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僧”苏曼殊的传奇故事之三——才华篇

 CITSLINC66 2020-10-10
“疯僧”苏曼殊的传奇故事之三——才华篇

苏曼殊天资聪颖,但不幸的出生让他的童年布满阴暗,没有给后人留下如马一孚那样的“神童”美誉。唯一一次展现出他绘画的天才潜力还是四岁时候和养母在日本生活时的一次画狮。后来虽随父苏杰生回广东老家,却在家族中受尽冷遇,没有人会去关心他的一切。

曼殊真正让人对他的才华惊叹是从他到日本求学后开始的。

1898年,年仅15岁的苏曼殊因不愿再遭受家族人的冷漠和嫌弃,离开了让他终生厌恶的苏家,随表哥去了日本横滨。

其时横滨的华侨教育事业颇为发达,曼殊到了横滨后进入了康有为的弟子汤觉顿等人创办的大同学校求学。

凭着着坚强的意志力和不世出的天赋,从日本横滨开始起步,苏曼殊后来居上,为民国史谱写了一段传奇佳话,成了诗、画、文学、翻译节通的全才。

苏曼殊学写诗,始于章太炎先生。在日本时,太炎先生让他好好学习写诗,他应允后第二天随即消失不见,谁也找不到他。过了数日在众人面前出现,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躲于陋室作诗,太炎先生看了他的诗作,大喜,虽感觉曼殊古文功底尚差,但立意皆属上乘。更因他坚强意志力对他刮目相看。

曼殊真正学诗,是后来在上海供职于陈独秀和章士钊先生创办的《国民日报》社时候。据载,由于没有好的古汉语基础,曼殊初时对平仄音韵都一窍不通,但他却立志要学习作古诗。陈独秀和章士钊看他如此执着,便对他进行辅导,没想到在写古诗上存在诸多缺陷的苏曼殊悟性惊人,对其稍加点拨,他便能逐一领悟。于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苏曼殊便已是“出语殊妙”的作诗高手,让人不敢相信。

求学期间,苏曼殊尤其出色的是他的绘画和文学创作天赋。画画是他的爱好,有时兴起,他便提笔而作。将画送诸有人时,对于其浑然天成的挺劲笔法,大家都暗暗称奇,佩服不已。当时由于学校缺乏美术教员,作为学生的曼殊还被破例提拔为美术兼职老师,教学生画画。而梁启超先生以及众多学校老师编的教科书插画,几乎都交给苏曼殊来完成绘制。

关于苏曼殊的画,留下的作品很多,在绘画上也因他古怪孤僻的性格留下很多趣闻,此章暂先不表。

“疯僧”苏曼殊的传奇故事之三——才华篇

7苏曼殊的画

除了诗画,苏曼殊更精通文学小说创作以及日文、英文、梵文等语言,翻译了《拜伦诗选》,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惨的世界》,轰动民国翻译界。

“疯僧”苏曼殊的传奇故事之三——才华篇

苏曼殊学梵文更神奇,仅仅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并将别人十多年都无法弄懂的梵文学会,简直是神奇的化身。更不可思议的是仅仅靠着三种参考资料他又编撰出至今无人能达及的《梵文典》,连陈独秀先生都没想到他竟然如此天才,《梵文典》在《天义报》上发表时,陈独秀自告奋勇为作品提诗,一时成为美谈。

关于梵文,苏曼殊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1909年,梵文大师印度人密尸逻到东京讲学,章太炎得知后聘请密尸逻为讲师,组织了十人自掏腰包凑聘师费学习梵文。因密尸逻不懂汉语无法授课,此时身患重病的苏曼殊受章太炎的邀请抱病担任翻译,才得以顺利开讲。原本医生告诫苏曼殊不能劳累,但他一直坚持到学习班结束,最后弄得病情更为加重。这次学习的人里有着后来享誉全国的鲁迅先生,二人也因此结识,成为好友。

苏曼殊在文学方面主要是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以几乎都是悲剧,以爱情为主题展示主角与社会形成的矛盾冲突,文风清新,哀婉,情节曲折动人,将个人的思想和经历融入其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深受读者欢迎。他的这种文风对后来风靡民国的“鸳鸯蝴蝶派”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还被戏称为“鸳鸯派”的祖师爷,其实二者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曼殊的作品思想深刻,社会写实反应真实残酷,远非你侬我侬的周瘦鹃式的“鸳鸯体”能相提并论。其代表作主要有《绛纱记》、《焚剑记》、《非梦记》、《天涯红泪记》等六部。最为悲伤感人的是以他与日本女子菊子相恋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断鸿零雁记》,可惜才写了两章。

可叹苏曼殊虽一身才华,却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唯有藏着悲愁,佯装癫狂地行走。就像他设计的小说结局一样,终是留给世人无尽遗憾,不过,或许这才是他最好的解脱。这世界太复杂,容不下曼殊那单薄而瘦弱的纯洁和天真……

本篇完

“疯僧”苏曼殊的传奇故事之三——才华篇

苏曼殊的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