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2020年第8期《西泠艺丛》杂志,内载台湾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宗焜先生《甲骨书风在篆刻艺术的应用》一文。该文刊出了杨仲子、简经纶、邓散木三人4方甲骨文印章图例。 纵观甲骨文入印(甲骨文篆刻)的百年历史,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全甲骨”,此类作品是全部使用已经甲骨学家释定而被公认的甲骨文字;二是“半甲骨”,此类作品是部分使用甲骨文字,甲骨所无文字则采用一家之言或采用“借用”(移植)其它古文字及“拼合”(造字)的“变通”方法加以解决。 △乐夫天命复奚疑(杨仲子) △知时无止(简经纶) △车马一东西(简经纶) 李文所附4方作品,杨仲子刻的“乐夫天命复奚疑”和简经纶的“知时无止”“车马一东西”属于“全甲骨”,而邓散木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则属于“半甲骨”(杨、简二人也有不少甲骨印作是“半甲骨”)。邓散木先生所刻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记得最早见于丁吉甫先生编的《现代印章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陈毅题签)。 △不到长城非好汉(邓散木) 今重读此印,觉得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章法独特,印中7个字分列四行,自左向右排列(通常是自右向左排列);二是甲金一体。细观此印,正宗的甲骨文只有“好”“不”二字,“城”“非”“到”三个字其实都是借用了金文的字形(“非”字已经当代甲骨学家考定,收录于近年出版的甲骨字书,而邓氏当年却不得而知)。“汉”字甲骨文所无,邓氏依据小篆结构参考甲骨文字笔法成之。 邓散木先生本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和虞山印派的篆刻大家,他刻甲骨文印章纯属“重在参与”和“友情支持”,即便他所刻甲骨文印章的入印文字不够规范甚或出现谬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会去苛责他的。 △多即一(简经纶) △作宾启事(董作宾) △安得天下尽无事(傅抱石) 现今甲骨印坛,十分缺乏像潘天寿、傅抱石、邓散木等先生那样的书画篆刻大家、名家的支持和参与。邓散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甲骨文篆刻实践,对当下的创作而言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他所运用的“借用(移植)法”和“拼合”法,乃是继承了民初以来诸多甲骨文书法篆刻先贤所创制的基本用字法则。如果是就事论事,我以为此印中的“非甲骨文字”所占比例略显多了一点(已占三分之二)。 △辛酉(张大经) △水上人家独自闲(沙曼翁) △龙门之游(日本·平方研水) △旅美之作(美国·魏乐唐) △师万物(美国·魏乐唐) △古为今用(秦士蔚)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秦士蔚) 事实上,“非甲骨文字”在一印之中的所占比例至今没有也不可能有法定的依据,这只能依凭印人各自的古文字修养和治学精神去酌情处理了。我的看法是,甲骨文篆刻最好还是姓“甲”(全甲骨),在缺字万不得已时,也要力争将“非甲骨文字”的占比降到最低限度。一孔之见,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龙公(刘江) △明莫大乎自见(苏金海) 作 者 简 介 苏金海,1952年生。江苏南京人。字博生,号河西外史。室名坦易楼、盋山精舍、长虹唫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江苏甲骨印社社长、郑州大学篆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书法篆刻作品参加全国及国际性展览百余次。篆刻作品1983年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1986年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优秀作品奖,2001年获南京市人民政府第四届文学艺术奖银奖。多次担任全国及江苏省书法篆刻展览的评委。作品被收入《中国印学年表》《现代印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篆刻卷》、《中国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集》《二十世纪名家楹联墨迹大观》等多种辞书和专集,被中国美术馆、西泠印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篆刻艺术院、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曾应邀在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江苏教育学院(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讲授篆刻。著有《苏金海印集》《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苏金海卷》《苏金海刻心经》《金海印谭》《苏金海印存》等。 思考问题 看图识字 下图四个甲骨文字您能认出吗? (PS:标准答案埋在本期公众号文章第8篇中,看看谁能找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