中的清朝军机处

——兼论“冲击—回应”说及学术与国际“接轨”

沈培建(144)

米罗诺夫《帝俄时代生活史》及相关史学思想评析

刘爽(150)

英文目录和提要

(CONTENTS AND SUMMARY)

吴英  范鑫(157)

内容提要

ABSTRACT

全球思想史再思考

米歇尔·埃斯巴涅  李宏图  周保巍  章可  范丁梁

编者按

最近十年来,西方的思想史研究经历了一场“全球转向”,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而言,全球思想史倡导跨语境和跨国家的研究路径,主张从长时段和大范围的角度考察思想或观念的全球流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思想的互动、碰撞、迁移、纠缠等现象。全球思想史不仅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学术研究领域,在当前全球化进程遭受危机、国家间交往暂遇挫折的时期,它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国家间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将为在此基础上展开平等有效的文明对话奠定基础。有鉴于此,本刊邀请五位学者,分别从文化迁移、全球思想史的文本和语境、全球18世纪的状况和德国思想史的研究脉络等角度,对全球思想史进行探讨和思考,以期推动这一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发展。

当代中国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

理论认知与思考历程

吴浩  蔡敏敏

提要

当代中国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论认知与思考历经五个阶段,总体上呈现认识不断拓宽与加深的趋向。从广度上而言,对唯物史观的思考从本体论范畴延伸至认识论与方法论范畴,完成了对整个唯物史观体系的认知。从深度上而言,对唯物史观本体论理论问题的认知得到极大深化。一方面,史学界对长期关注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及动力背后历史创造者问题、社会形态演进的路径三个基本问题的认知不断深入;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史学界的关注开始突破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对过去曾经普遍接受却没有充分讨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

关键词

中国史学界  唯物史观  理论认知  思考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贾益

提要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辨”和“华夷一体”等观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为各个政权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权正统性提供不同的政治基础与合法化资源,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各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的依据。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多民族的“大一统”观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而在“大一统”观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间的互动与治理方式的借鉴吸收,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华夷  大一统  民族治理  因俗而治

“官不下县”还是“权不下县”?

——对基层治理中“皇权不下县”的一点思考

高寿仙

提要

近些年来,“皇权不下县”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学术话题,但学者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将其理解为“官不下县”,认为这句话只是说明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和官职只到县一级,并无皇权不能渗透到县以下的乡村社会的意思;更多学者将其理解为“权不下县”,认为除了“官不下县”外,它还意味着县以下属于由绅士主导的“乡村自治”的领域。事实上,“皇权不下县”的重点在于“权不下县”,“官不下县”只是前提,“权不下县”才是本质。在评论“皇权不下县”时,如果只关注县以下是否有职官而不论是否为自治,恐怕也就大大缩小了这个命题的学术意义。中国帝制时代县以下的乡村社会,既不是纯粹的“官治”,也不是纯粹的“绅治”,而是“官不下县”条件下的“官绅共治”,当然这种“共治”并不意味着双方总是能够协调一致,而是处在既合作又矛盾的变动状态。

关键词

皇权不下县  双轨政治  绅士自治  以民治民  官绅共治

中国式法治

——中国治理原型试探

刘巍

提要

对“礼”与“法”、“礼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近代以来有由极端对立走向最近的混淆合一之趋势。本文既包容又尝试超越既有分析架构与观念设置,努力钩沉与分析中国治理原初形态之“天治”“德治”“礼治”“刑治”“人治”诸本相;“法天为治”“以德为则”“以礼为法”“以刑卫法”“人治为要”诸法则;诸要素之间彼此相互关联融合一体,对中国的长治久安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具有法原般的地位与价值,构成“中国式法治”;它的核心,是以刑法为卫、以人治为要的德礼之治,后世归结为“礼治”。

关键词

中国式法治  天治  德治  礼治  刑治  人治

梁启超的“新史学”与“古史辨运动”

李长银

提要

梁启超的“新史学”与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运动”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关联。在“古史辨运动”兴起之际,顾颉刚受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国地理大势论》等文启发,先是建构“层累说”,后又提出“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与“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两项推翻“非信史”的标准。“古史辨运动”进一步发展后,对“孔子与儒家”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其中无论是顾颉刚对孔子真相的考察,还是冯友兰对孔子地位的估定,均可上溯到梁启超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孔子》等相关论著。此后,“古史辨运动”转向“古书辨”,无论是胡适提出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还是罗根泽对诸子兴起原因的阐述,都或多或少地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汲取了相应的学术资源。因此,梁启超的“新史学”在“古史辨运动”的历程中扮演了一个学术启蒙的角色。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史学  古史辨运动  中国近代史学史

中国水利史研究路径选择与景观视角

耿金

提要

中国水利史研究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可划分为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水利技术史、以人为中心的水利社会史、水利政治史及以环境为核心的水利生态史。水利技术史侧重对水利工程的技术史考察;水利政治史、水利社会史以水利切入,探讨国家在治水中的政治考量以及地域社会关系;水利生态史则将水利史与生态学、环境史交融,探讨水利工程与区域水文、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不同研究路径呈现出水利史研究的不同范式,代表性成果也比较突出,但研究范式化容易将细节问题价值同质化。当前水利史研究需要更多呈现水利背后复杂的人与自然关系。景观史介入是更新中国水利史研究视野与路径的极好尝试,这一视角回归关注水利史研究本体“水利”,并以水利为核心展示“景观”之变化。

关键词

水利史  路径  方法  景观史

《双城史》和弗赖辛主教奥托的历史哲学

汪丽红

提要

弗赖辛主教奥托的《双城史》因鲜明的末世论备受争议,但也以其富有哲学思想的历史阐释屹立于西欧史学通史中。该书以“双城”为线索重新审视人类既往历史,在时间上反省基督教一元世界年表,在空间上修补“帝国转移说”。作者试图为11—12世纪剧烈的政教冲突寻求历史解释,客观上化解了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以来基督教史学对历史时间的消解,重塑了早期基督教通史著作普遍缺失的进程感。

关键词

弗赖辛的奥托  《双城史》  历史哲学

当代西方全球通史编纂的成就与困境

徐善伟

提要

以全球史观为主旨的全球通史编纂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达至繁盛。本文选取了四本各具特色并深具影响的西方此类教材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它们建立在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与方法之上,如超越民族与地域界限而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跨文化互动的理论、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等。不过,西方的全球通史编纂的具体实践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过分强调跨文化互动理论的作用,忽视了对各文明的内部传承及其作用的考察,从而导致两者之关系的失衡。这个问题也与西方学者吸收利用相关人类学理论时出现的偏差有关。

关键词

全球通史编纂  全球史观  跨文化互动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

是学科基础也是学科方法:史学史学科地位解析

向燕南

提要

作为对学科的反思,史学史在历史学的整个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史学史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第一,从教育部的学科设置上看,作为历史学统摄下的首个二级学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体现了学科设置者对其在历史学中基础性地位的理解;第二,从历史知识(认识)论看,作为真实历史替代品的历史文本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中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一切历史都具有史学史的性质;第三,研究历史有必要事先对赖以认识客观事实的历史文本进行史学史研究,这意味着史学史还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建立史学史学科的自觉有助于推进对历史的求真。

关键词

学科基础  历史知识(认识) 史学史  方法

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作为历史学家的端木正

黄肖昱

提要

端木正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历史学家。留法归国后,他在院系调整中服从组织分配,转行教授世界史,是新中国“世界现代史”课程的主讲人之一。在被错划为“右派”后,端木正矢志不移,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翻译和世界史教材编撰,奠定了他作为中国世界史学科拓荒者的地位。在改革开放时代,端木正为创建法国史研究会和搭建法国史学术梯队鞠躬尽瘁。值此端木正百岁诞辰之际,本文希望从史学史层面回顾端木正的世界史研究之路,总结他对中国世界史学科和法国史研究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

端木正  世界史  法国史  法国史研究会

《君主与大臣》:西方法治视野中的清朝军机处

——兼论“冲击—回应”说及学术与国际“接轨”

沈培建

提要

美国学者白彬菊所著《君主与大臣》,认为清朝军机处限制了专制皇权。本文通过分析该书的研究思路,探讨白彬菊为什么会得出与中国史学界完全不同的结论。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中外学术交流中的“冲击—回应”说及学术与国际“接轨”问题,旨在说明:与西方学术对话应持平等态度,要客观冷静地评价国外研究成果。

关键词

白彬菊  军机大臣  军机处  内廷  外朝

米罗诺夫《帝俄时代生活史》

及相关史学思想评析

刘爽

提要

Б. Н.米罗诺夫是当代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在社会史、经济史、计量史学等方面著述颇丰,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他于2010年推出的《帝俄时代生活史:历史人类学研究(1700—1917年)》,是史学界第一部俄国历史人体测量学著作。该书通过研究帝俄时期居民福利水平变化,分析帝俄普遍发展状况,评估执政者政策效率,对于推进俄国现代化进程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作者根据“现代化越迅速、越成功,社会的冲突性和紧张程度越高”的主观判断,认为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是由于不同精英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而引起的,是政治因素而非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是进步的社会团体在国内营造了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气氛,从而奠定了革命的基础,这实际上忽视了俄国大革命的深刻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其结论与历史事实相悖。这种史学方法与历史结论的相互抵牾,反映了当代俄罗斯史学在理论构建上放弃或偏离了唯物史观,并以各种唯心史观取而代之的倾向。这成为当代俄罗斯史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米罗诺夫  帝俄时代  生活史  思想评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