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馨闻旋律·一周集萃】追忆傅雷

 新用户1662gBEO 2020-10-09

本期《馨闻旋律·一周集萃》,由大麦、王馨的同事刘溢执笔并讲述。听她在傅雷的长子,钢琴家傅聪的琴声中追忆傅雷。

可以说,在中国,爱好文学的人,大多读过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喜欢美术的人,大多读过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研究音乐的人,会参考傅雷写的关于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音乐赏析,以及《贝多芬传》;关注子女教育的人,则会看看傅雷写的《傅雷家书》。

然而,50年前这个月,1966年的9月3日,傅雷——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

  

傅雷一生,翻译过33本名著,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法语文学翻译家。傅雷为人做事极端刚烈、认真,他给自己订了规矩:每日翻译的进度不超过千字:“这样的一千字,不说字字珠玑,至少每个字都站得住。”译完之后,还要逐字逐句细细梳理。在他看来“一句话翻得不好,十年都会耿耿于怀。”

钢琴家傅聪是这样评说父亲的:“他这个人做事,极其顶真。”

傅雷西方古典音乐底蕴深厚,而在他的乐评中也能看出他严肃认真、针砭现实的本色,即使是一些音乐大师演奏的作品他也会进行批评。比如,1955年4月10日广播中播放了前苏联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齐演奏的华尔兹,傅雷听后评论称“特别觉得呆板”。后来听了苏联里赫特演奏的舒伯特的作品,傅雷说:“笨重得难以形容,一点儿轻灵、清秀、柔媚都没有。。。可见一个大家要样样合格真不容易”。对此,傅聪的波兰老师杰维埃茨基教授也持有同感。他曾分析说,阿什肯纳齐的演奏技巧高超,擅长演奏贝多芬、莫扎特以及俄罗斯音乐家的作品,但华尔兹的演奏更需要轻巧、细腻的个性化处理,这一点年轻的阿什肯纳齐还没能做到。而里赫特较傅聪、阿什肯纳齐年长约二十岁,他的演奏融合了德国与苏联钢琴学派的特点,技巧娴熟、思想严谨,但舒伯特的钢琴作品是以轻盈富于浪漫气息与即兴著称的。所以,傅雷的评论尽管比较严厉,却是符合事实的。同时点评这样的世界级专家需要勇气,更需要独立的艺术见解和专业修养,从中也能看出傅雷深厚的音乐史功底。 


傅雷和傅聪,对面是妻子朱梅馥。


1955年即拿到国际大奖的傅聪

我们听到的是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对这首作品,1956年9月21日傅雷为傅聪独奏音乐会撰写说明时是这样描述的:“要是你能在记忆中回想到她,她是那么温柔,那么娇媚。她会轻轻地告诉你,她甜蜜的爱情。”


  

除了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傅雷在对待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也苛严之极。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傅聪7岁半开始学钢琴,因练琴枯燥时不时会偷懒,因此屡遭傅雷“修理”。他后来回忆说:“爸爸打得我真痛啊。”父亲的暴吼“像李逵大喝一样,吓得人魂飞魄散。”两孩子在父亲面前,总是小心翼翼。只有当父亲出门后,才敢大声笑闹。

如此严苛,是希望儿子有所成就。两兄弟后来一个成了誉满世界的钢琴家,一个是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其实抛开世俗的名利之见,傅雷确确实实是给两个孩子都铺就了扎实的成才之路。

傅聪今年82岁了,1955年,20岁的傅聪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夺得了唯一的“玛祖卡”最佳奖。一举震惊世界乐坛,被誉为“钢琴诗人”。这次比赛后,傅聪留学波兰。临行前,傅雷给他的叮嘱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我们听到的这首曲子是傅聪演奏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mazurkas, op.63: no.3 in c#: allegretto)。1956年春天,傅雷为上海电台播送傅聪演奏唱片撰写说明写到:“这首玛祖卡傅聪特别有此体会,他说这首曲子好像一个微笑,但这是个带一点忧郁的微笑。

家书是什么?是傅雷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也是不为发表的创作。傅雷曾经说,得英才而育之。他认为他的儿子傅聪是个难得一遇的孩子,所以,他花了大功夫写了这么多家书给他。金庸曾评价《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在我的书架上也有《傅雷家书》以及《傳雷文集——艺术卷》。买这两本书时,我正离开父母在外地上学,有着和刚出国时的傅聪相似的年纪。看到傅雷在信中对傅聪说的话、为傅聪的演奏会和唱片撰写的说明,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父爱。字里行间,透着傅雷对孩子的浓浓期盼,期盼着儿子来信、期盼着儿子努力、期盼着儿子成功。他细心地分析儿子的演奏,引导儿子更扎实地学习艺术,并且时刻提醒儿子要成为一个努力、真诚谦虚、理性、爱国的人。。。此外,这位父亲还会毫无保留的批评自己、虚心地向儿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让人不由地感叹:像这样开明、有见解父母 真是太难得了! 

到了今天,再次翻看这本书,更是觉得,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视频,短信,邮件,电话……任何一样都比写信来的方便快捷。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和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交流呢。即使有,交流的那种层次、探讨的那种境界也是很难达到的。

  

1966年8月30日,一群红卫兵冲进傅家,进行了4天3夜的抄家、批斗。9月3日上午,保姆周秀娣发现傅雷夫妇已自缢而亡。

小儿子傅敏说:“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

傅雷离世时,傅聪已经出走国外多年,得知父母的死讯他同样不觉得意外。他后来是这样说的:

“1966年的11月我才听到这个消息,我刚好第二天就有音乐会,我还是照样开音乐会,因为我知道假如我取消这个音乐会我父亲会失望的。这已经不是悲痛这两个字可以解释的,我爸爸,他就是这样有骨头,做人的尊严在他身上真是体现到了极限。”

十年动乱结束后,傅雷获得平反昭雪,骨灰重新安葬,墓志铭是:“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也是傅雷一生的缩影。

今年9月是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据知情人士介绍,傅聪傅敏兄弟今年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傅聪取消了所有的演出合约,傅敏也明确表示什么都不会搞,搞不了。。

真正惦念的人,往往不会在意特定日子要做些什么,无论生死,还是荣辱。然而,它却像一记闹铃,集中唤醒了世人对傅雷的追怀。

其实,反思和无奈并不是傅雷留给我们的唯一价值,今天我们在傅雷身上我们更应该看到积极的东西。

《B大调夜曲》是肖邦最后写的两首夜曲之一。1956年9月21日傅雷为傅聪独奏会撰写的说明上是这样描述:这首作品与肖邦早期同类作品的感伤情调完全不同,它富于沉思默想的意味,亲切而温柔,但中间也有悲壮的段落;结尾是一声声的长叹。


 

刘溢南京新闻综合广播(FM106.9)编辑、主持人。

自幼学习钢琴、绘画。

最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目前编辑主持以理性、科学精神见长,启迪民智、引发思考的栏目《新闻纵览》。

推荐欣赏:

1、傅雷夫妇自杀50年祭/升c小调夜曲

2、【馨闻旋律·一周集萃】G20名曲大荟萃

馨闻旋律

只选最好听的音乐

只用最精彩的版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