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哮证

 紫菜馆1990 2020-10-08

【概说】

哮证是以反复发作,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甚至张口抬,难以平卧为特征的慢性病证。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痰饮内伏于肺,多遇诱因而触发。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失常,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哮鸣。

本病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主要在于内外合邪,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升降之职。在发作期,其病机主要在肺,治宜祛邪宣肺、豁痰利气为主。缓解期予以调补,从本图治,分别治宜补肺、健脾、益肾。

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哮证较为常见,但效果较为缓慢难愈,原因在于多是用中西药及单方久治无效,而前来求治于针灸的。其治疗原则,必须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在治标的同时佐以治本,治本的同时佐以治标,标本兼治。

哮证发作期有冷哮、热哮等证型,缓解期有肺虚、脾虚、肾虚,或脾肺两虚、脾肾两虚和肺肾气虚等证型。现将以上几个证型的证治和病案举例分述如下。

【辨证施治】

本病辨证,当分虚实寒热。一般初病多属实证,日久则虚实夹杂;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平时以正虚为主。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和“平时治本”的原则,分别处理。发作时应从实从标施治,以祛邪宣肺、豁痰利气为主,如属寒哮则温肺化饮,如为热哮则清肺化痰。缓解期(休止期),应从虚从本施治。以补肺、健脾、益肾为主。如肺脾气虚补其气,脾肾阳虚温其阳,肺肾阴虚养其阴。如寒热虚实夹杂者,应随证灵活选穴配方。

1.发作期哮证在发作时,一般表现为实证,治宜攻邪为主,可用祛邪宣肺,豁痰利气之法。若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虚,发作时邪少虑多,不可拘泥于攻邪,应注意培补、摄纳,佐以化痰利气,是为常法中之变法。

(1)冷哮(寒痰渍肺,气道受阻):

主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胸隔满闷如窒,口不作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晦滞带青、舌淡,舌苔白滑,脉弱或濡。若兼表证,伴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

治则:温肺散寒,豁痰利窍。

取穴:针泻天突、丰隆、风门(加灸)、肺俞(加灸),以温肺化痰、宣肺利气,类似冷哮丸之效。

若风寒袭肺,气机不利,或因感受风寒引动寒痰溃肺,气道受阻者,针泻大椎(加灸)、列缺、天突,类似麻黄汤加味之效。

若表解而喘渐平,或病久阳虚,喘则面白汗出,四肢不温,疲惫无神,气短难续,舌质淡胖,脉象沉弱者,针补加灸关元、气海,泻列缺、丰隆,温阳补虚,化痰降气。

《伤寒论·太阳篇》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是因感受寒邪,心下有水气停聚,邪气闭塞,肺气不宜所致。

针泻加灸肺俞、风门,泻天突,温化寒饮,宣肺平喘。

金匮要略·肺痿肺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所云的:“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是因寒饮内停,痰涎阻滞,肺气不宣所致。针泻加灸肺俞、丰隆,泻天突,温肺散寒,开痰利气。

若肩背沉困凉痛、鼻塞不畅为发哮预兆者,艾灸或针泻加灸肺俞、风门,温肺散寒,可预防哮证的发作。

属于顽固难治者,可针刺肺俞,用皮下留针法。其操作方法,参不寐篇水亏火旺证中的风池穴的埋针法。

若每因饮食生冷或饥饱失节而发者,或哮证复发而胃腑症状明显者,可泻或泻灸中脘、上脘,泻足三里、列缺或天突,和胃导滞,化痰平喘。

若每因郁怒而复发者,针泻间使、中脘、上脘、足三里,理气解郁,和胃驱痰以平喘。

(2)热哮(痰热犯肺,气道不利):

主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咳呛阵作,痰黄稠粘,咳吐不利,烦闷不安,面赤汗出,口渴喜饮。舌质淡,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若兼表证,伴有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增加等。

治则:宣肺清热,化痰降逆。

取穴:针泻肺俞、风门、尺泽、丰隆,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类似定喘汤之效。或泻内庭、丰隆、尺泽,清热宣肺,化痰降逆。或泻天突、尺泽、丰隆(或配透天凉),清热化痰:宣肺利气,类似清气化痰丸之效。以上三方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

若每因感受风热引起痰热犯肺,气道不利者,针泻大椎、尺泽、天突或丰隆,疏风清热,化痰宣肺。

若发病时兼见腹胀、腹痛、口渴烦躁、便秘等大承气汤症状者,可泻中脘、天枢、足三里或丰隆,攻下腑实,豁痰平喘。

若病久阴虚,痰少而粘,气短难续,盗汗虚烦,形疲,咽干,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细数者,往往触感暑热之邪即发哮喘。此又为虚中挟实之证,针补太渊、复溜,泻丰隆,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2.缓解期在哮证发作后,已经缓解或未发之时,当扶正以固其本,注意调理,从肺、脾、肾三脏着手,分别治以补肺固表、补益肺脾、健脾益气、补益脾肾、补肾纳气、补益肺肾等法,挟实者,可与祛邪、化痰、宣肺利气之法,交替施治。长期治疗,对于改善体质,防止或减少发作,有良好的作用。以冀控制复发,逐渐达到根治的目的。

在缓解期,患者如无以下典型证型表现者,可根据发作期所兼见的症状,分别审其脏腑之归属,阴阳之偏虚等,进行辨证施治。

(1)肺虚

主证:喘促短气,声低语怯,自汗恶风,舌淡,脉象沉细。发作前喷嚏、鼻塞、鼻流清涕等。每因卫外不固而易诱发。

治则:补益肺气,补肺固卫。

取穴:针补合谷、太渊(或膏育俞)、肺俞,以收补益肺气和补肺固卫之效。

若肺气虚弱而兼见邪实者,上方可与针泻肺俞(或风门)、丰隆,宣肺化痰之法;或与针泻天突、列缺、丰隆,化痰利气之法;或与针泻阴陵泉,补足三里,祛湿健脾之法;或与针泻阴陵泉、丰隆,祛湿化痰之法,交替施治。标本兼膜、虚实并治。视其具体病因病机而选方。

(2)脾虚

主证:平素咳嗽痰多,脘痞食少,倦怠乏力,大便不实,面色萎黄或苍白而有浮肿。舌淡苔白,脉象细缓。或食油腻、海腥易于腹泻腹痛,可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者。

治则: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取穴:针补阴陵泉、脾俞或足三里,健脾益气。虚中挟实者,或加泻中脘佐以化痰和中;或加泻天突佐以降痰利气;或加泻肺俞(或列缺)、丰隆(或中脘),佐以宣肺化痰。视其具体情况配加以上胸穴。

若脾肺两虚,可补太渊(或膏肓俞)、阴陵泉、足三里,或补脾俞、肺俞、太白或足三里,补益肺脾,培土生金。虚中挟实者,可与针泻天突(或列缺)、丰隆,降痰利气之法,交替施治。

(3)肾虚

主证:喘促吸微,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息促。怯寒神疲,腰疫肢软。面青,舌淡,脉象沉弱。

治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

取穴:针补关元、复溜、肾俞,类似金匮肾气丸之效。或补气海、肾俞、太溪、类似七味都气丸之效。

若肺肾两虚,可补太渊、太溪,或补肺俞、肾俞,补益肺肾。或上方加补气海,共补肺肾之气。虚中挟实者,上方可与针泻丰隆、阴陵泉,化痰祛湿之法,交替施治。

若脾肾阳虚,可补关元(配烧山火或配艾灸)、阴陵泉、太溪;或补加灸脾俞、肾俞、太溪,温补脾肾。

倘若病程日久,发作持续不已,喘息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极易汗脱生变。临证之时,必须慎加注意,不可单纯祛邪,应按喘脱之证,急速抢救。

长期服用激素控制发作的病人,宜用补肾阳之腧穴逐渐减去激素,同时配用补阴腧穴,以防补阳耗阴。

肾上腺分泌皮质激素缺乏而易发病者,可配补太溪,收效甚好。

【病案举例】

病例1脾肺两虚,痰浊内伏

王××,男,14岁,南阳地区运输公司家属。1971年7月27日初诊。

主诉:患哮喘已14年。

现病史:14年来哮证常反复发作,20多天前,因劳动受热用凉水沐浴后复发。发作时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喘促汗出,喉中痰鸣,声如拽锯,咳吐白痰,痰稠难出。伴有胸腕满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觉热,欲进凉食,头晕气短,心烦急躁,身困乏力,夜间痰多等症状。舌苔白厚略腻,脉象滑数。胸部透视:肺气肿。内科诊断:(1)支气管哮喘,(2)肺气肿,(3)热带嗜酸性细胞增长症?

曾注射链霉素、麻黄素、喘息定,内服强的松、土霉素、氨茶碱等药无效。

辨证:肺脾两虚,痰浊内生,卫外不固,诱因触动,易感外邪即发之哮证。

治则:发病时宣肺平喘,缓解期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取穴:一至四诊、针泻风门、肺俞,宣肺平喘;五诊、六诊,针补合谷、复溜,益气补肾;七至十四诊,针补足三里、阴陵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效果:二诊后,哮喘已止,咳嗽减轻,心烦已愈,饮食增加,舌苔白润,仍夜间痰多;四诊后,咳嗽减轻;六诊后,仍咳痰量多;八诊后,痰量减少,自二诊后哮喘一直未发,巩固疗效;十三诊后,诸恙悉愈,精神尚好。

随访:1971年、1972年、1973年随访均告知针愈至今未复发。

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本例哮证日久,脾肺两虚,脾虚则痰浊内生,肺虚则卫外不固,不耐邪侵。此次是用凉水沐浴,触动肺中伏痰,寒邪侵袭于肺,肺气升降出入不利,失其宣降而复发。发作时出现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喘促汗出,喉中哮鸣,咳吐白痰,胸脘满闷等症状,属于痰气阻肺之候。伴有食欲不振,身困乏力,气短头晕,痰多等,属于脾虚征象。故其治疗,首先治标,针泻风门、肺俞,宣肺平喘,四诊后哮证缓解,五诊、六诊因配穴不当,仍咳痰量多。故七至十四诊,改用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之法,针补足三里、阴陵泉。其治疗大法是,先标后本,标本先后有序,从本图之,而获良效。

病例2脾肺两虚,痰浊内伏

杨×X,男,6岁,南阳地区运输公司家属。1971年8月11日初诊。

主诉(代述):患哮喘已3年。

现病史:3年前因患感冒而得。哮证发作时,呼吸困难、喘促汗出,张口抬肩,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轻度咳嗽。每隔2~3个月发病1次,发病时间多在夜间12点钟以后。每因鼻腔出现红肿溃烂,或感凉、阴雨,或吃大肉后哮证易发。

伴有口鼻气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行走快或活动量大时即咳且喘等症状。身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数。胸部透视:肺部无异常发现。

辨证:哮证日久,脾肺两虚,痰浊内生,卫外不固,感邪触痰易发之哮证。

治则:宣肺利气以益平喘,健脾益气以益祛痰。二法交替施治。

取穴:针泻风门、肺俞宣肺平喘,与针补合谷、阴陵泉益气健脾之法交替施治。

效果:一诊后,哮喘停止;二至十二诊治疗期间,哮证没有复发。

随访:1971年11月16日回信告知针愈未发。2年后随访仍未复发。追访5年未复发。

按本例的病因病机是:初因感冒,感受风寒,肺失宣降:因失治疗,脾虚痰生,痰伏于肺,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故每遇它因而诱发;由于患病日久,脾肺气虚,痰阻气道,肺气升降出纳失常.故出现呼吸困难,喘促汗出,喉中哮鸣,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动则气喘等症状。因而针泻风门、肺俞,与针补合谷、阴陵泉,交替施治,施用宣肺平喘与健脾益气之法,标本兼治面获效。

本例其脉沉细数的“数”,是挟有浮热之故,不可作为实热辨治。哮证多在夜间12点钟以后发病,是因在寅时肺气当令之前,肺气虚弱之征、

病例3肺肾气虚,外邪触痰

陈×X,男,39岁,住南阳市大寨大队。门诊号006009。

主诉:患哮证已20多年。

现病史:12岁时因淋雨而得。嗣后每因感受外邪而发病。

此次复发已6天。发作时喉部觉紧如束,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撷肚,喉中哮鸣,不能平卧入睡。平时劳动负重则喘息更甚。咳嗽时作,咳吐白痰粘稠,不易咯出。

辨证:哮证日久,肺肾两虚,风邪束肺,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宣降之哮证。

治则:首先祛风化痰,宣肺平喘。然后补益肺臂与降痰利气平喘之法配治。

取穴与效果:

一诊:针泻列缺、风门、天突,祛风化痰,宣肺平喘。

二诊:针补合谷、复溜补益肺肾,针泻间使、天突降痰利气平喘。

三诊:哮喘、咳嗽明显减轻。针穴手法同二诊。

四诊:哮喘、咳嗽治愈。针穴乎法同二诊。

随访:2年后随访,患者告知在此针治4次痊愈,2年来没有复发。

按本例在诊治之时辨证,其标系外邪触动肺中伏痰,致使痰升气阻,肺失宣降;其本是哮证日久,肺气耗伤,高源化绝,肾精亏虚,阴虚火升,灼津生痰。故诊针泻列缺、风门、天突,施用祛风化痰,宜肺平喘之法以治其标;二至四诊,针补合谷、复溜补益肺肾以治其本。然单纯地施用补益肺肾之法不能止哮平喘,故予针泻间使(疏理气机)、天突(降痰利气有推墙倒壁之功),施用利气降痰平喘之法配治以治其标。

本例的治疗大法是:首先祛风化痰,宣肺平喘,以治其标邪;然后标本同治,补益肺肾与利气降痰平喘之法并施。

病例4寒痰溃肺,气道受阻

张×X,男,48岁,住新野县沙堰公社张楼大队。1966年7月26日初诊。

主诉:患哮证已10年。

现病史:10年来每年冬天感寒即发。此次是因10天前伤暑服饮雪水而复发。发作时喉部阻塞束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撷肚,喉中哮鸣,喘促汗出,咳嗽。舌苔白滑,脉象浮紧。

辨证:寒痰伏肺,寒邪触动伏痰,气道不利,痰气相击之寒哮。

治则:温化寒痰,宣肺平喘。

取穴:针泻风门、肺,配艾条针上灸。

效果:一诊后,喉部阻塞束紧感消失,喘促痰鸣停发;二诊治愈。

按本例患者每年冬季感寒哮证复发,是因寒痰伏肺,寒邪触动之故。此次复发虽是暑天,但因内服雪水,寒邪内郁,触动肺中寒痰而发作。故针泻加灸风门、肺俞,施用温化寒痰,宣肺平喘之法而收效。

病例5肺肾两虚,痰浊伏肺

翟X×,男,42岁,住南阳县安皋公社安皋大队。门诊号017651.

主诉:患哮喘已6年。

现病史:6年前因睡卧当风之处,胃寒而得。常因感寒而反复发病,近2年严重。发病时呼吸困难,喉部觉紧,气喘汗出,胸高息促,张口抬肩,身屈撷肚,轻度咳嗽,晨寅加重。舌苔薄白,赤络贯入白睛,脉象滑数。两侧中府、云门、肺俞穴按压痠困疼痛明显。

因服中药热药而眼干、齿痛、口鼻气热。内服麻黄素仅能抑制半天,过后发作如故。前天在本院服药(药名不详)后、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冷汗大出,气不接续、心悸等。

辨证:肺气耗伤、肾阴不足,肺肾两虚,痰浊伏肺之哮证。

治则:停发时补益肺肾以固其本。

取穴与效果:一诊:针补合谷、复溜,泻间使、补益肺肾,佐以利气平喘。

二诊:气喘、气短、心悸减轻,精神较好。针穴手法同诊。

三诊:针朴肺俞、膏育俞,补肺益损。针补肺俞5分钟后,自觉咽喉干燥,捻补7分钟后,其疫困感循本经下行经两下肢至足跟部。

四诊:因洗浴感凉昨天哮喘复发,气短较前减轻。针穴手法同一诊。

五诊:微咳,身困乏力,气道壅塞,口苦,头晕,体温

37.5℃。针泻列缺、丰隆,宣肺解表,化痰平喘。

六诊:上次针后第二天感冒治愈。近两天阴雨、天气较凉,哮喘、咳嗽未发,自觉有点气喘乏力,心悸减轻。针穴手法同一诊。

七诊:精神好转,哮证未发。针补肺俞、膏肓俞,补肺益损。

按本例系风寒束肺,痰浊壅遏,气道不利,肺失宣降,故感寒而易复发。发病时喉部觉紧,呼吸息促,喉间哮鸣,张口抬肩,屈身撷肚等症状,是哮证发作的临床表现。辨为肺虚之由:一是每因感寒而哮证易发,二是晨寅之时正是肺金当令之时,此时咳嗽加重,三是伴见气喘汗出,气不接续;辨为肾阴不足之由:一是伴见眼干、齿痛、口鼻气热,二是气不接续之喘促。虽脉象滑数,滑主痰数主热,但结合面色苍白,舌苔薄白以及眼干、齿痛和口鼻气热等,则不属实热,应属虚热。故辨为肺气虚弱,肾阴不足。所以停发时,针补合谷(益气固表)、复溜(滋阴补肾),补肺肾以固其本,针泻间使佐以利气平喘;补肺俞、膏肓俞补肺益损,以培其本。其肺之募穴中府和肺之背俞穴肺俞按压痠困痛感,正是肺系病变的反映。四诊处方有误。患者已诉说因沐浴感凉昨天哮喘复发,应治其标邪,却治法又同一诊,治其本虚。

病例6肺牌气虚,痰浊内生

切敏·×××,女。27岁,法国人,住埃塞俄比亚。1979年8月1日初诊。门诊号34530。

主诉:患支气管哮喘已1年多。

现病史:1978年开始患感染性支气管炎(在法国诊断)。此后,每因感染而发病,发病多在夜。发病时呼吸困难,喉中痰鸣,痰多喘急汗出,气不接续,心慌心悸。时而饮食欠佳,大便溏薄,便次较多,身困乏力,头晕眼花。身体瘦弱,面色苍白,舌淡,舌苔薄腻,脉象濡弱。1978年11月和1979年上半年在埃塞俄比亚哮喘发作和支气管感染,均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特来求治于针灸。

辨证:脾肺两虚,痰浊内生,痰伏于肺,卫外不固,感邪触痰易发之哮证。

治则:健脾益气以制痰湿。

取穴:一诊,针补合谷、阴陵泉,益气健脾。二至十三诊,针补足三里、阴陵泉,健脾益气以制痰湿。

效果:五诊后,哮喘及伴有症状减轻;八诊后,哮喘及伴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尚好;十诊后,哮喘未发;至十二诊,哮喘未发,基本治愈,精神很好;十三诊后诸恙悉愈。

按本例患者在针治期间,没有发病,是根据其病机论治。因系哮证日久,累及于脾,脾运无力,聚湿生痰,湿痰阻肺,诱因肺部感染而发病。所以其治疗是从本图之,故施用益气健脾之法,以制湿痰内生。使湿痰无源可生,无邪阻滞肺气.肺气升降出纳正常,哮喘自不复发,更无湿痰伏肺诱发感染而为患。

一诊针补合谷补气益肺,有助于固表,又增抗病能力,针补阴陵泉健脾益气制湿;二至十三诊,针补阴陵泉、足三里(健脾益气建中以制湿),健脾益气以制湿痰,不仅湿痰为患得以解决,伴有症状亦随之治愈。

病例7肺脾两虚,痰热壅肺

陈X×,男,44岁,南阳市齿轮厂设备科职工。1982年4月7日初诊。

主诉:患哮喘已10余年。

现病史:10多年前,因不适高寒气候而患哮喘。此后每因内宿痰火,外感风寒而复发。发病时气管如束,呼吸不利,喉中痰鸣,张口抬肩撷肚,咳吐青痰粘痰。舌红,舌苔薄白,脉象滑数。平时因风寒感冒并发哮嘴时,兼见恶寒发热,口鼻气热,咳吐黄痰,不易咯出等症状。每次复发用药方能缓解,但不能根治。

辨逛:脾肺两虚和痰热伏肿,感邪触痰,气道不利之哮证。

治则:发作期清肺散邪,化痰降逆;停发期,补肺健脾以固其本。

取穴:一诊,针泻风门、肺俞,宣肺散邪平喘;二诊、三诊,针泻丰隆、尺泽,清肺化痰平喘;四至七诊,针泻丰隆、列缺,宣肺化痰平喘;八至十诊,针泻列缺、丰隆,补合谷佐以朴肺益气;十一至十七诊,针补合谷、阴陵泉,补肺健脾以固其本。

效果,三诊后,痰色由黄变青;六诊后,痰鸣音基本消失;七诊后.鼻气不热,哮证减轻80%;八至十诊,哮证已怠;十一至十七诊,巩固疗效,病愈已能上班。

随访:1982年6月25日患者告知本病针意未发。

按本例的病因病机是内宿痰浊,蕴郁发热,外感风寒。触动肺中伏痰而发病;痰气相搏,痰热交阻,气道不利,肺失清肃而气上逆,故出现呼吸不利,气道如束,喉中痰鸣,脉象滑数,咳吐黄痰,不易咯出等;哮证日久,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故而外感风寒易于触发。所以在治疗方面,首先施用清宣肺气,宣肺化痰平瑞之法。待哮证明显减轻,八至十诊就开始施用祛邪佐以扶正之法。施用祛邪佐以扶正,治愈哮证后,十一至十七诊,针合谷、阴陵泉,补肺健牌以固其本。根本已固,哮喘不易复发,就此痊愈。这种治疗方法,分三个阶段,即祛邪、祛邪扶正和扶正固本。

病例8脾肾两虚,寒痰伏肺

万××,女,16岁,住南阳县青华乡。1988年3月18日

初诊。

主诉:患哮喘已9年。

现病史:9年前7岁时,患麻疹合并肺炎,经住某医院治愈。后因迎风哭啼而患本病。开始较轻,以后逐渐加重,发病次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发病时昼夜不已,呼吸气促,咳嗽,喉中痰鸣,不能平卧,痰白带沫,不易咯出,额汗甚多。

唇紫,舌苔薄腻,花剥,舌质青,脉象滑数。体温37℃,肺部听到干和湿性罗音。曾用异丙秦肾上腺素喷雾吸入,仅能缓解数十分钟。曾用地塞米松、氨茶碱、非那根和各种抗生素类等,未能见效。

平时便溏泄泻(日行2~3次),畏寒肢倦,气短懒言,面色少华,动则气喘、心慌,腰部疲软。

辨证:哮证日久,脾肾两虚,寒痰伏肺,感邪触痰,哮证复发之寒哮。

治则:急拟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缓则健脾益气,补肾纳气以固其本。

取穴:一至四、七至十诊,针泻加灸风门、肺俞,泻丰隆,温肺散寒,化痰利气;五诊、六诊,针泻天突、丰隆,化痰浊利气道;十一至二十二诊,针补脾俞、肾俞,补益脾肾,与艾灸足三里、太溪,温益脾肾之法交替施治,共奏健脾益气和补肾纳气之效。

效果:四诊后,哮喘逐渐缓解,仅有时喉中痰鸣;十诊后,哮证症状完全消失;十一至二十二诊,培补固本。

按本例系哮证日久,由肺损脾及肾,肺脾肾俱虚。素有宿痰内伏,风寒外袭,痰浊壅肺,肺气失宣,气道受阻,肺气升降之枢不畅,故出现哮证发作时一系列证候群。平时泄泻便溏,畏寒肢倦,气短懒言,动则气喘、心慌,腰部疲软,面色少华等,属于脾肾气虚之征。故在发病时,泻灸风门、肺俞温肺散寒,配泻祛痰要穴丰隆以驱痰;四诊后仅有时喉中痰鸣,故五诊、六诊,针泻天突(降痰浊利气道)、丰隆,化痰利气;十诊后哮证缓解,故十一至二十二诊,改用健脾益气,补肾纳气以治其本,针补脾俞、肾俞,配灸足三里、太溪而施治。

病例9痰热壅肺,肺失清肃

埃内斯·XXXXX,女,14岁,埃塞俄比亚人。1979

年7月23日初诊。门诊号20213。

主诉:患哮喘已5年,近来严重。

现病史:5年来,每在发病时喘息汗出,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平时咳痰色黄,痰液粘稠,咯吐不利,烦闷不安,口渴喜饮,气短乏力。苔黄略腻,脉象滑数。胸部拍片:轻度肺气肿。曾在黑狮子医院以哮喘给予西药治疗,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根治,停药易发。

既往病史:数前患癌病性瘫痪,在本科针愈。

辨证:哮证日久,肺气耗伤,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利之热哮。

治则:首先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然后益气化痰,清肺定喘。

取穴:一至十诊,针泻风门、肺俞、丰隆、尺泽,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具有定喘汤之效;十一至二十诊,针补合谷泻尺泽、丰隆,益气清肺,化痰定喘。每隔1~2日针治1次。

效果:二诊后,哮证停发,时而咳呛阵作;六诊后,哮证仍未复发,咳呛阵作已愈,仍口渴;至十诊后,哮证一直未发,改用益气清肺,化痰定喘之法;至十五诊后,哮喘仍未复发,精神好转,气短乏力及动则气喘明显减轻,舌、脉基本恢复正常。患者恐怕复发,要求巩固疗效,继续针治几次;二十诊后停止针治。

按本例系痰热壅肺,诱因触发,痰气受阻,气道不利,故出现一系列热哮发作的证倏群。其病困病机是:痰热阻肺、肺失清宣,故而咳呛阵作,咳痰黄稠,不易咯出;病久伤肺,肺气不足,则气短乏力;口渴喜饮,苔黄略腻,脉象滑数等,则属痰热内盛之征。故针泻风门、肺俞宣肺平喘,针泻丰隆(降痰)、尺泽(清肺),施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之法,类似定喘汤之效。至十诊后哮喘仍未复发,故十一至二十诊,针补合谷(补气益肺),泻尺泽、丰隆,施用益气清肺,化痰定喘之法以治其本。

病例10寒痰伏肺,气道受阻

冯XX,女,53岁,住南阳县潦河坡乡。1984年3月2日初诊。

主诉:患哮喘12年。

现病史:12年前冬天去在黑龙江省,因气候不适,经常感冒,逐渐出现哮证。由于医疗条件差,治疗无效,从此遗留此病。嗣后每因外感寒凉而复发,以冬季易发而且严重。发病时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如水鸣声,痰多稀薄,胸膈不适,上背觉凉(风门、肺俞穴处)。伴有食少便溏,时而夜间流口水,头面及四肢轻度浮肿等症状。舌苔白滑,脉象浮缓。在当地求医诊治,曾用中西药及单方治疗只能缓解,但不能持久又不能根除。

辨证:哮证日久,脾虚湿困,痰饮内生,寒痰伏肺,感邪触痰,气道受阻之寒哮。

治则:温肺散寒,降痰利气。

取穴:泻灸风门、肺俞,针泻天突。每隔1~2日针灸1次。

效果:三诊后,哮证停发,上背已不觉凉;五诊后,头面及四肢浮肿治愈,饮食增加;七诊后,食少便溏治愈,哮证自三诊后至今未曾复发;八至十二诊巩固疗效。

随访:1984年10月10日患者告知针愈未发。

按本例系寒痰伏肺,诱因触发,气道受阻,痰气相击,故出现哮证发作时一系列证候群。口流清水,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头面及四肢浮肿等,属于脾虚不能胜湿之征。上背部相当风门、肺俞穴处觉凉,是寒邪深入肺胸之故。舌苔白滑,脉象浮缓,为寒饮内伏,外邪触发之象。发病时针灸,故泻灸风门、肺俞,针泻天突,施用温肺散寒,降痰利气之法,类似小青龙汤之效。本例正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所说:“宿哮……沉瘤之病,寒入背膀,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之病机,寒邪为导致寒痰寒哮之因。

本例因患病日久,脾虚湿盛,痰饮内生,而未施用健脾祛湿之法,是因泻灸风门、肺命,温肺散寒化饮以平喘,湿祛则脾自健之故。

【结语】

1.所举病例及案例类比本病列举10个病例。从列举的病例来看;

例1、例2、例6,都是哮证日久,肺脾两虚,痰浊内生,感邪触痰而复发。其病因病机相同,取穴、治则基本相同,例6由于在停发时针治,所以仅用扶正之法,健牌益气,培士生金。

例3、例5,都是肺肾两虚,痰浊伏肺。例3是风邪束肺,触动伏痰而发病,故先施用祛风化痰,宣肺平喘之法,以治其标,然后施用益气补肾与降痰利气之法,标本兼治。例5是在哮证未发时针治,故施用补益肺肾,培补虚损之法以治其本。

例7、例9,都属痰热壅肺。发作期由于病因病机相同,其治则、选穴相同;停发期其治则、选穴有所不同。例7重在扶正,例9扶正兼祛其邪。

例4、例8、例10,都属寒痰伏肺,或感邪触痰而发病。

在发病期,其病因病机相同,其治则相同,所取胸穴基本相同。在停发时,例4、例10没有治本,例8治本重在健脾益气,补肾纳气。

在临床的掌握上是,祛邪宜肺化痰平喘以治其实,补肺健脾益肾以固其本。发病时以治标为宅,或治标为主兼扶其正,或治标兼扶正,最皆扶正;停发时以治本为主。或治本为主兼治其标。

2.所选胸穴本病所选胎穴不多,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收到满意效果。例如本病病位在肺,又是痰浊伏肺,感邪触痰而发病。所以肺之背俞穴肺俞和风门为常用穴,泻之宣肺祛邪平喘,泻之加灸可温肺散寒(或化痰饮)以平喘。哮证多因于痰,多取泻祛痰要穴丰隆,祛痰可以止哮;痰阻气道,则呼吸不利,针泻天突可降痰浊利气道。肺热泻尺泽以清肺热;挟表痰多,针泻列缺可解表宣肺祛痰。病久肺虚,补太渊、肺俞以补肺气;病久脾虚,补脾俞、足三里或阴陵泉,健脾益气,又可培土生金,还可健脾制湿以除生痰之源;脾虚及肾,补肾俞、太溪,补肾纳气;肺脾气虚,亦可补合谷、足三里或阴陵泉,补益肺气,培土生金。病久元气大伤,真阳不足,可补关元、气海,回阳益气以固脱。

3.哮证久治不愈之由本病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哮证日久不愈或不易治愈,是因发病期间,注意主治在肺,攻邪治标,而缓解期没有扶正培本,造成正虚不能胜邪之故。哮证发作,主要是痰气阻滞,以邪实为主,病变部位在肺系。如果长期或反复发作,必致肺气日益耗散,累及脾肾。肺虚则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夹痰互阻气道而发病。肺虚日久,子盗母气,以致脾虚。脾虚则运化失职,痰浊内积,是发病的内因。“肾为气之根”,肾虚则摄纳无权而气逆。肾阴不足,上累于肺,肺肾两虚。肾中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则脾阳不振,痰浊易生。脾虚无以养肺,则肺气更虚。肺脾气虚,每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御外能力低下,易为外邪侵入而发病。脾肾两虚,又能影响水谷精微的代谢,痰浊又易内生。如此肺脾肾三脏相互影响,造成恶性病理循环,是日久不愈的根源。

所以临床注意在缓解期分别施用补肺固表、补益肺脾、补肾纳气、补益肺肾、健脾益气、补益脾肾等法以治其本。如果失其扶正培本,累及心阳,可发生虚脱危候。如果肾阳不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更为难医。

【其他】

1.预后哮证是宿根深瘤的病证。青少年患者,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气日渐充沛,肾气日盛,在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施用针灸,收效较快,易于根治。成年患者,特别年老患者,由于肾气日衰,本虚难治,如果又因肾阳虚衰,阳损及阴,阴阳两虚,更为难医,危候难复。一般来说,热哮较寒哮易治;青少年较成年患者,易治易愈;成年较老年患者,易治易于缓解;伴有本虚较无本虚患者,难治难愈。倘若病程日久,反复发作不已,发作时喘息鼻塌,张口抬肩,胸高气促,汗出肢冷,面色青紫,极易汗脱生变,或渐致心阳欲脱。应积极采取急救措施,惟恐一时针力不足,缓不济急,须中西医配合,积极加以处理。

2.针泻天突穴易伤正气本病如属正气虚弱或肺心病患者,针泻天突穴应特别注意。因针泻本穴,有降痰浊、利气道、宣肺气、降逆气的作用。如果深刺,气管有压重感,影响呼吸。施用泻法易伤正气,捻泻过多,易于气陷,往往因此而引起虚脱;或在留针时或捻泻后,气道通利,是气管阻力由增高状态而明显下降,亦致气脱。如果救治不及时,常会危及生命。再者由于对正气不足或肺心病患者,施用宣肺化痰平喘之法,而未固本,针泻腑穴较多,往往因伤正气而出现晕针或虚脱,应引起医生注意。

3.泻灸风门、肺俞穴收效之由临床以寒痰溃肺,气道不利,肺气不得宣畅之寒哮为多见。针泻加灸风门、肺俞穴,是根据陈修园所说:“发时肺命之寒,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妍胸有声”和《临证指南》所说:“宿哮沉瘤,起病由于寒入肺俞,内入肺系,宿邪阻气阻痰”寒哮之病因病机选取的。泻灸风门、肺俞穴,温肺化痰,宣肺平喘,使寒痰得以温化,气道

得以通利,则寒哮可愈。

4.白芥子涂贴法白芥子涂贴法,源于《张氏医通》。主要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麝香、姜汁等药为泥,于夏季三伏中,涂于肺俞、膏育、百劳等穴。初伏、中伏、末伏各涂1次。每年涂贴3次,连续治疗3年而收效。主要是冬病夏治,用治寒哮。近些年来,不少医院施用此法,仅药物成份及涂敷胸穴有些不同,效果甚好。其冬病夏治是根据

“春夏养阳”、“寒病热治”的道理。因哮喘病人多在冬春气候寒冷和突变的情况下诱发,三伏酷暑阳气最盛,腾理疏松,渗透力增强,所用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借涂贴部位的胸穴功能,祛除肺中寒饮伏邪,使正气渐复,抗病之力增强,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但施用此法,必须进行辨证。此法不适用于热哮,对于本虚标实之寒哮,应在涂贴的同时或之后,最好配用培本药物内服。肺心病患者不适用于此法。

5.哮证与月经病同时存在临床所见,有每至月经期而哮证复发或加重患者,宜重点调治月经病,兼治哮证。若仅治哮证,其效果很不理想。调经之法,亦应分别证型,有所重点。一般多见于血瘀型痛经而兼有肺瘀血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