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孩子们的精神依赖是怎样产生的?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0-10-1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当追究起谁应该对少年犯罪负主要责任,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发表谈话,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学校。这些违法少年是些什么人?他们来自何种家庭?其中有多少人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又有多少人失去了母亲?他们的文化程度怎么样?这样一些重要问题,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苏霍姆林斯基

对于少年犯罪,不要说在苏霍姆林斯基那个年代人们的看法很片面,就算是到了现代社会,也还是同样有很多人仅看表面问题,偶尔有些深入的思考,却是带着博取流量的态度来轻率地下个结论,更别说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更是不过脑子地任性发言。

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来自于多种原因,并不是某一个单方面的原因可以做决定。但是,家庭因素绝对占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针对学校里一些难以管教的孩子做个调查,他发现在这些难以管教的儿童和少年中,“首先是那些没有父亲、没有享受过美好家庭生活的孩子。他们觉得自己是父母意料之外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的,自己是上天对母亲错误的报复。……这些孩子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听到的就是母亲抱怨的话:‘你是我的报应,你出生的日子真是个应该诅咒的日子。’这些话像针一样刺痛他们的心。”

我常常对我的孩子说,我过去的经历,完全可以整理成一本囊括很多方面的挫折大全的书,可是我再怎么经历挫折,我也很少会在孩子面前抱怨什么。孩子小的时候问起关于他父亲的话,我只是告诉他我与他父亲感情不合;在他上了初中之后,与他讲起爱情与婚姻时,才会进一步地说如果在婚姻中不能相互包容与相互理解,那么婚姻就会解体破碎,也坦诚地告诉他我和他父亲之间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故事。

我对孩子的父亲极度不满,虽然我不会虚伪地说些他父亲的好话,但也从未当着孩子的面骂过他的父亲,只是认真地告诉他,虽然他没有父亲,可是妈妈给他的爱并不会比谁少,我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有着美好氛围的单亲家庭。

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不会恶言伤害孩子,因为我知道恶语伤人的感觉是什么。

“对人的爱,只能用爱来培养。”——苏霍姆林斯基

我希望孩子是一个温暖的人,所以我用温暖来待他;我希望孩子是一个有爱的人,所以我用爱来培养他。也就是说,如果我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就先去改变自己,然后再去影响孩子。

比如我朋友圈的那位杉爸,他希望他的女儿们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他就引导着孩子们去完成一个个独立的小事情;他希望他的女儿们快快乐乐,所以他就鼓励孩子们在一个小小的泥水塘里展开联想。也就是说,在孩子进入学校大门之前,孩子就已经有了自我成长的能力来面对开始复杂的个人世界,而他则不用担心孩子们受到了挫折而一蹶不振。

“很多家长特别是年轻家长坚信:他们的任务就是生孩子,教育的事情让社会去操心吧。事实上,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教育,只是指的学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很多年前曾经一个朋友就对我说:孩子的好坏,全靠老师来教。结果到了孩子的青春期,母子之间就完全无法沟通,每次有了矛盾,娘俩就会由小型冲突发展为局部战争,却没有一个是赢家。

如此类似的例子很多,当然也有偶尔个案,就是孩子从小就特别自觉,无论什么事都不用父母操心。我觉得这样的幸运父母才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英雄,这辈子只是来享受儿女之福的。

对于家庭责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应该通过一项法律明确规定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根据这个法律,没有正当理由,父母无权把孩子交给其他人教育。如果父母硬要放弃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这表明他们是道德不全的人,他们的孩子就应该送到儿童之家,交由社会教育。”

我觉得这个方法并不太可取,在前面的章节中都说过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已经忽视了如何教育和引导一个孩子如何生活,如何成为父母,那么不如在年轻人准备结婚的时候,就参加可长可短的关于如何成为父母的教育课程。至少让这些准备结婚的年轻人意识到父母的责任,进而去学习更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知识更好。

“近些年来对社会教育错误、片面的认识,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一种仰赖别人、坐享其成的风气。”——苏霍姆林斯基

我倒觉得这并不是某一个社会时期的问题,而是只要这个家庭不为温饱问题发愁,还有余钱享乐,那么这样依赖别人、坐享其成的青少年就一直存在。从古代到现代,总有这样的孩子出现。

但是,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特别是现代社会,家庭条件良好的孩子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引导下,比普通人更拼。就算在普通的家庭中,啃老族也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因为绝大多数家庭中的父母虽不富裕,却能带领着孩子一起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各自努力着。

2020.7.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