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癌可能是胃内这种细菌在“作祟”

 常笑健康 2020-10-12

阅读提示:阅读本文大约需要 6分钟。
导读:
1.幽门螺杆菌的发现
2.HP和胃癌有多大关系?
3.Hp检测——呼气试验
4.感染了如何根除?
5.根除后还会再感染吗?
6.作者介绍:梁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44亿Hp感染者,发达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由30%-40%降至10%-20%;而我国Hp感染人数高达7.68亿,感染率高达55%,相当于平均每两个人就有可能有一个人感染了Hp,而低于10岁儿童的感染率也高达40%~60%!与发达国家形成差异的首要原因包括人群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

HP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基础卫生设施、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保健的缺乏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和过于拥挤的居住环境都会影响Hp的感染率。由于我国的饮食习惯,“共餐”使得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现象,未成年人是易感人群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的发现

幽门螺杆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Hp。

早在1893年,意大利学者Bizzozero就在人体的胃中发现了一种螺旋样微生物,且与胃上皮细胞空泡(Hp可产生空泡毒素,引起细胞损害)形成存在某种联系,但因为无法在容器中培植,研究结果并没有收到太大的重视。

直到近一个世纪之后,1982年,两名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Robin Warren和Barry Marshall再次分离出该种细菌,并发现这一细菌是导致胃溃疡的“罪魁祸首”,才掀起了一股研究Hp的热潮。

这一发现于1983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二人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Marshall教授曾为证实Hp感染是胃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曾亲自充当人体试验志愿者吞服该菌。这不得不让我们为科学家们严谨和奉献的精神点赞!


Hp和胃癌有多大关系?

199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60%的胃腺癌可以归因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因此,在1994年,幽门螺杆菌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如黄曲霉素,砒霜等等)。

幽门螺杆菌能和胃癌划等号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经过正常胃粘膜→慢性胃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的一系列过程。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慢性Hp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虽然大多数Hp慢性感染患者仅表现为慢性胃炎,不继发严重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可以直接诱发胃部炎症和免疫反应,也可以增加胃泌素、胃酸的分泌,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症状有腹痛、反酸、腹胀等);如果幽门螺杆菌导致萎缩性全胃炎,可能发展至胃癌。

至今多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变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失衡和凋亡的近状,有效预防胃癌发生”。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筛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能降低无感染症状亚洲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病率。

近期一项荟萃分析研究表明,胃切除术后的胃癌患者通过幽门螺杆菌根除,能够降低残胃癌的发生。

而预防胃癌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时机是在萎缩性胃炎发生前,这能显著降低地区内胃癌的发生。

Hp感染还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相关?

有许多研究显示,H.pylori不仅仅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还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糖尿病等非消化系统多种疾病的进展和转归有关联。

举例:

心脑血管疾病:国内外均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房颤的患者Hp值明显升高,有专家说Hp应被认为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这可能与特发性节律障碍有关。

还有研究结果表明[1][2],Hp感染会增加卒中风险,特别是与非栓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具有显著关系,提出抗 Hp 治疗可能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预防有好处。根治Hp可显著提高脑梗死的疗效,降低短期的再入院率。

糖尿病: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3][4],糖尿病患者易感染Hp,Hp感染又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并发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和主要的慢性并发症,Hp感染又可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Hp检测—呼气试验  

Hp的检测及早治疗格外重要,目前Hp的检测有多种方式,比如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试验、血清学试验、内镜活检等

下面我们来继续科普其中的一种检测方式——呼气试验。

呼气试验是一种可靠的、不需要胃镜、最简便的检查Hp的方法,分为13C-尿素呼气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那么这两种呼气试验又什么区别,做呼气试验又要注意什么呢?

在具体方法上,13C14C-呼气试验大致相同:

(1)试验前空腹

(2)服试餐前均空腹采气作本底对照,

(3)服含有13C/14C的试餐(胶囊),

(4)服试餐后20分钟或30分钟时再采气作样本,等待的时间参考试剂的说明书,

(5)同时测定试餐前后样本作出结果判断。

呼气试验的注意事项:

  • 无论是13C14C尿素呼气试验,其灵敏度、特异性及符合率均在95%以上。13C是稳定性核素,呼气试验没有放射性,对人体无损害。14C有少量辐射,所以患者经常会有心理负担。

    实际上,受检者检测1次所摄入37kBq(1muCi)的14C-尿素,不及受检者1天的自然本底照射剂量,而且几乎所有摄入的辐射量在72~120小时内都以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14C-呼气试验是安全的,无需担心,但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做此项检查。

  • Hp检测前必须停用PPI(质子泵抑制剂)至少2周,停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至少4周。

  • 做呼气试验,为了避免内源性二氧化碳产生过多,应在休息状态下进行,故受试者应静坐20分钟或30分钟后再做,是理想的检查前准备。

  • 检查前以空腹为佳,或4小时内未进食。4小时前少量饮水或服用对幽门螺杆菌无影响的药物,呼气试验的结果不受影响,可以接受检查。

  • 患者检查前要反复漱口,以防口中存在的细菌影响检查结果。

  • 凉饮用水送服13C/14C-尿素胶囊,静坐20或30分钟左右,向CO2集气囊吹气3-5次,吹气用力要适度,不必过猛,切忌吹后倒吸气。吹气过程中,如力气过大,吹破CO2集气囊薄膜,应立即更换。

  • 如果口服胶囊出现恶心、呕吐、中上腹不适感,或者检查过程中出现低血糖,请及时告知医生,接受医生的处理。

  • 试验结束后,多饮水,以促进13C14C从体内排出。

感染了如何根除?

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该怎么办呢?

国际上已有非常成熟的治疗方案,您只需要去找医生,通过规范、合理的口服抗生素治疗,绝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是可以被彻底根除的。

目前推荐的是含铋剂四联疗法,推荐方案如下表,即同时口服四种药物(一种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一种铋剂),极大多数研究建议服药14天,根治率可达85%-94%左右。

评估根除治疗后结果的最佳方法还是呼气试验,评估时间应在治疗完成后不少于4周进行。

根除后还会再感染吗?

根除Hp后再感染率很低,每年不超过1-3%。很多病人“根除成功”后“再感染”是由于复查Hp未停用抑酸剂、抗生素或有抗菌药物就复查,或者未停药足4周,这其实不是根除后再感染,而是未达到真正的根除。

再感染的情况中,未成年人多见。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未成年人因为免疫系统不成熟,是易感人群,根除Hp容易再感染。

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为幼年感染,因此对于未成年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同其它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对于未成年人,餐具定期消毒保持干燥、避免与感染幽门螺杆菌家人共用餐具、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注意等,可减少病菌的传播。

专家介绍

梁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消化内科  
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上海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兼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遗传性肿瘤标志物协作组委员

美国德州大学休斯顿科学健康中心 访问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整合诊断临床技能学负责人

研究方向: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性消化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 Huang WS,Tseng CH,Lin CL,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creases subsequent ischemic stroke risk: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study[J].QJM,2014,107( 12) : 969-975.

[2] Sagar V,Zafar KS,Kumar G.A stud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troke[J].Int J Res Med Sci,2016,4( 2) : 589-592.

[3] BenerA, MicallefR, AfifiM, etal. Associationbetweentype2 diabetes mellitusand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 J] . TurkJGastroenterol,2007, 18 (4):225-229.

[4] 卢学勉, 陈良苗, 杨 虹, 等. 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4):359-360.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常笑健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