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苏记】徐州 快哉亭:贤者之乐(上)

 真友书屋 2020-10-10
宋熙宁九年,东坡被任命为河中府知府,而后他前往京城,在河南遇到了前来迎接他的弟弟苏辙,苏辙告诉他朝廷已经改任他为徐州知州。

封园告示

此前的徐州知州是傅尧俞,因其反对新法,被王安石外派为河北转运使,两年之内他被六次调换到不同的地方,最终派到徐州任知州。傅尧俞在知州任上时,有人以观天象来谈论国家事,此人被举报到傅尧俞那里,傅认为此事须先调查再下结论。但这位观象者后被斩首,故朝廷认为傅尧俞没能及时逮捕此人有失察之责,将其贬到黎阳县任仓监,而后朝廷任命苏轼接任徐州知州一职。

禁止入内告示

按照当时的景况,徐州既是军事重镇,又是漕运重要的转折点,此职的重要性当然超过河中府知府。但是,苏轼、苏辙兄弟来到汴京陈桥门时,门吏却称朝廷有旨,禁止苏东坡进京城。此事令苏氏兄弟颇为惊异,既然皇帝委以重任,为什么又禁止他入京城,显然此事是朝中有人在从中作梗。作梗之人是谁,未见史料记载,但苏氏兄弟也无奈,只好暂住在致仕的侍郎范镇家的东园。范镇也是反对新法的著名人物,他曾经跟王安石对着干,最终王安石强令其退休。

进园第一眼

范镇比苏轼大30岁,因其为成都华阳人,也算是东坡的老乡,再加上政治观点相近,故两人关系处得不错。苏氏兄弟两家人住在东园一个多月,范镇招待得颇为周到,在此期间,苏轼还为其长子苏迈操办了婚事。苏辙所写《寄范丈景仁》表达了兄弟二人对范镇的感谢之情,此诗的最后四句为:

交游畏避恐坐累,言词欲吐聊复吞。
安得如公百无忌,百间广厦安贫身。

看来城墙也要整修

苏轼被禁入京城,显然是朝中政敌所为,且对方也颇有势力,然范镇却不避嫌地招待兄弟二人,这正是苏辙在诗中表示感谢的原因。在此期间,经张方平的举荐,苏辙被任命为南都签书判官。南都即今日之商丘,他与哥哥同往南都拜谒了张方平,苏辙安顿好家人后,就同哥哥一同从汴州前往徐州赴任。

拆迁中

熙宁十年四月二十一日,苏氏兄弟到达徐州,受到了京东提刑使李清臣、通判徐州军州事江仲达等人的迎接。当时傅尧俞已被罢官,故公务交接之事由通判江仲达代为办理,为此,苏轼写了篇《徐州送交代仲达少卿》:

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
旧尹未嫌衰废久,清尊犹许再三开。
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
归去青云还记否,交游胜绝古城隈。

不立危墙之下

此诗首句即可看出东坡心中的牢骚,想来正是未进入京城之事,使他感到了朝中的寒意,但好在徐州一地自然风景颇佳,让他觉得来徐州任职也能舒展心情。当东坡到达徐州时,恰好李清臣建起了一座小亭,他请东坡为此亭命名,于是东坡题写了快哉亭三个字。

其实快哉亭乃是唐代徐州刺史薛能所筑阳春亭旧址之上改建而成者。薛能是唐会昌年间进士,他做过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刺史等职。僖宗广明元年,驻扎在徐州的武宁军转调到临颍,途经许昌时。薛能认为武宁军中的军士是大多是旧相识,于是驻扎在城中款待这些将士,当时的许昌军怀疑薛能这种做法另有他意,于是大将周岌令手下驱逐薛能军,数日后又将薛能全家人杀掉。

公园前面的湖

其实薛能是位儒将,《唐才子传》中说他:“能治政严察,绝请谒。耽癖于诗,日赋一章为课。性喜凌人,格律卑卑,亦无甚高论。尝以第一流自居,罕所拔拂。时刘得仁擅雅称,持诗卷造能,能以句谢云:‘千首加一首,卷初如卷终。’盖讥其无变体也。量人如此,非厚德君子。晚节尚浮屠,奉法唯谨。资性傲忽,又多佻轻忤世。及为藩镇,每易武吏。尝命其子属橐鞬,雅拜新进士,或问其故,曰:‘渠消弭灾咎耳。’今有集十卷,及《繁城集》一卷传焉。”

李世明向我讲解当年的状况

薛能也是位廉吏,他平时严于律己,同时也严于待人,工作之余最喜作诗,他每天必作一首,虽然诗作的水平一般,但他自认为达到了第一流的水准,以至于看不起别人的诗作,他也看不起武将。想来正是这个性格,为其后来被杀埋下了伏笔。薛能在徐州任上所建的阳春亭在当地颇具名气,“阳春观荷”乃是古代徐州八景之一。

湖后亭阁

想来李清臣到徐州任职时,阳春亭已经破败,于是他另修了一座新亭,然他让东坡另外命名,但据说李清臣并没有盖过薛能之意,因他另外选址又建了座阳春亭,并且在此亭之旁还建了一座薛堂,以此来纪念薛能。

李清臣也是位有名的文士,欧阳修很欣赏他,曾将他与苏轼并提,且李清臣与苏轼关系也颇为密切,但后因政见不同,他与苏氏兄弟的关系渐渐疏远。后来他还罢了苏辙的官,但在徐州时,李清臣与苏氏兄弟关系还很密切,这也就是他请苏轼为小亭命名的原因所在。

路遇此房

东坡将李清臣所建的新亭起名为快哉,想来并不是他甫一到达徐州时就那么开心,更多的是他性格所致,因为他在密州、黄州也分别给两座小亭起名快哉。对于徐州的快哉亭,东坡还写了首《快哉此风赋》,他在此赋的小引中说:“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

整修绿化

引中提到的吴彦律乃是吴琯,他当时监徐州酒税,舒尧文乃是舒焕,其官徐州州学教授,郑彦能则是郑仅,此人也做过徐州知州。看来为了庆贺此亭之成,徐州的几位官员搞了一场雅聚,四人共分八韵,每人各赋两韵,苏轼得“风”“湄”二韵。也许正因如此,让他想到了快哉二字,他所作《快哉此风赋》如下: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若夫鷁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於万窍;飒飒东海,鼓舞於四维。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抟羽毛於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阳春观荷

此赋起手一句乃是本自宋玉所撰《风赋》:“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湖内是睡莲

显然“快哉此风”一句乃是出自楚襄王之口,宋玉借机大拍楚襄王马屁,认为这阵风乃是大王独有的雄风,而普通人只能享受雌风。东坡不同意宋玉的说法,他认为贤者都可以享受雄风,而后他化用《论语·颜渊》中的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讲解此桥
修补后的古桥

以此来说明雄风亦能化民以正,之后他谈到了徐州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最后又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而“应龙作处”一名而本自《山海经·大荒东经》:“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讲解细节

东坡的这篇赋可谓名句用典,可见其饱读诗书,且能自然地化入文中,以此表达人人可以享受天赐的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