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境人生魅力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氧老师 2020-10-12

人生总有平庸和辉煌的时候,生活也总有艰辛和享受的时刻,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充电再出发。

过去的几年里特别喜欢的看人物传记,从《毛泽东传》到《邓小平时代》,从《富兰克林自传》到《史蒂夫·乔布斯传》,《穿普拉达的女王》到《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等等,总希望在成功人的经历中找到可以参考的勇气和方向。然而似乎觉得那些不平凡的人生都离我们太远。

但今天读到这本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似乎让我找到新的启发,再平凡的人都可以努力变的不平凡。

曾国藩本名叫曾宽一,后来到了京城当官改名叫国藩。国藩的意思叫国之藩篱,后来果然为国家撑起了一片天。

曾国藩1811年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资质也不怎么样,尤其是身体就特别糟糕,曾国藩32岁的时候,就开始害眼病。然后几乎都是看不清的,模模糊糊的。36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到了晚年,有一只眼睛是彻底地失明。他在大概48岁的时候,自己写日记,说我的身体已经像70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不仅做官做到宰相,而且为我们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著作,同时领过兵打过杖,平定了太平天国,还有后来的捻军。曾国藩的本名叫曾宽一。

用曾国藩的回忆,他一辈子经历了五堑(吃过五次大亏):


第一堑,21岁考 秀才没中反受奇耻大辱,但却因此厚积薄发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吾生平的堑是什么呢?21岁的时候他去考秀才,他觉得自己发挥得特别棒,结果发榜的时候,被学台悬牌批责(学台就相当于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悬牌批责:说他的文章文理太浅,没什么深度,于是没考上秀才,给了他一个佾(yi)生 。 [佾生就是你今年没考上秀才,但是明年你可以免去前面的一些筛选考试,直接去考秀才)

这对曾国藩来讲觉得奇耻大辱。因为悬牌是所有人都看得到,而且学台直接公开点名批评他。

但是这一次受辱对他帮助很大,从这件事以后,他开始改变了学习方法。然后重新学习,后来在23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秀才,24岁进了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学习,中了举人。28岁进京考中进士,并更名“国藩”进入翰林院。之后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的仕途特别顺利,短短十年时间里获得七次跃升,做到礼部侍郎(直接可以给皇帝上书)。连曾国藩自己都觉得升迁的特别快,但却并不开心。在他与家人的书信中说,说我干脆回去算了就不要干了。他受不(晚清)官场的那个腐败的气息,觉得在北京太浪费时间。


第二堑:本想借 新皇继位求言机遇,结果却把自己变成朝堂笑柄

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时候道光去世。新继位的咸丰皇帝只有20岁特别意气风发。上任第一件事就四处求言。

这时候曾国藩觉得机会来了,他就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很多建议,其中有一条,被皇帝大加赞赏的是“皇帝应该更加勤勉,每天把大臣们叫在一起做日课,皇帝给大家讲课,如遇皇帝没什么讲时,可以请老师来给大家讲课,每天都坚持讲必有效果”。新皇帝听后大悦,就跟曾国藩说:你去画一个日讲堂的示意图给我看。

曾国藩就回家画,但并没受过美术教育,于是就瞎画了一拿上去,皇帝看后觉得特别不像样。连周围大臣,看完后都捧腹大笑(原因是因为画的的确太差了),结果这件事整个朝堂之上的笑柄。他的日讲的提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三堑:看不惯官场浮华,总想造就一番功绩,不巧却断送了14年的京官生活。

他的第三次大亏始于《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虽然咸丰皇帝继位时开始气象很好到处纳言,但到最后却发现什么都不干。所有大臣写上去的东西,这个皇帝经常批作“毋庸议”(“毋庸议”意 别思就是瞎说,你议论那东西都不管用,朕自有分寸,我自然会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曾国藩就特别憋屈,最后憋不住了就写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给皇帝,在其中主要给皇帝提了三条意见:

第1条是见小不见大,说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整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的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大事该管的没管好,整天管大臣上朝的礼仪,这不是皇帝应该干的事。

第2条批评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结果都批了“毋庸议”三个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偶尔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刚刚表彰了倭仁(蒙古族的大臣),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了肯定苏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

第3条是 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的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这就是豁出去了。

咸丰帝大怒,当场就要交办去查处。幸好皇帝身边,有几个明白人赶紧劝,说这种人是个人才,千万别直接给他办了。皇帝想了半天摁住了心中的怒火。

但皇帝给他写了一封特别长的反驳的信:就证明皇帝并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只是没有处理他。在大臣的劝谏之下,咸丰皇帝假惺惺地,夸奖了句。但是又下了长篇的上谕,细细为自己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责。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曾国藩耿直且不吐不快的脾气,其实都是不利于干活的。他跟皇帝的关系不好,跟周围的同僚也不怎么好。整个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环境。后来 琦善和赛尚阿 这两个满族的大臣犯了特别多的问题和错误。其他的大臣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大家都是在同一个朝堂上做官的,能够掩饰就掩饰过去。但是曾国藩不行,直言奉上这两个人的问题非常严重,必须得查办。结果琦善和赛尚阿都被流放。同时也成他自己外放的导火索。

至这一件事发生后,整个京城的官场,所有的人都不理曾国藩,甚至人人唾骂,不与同席。于是他在京城彻底抬不起头。因为他得罪了大量的叫“大名大位”之人及同僚,再加上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也特别糟糕。

终于曾国藩得到一个机会:让他去江西的主考官。(他)非常开心,赶紧给家里人写信,说终于捞着机会了可以去江西了。可是走到半路上(安徽太和县)的时候,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古代那个时候叫“丁忧”,就是得请假回家,在家里边处理丧事,守孝几年时间。

这时候,彻底结束了他14年的京官的生活。然而在他的14年的京官中。他非常不愉快,而且被所有人嘲笑。曾国藩觉得这是非常丢脸的一件事,对他来讲是第三次大堑。

第四堑:文人练兵 被士兵追打,巡抚却淡然调和,众人笑之。

咸丰三年六月份(曾国藩在湖南家中丁忧)时,太平天国闹得越来越厉害了,于是皇帝给所有在家里的在籍官员发通知,说每个人都要出来尽量地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捍卫王朝。

当时太平天国打仗很厉害,这些人熟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每次打仗诡计频出。然而当朝的官兵们要么抽大烟的,要么做生意的,一团乌烟瘴气,都不愿意打仗,简直是一触即溃。

皇帝说办团练,其他人办团练的方法很简单,两条路要么是忽悠一下皇帝说办了,要么借机敛财。然而曾国藩是真办团练,他给自己的团练起了个名叫“湖南审案局”。为什么叫湖南审案局?有案子就来我这儿报,来我这儿审,地方政府管不了的送到这里来。

他审所有案子就三招,他审所有的案子都是当下立判:第一招就地正法;第二招乱棍打死(当时乱棍打死了很多人,现场就直接打打死);第三招罪行轻一点的收押,放到监里边,杀了几百人。所以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曾剃头。

因为办案速度快,而且也杀了很多人,这件事情惹怒了很多地方官员,核心原因是老百姓都把案子送到他这儿来,地方的员原本借着办案子还有很多捞钱的机会。结果这样一来显得地方官员无所作为。

同时曾国藩训练部队时有一个原则绝不招退伍军人,只招老百姓,因为他认为当时的军队已经烂透了。因为是文人带兵心当中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及责任感,要求每天早上训话,同时要求营兵也来听,其中有一个长沙的副将叫清德,这个人跟太平军打仗的时候,一上场就跑了,是个胆小鬼。

但是,跟曾国藩斗争的时候,特别勇敢,就是不配合,后来和曾国藩新的士兵,在街上发生械斗经常打架械斗而且还把新兵伤了,回到营中煽动自己兄弟受欺负了,于是就去曾国藩的府上打砸,曾国藩被追打到湖南巡抚骆秉章门上,看过巡抚大人士兵老实了,待曾国藩说明事情后,巡抚骆秉章反倒过去给那些士兵松绑并客气的送走,于是曾国藩不解,骆秉章就讲了一句:“以后打仗还得靠他们",就这么一句话这事就解决了,曾国藩觉得无比羞辱.同时大家都觉得,曾国藩在我们这里没 什么用,因为没人听他的,连士兵都敢拿刀砍他。

后来曾国藩 离开长沙去衡阳重新练兵,然而面对 无办公场所、无职权、也没有经验、没有朋友、更没有军队后续保障,在这样五无状态下,曾国藩一一想办法击破,最后却训练出一支1.7万人的湘军队伍。在湘潭之战中,他以1.7万人和太平军3万人交战,连着打了十仗,十战十捷,这个消息让皇帝大为喜悦。

这样的结果我们往往都会认为这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事,可是曾国潘 的确是做到了,为了训练队团没有办法场所他找了祠堂办公,没有职权他就把之前的湖南审案局的牌子再挂出来,没有经验没有朋友,一切都靠自己摸索,没有后备保障就去当地富人家征用。总之一个排除万难最后换来湘潭之战的十战十捷。

他在几十年以后,在他的家书当中给他的儿子们写:“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这非常少。有一半是你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别人逼迫激将做到的。“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是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第五堑:江西之困,造就了新的曾国藩。

继湘潭之战胜后,皇帝觉得曾国藩打的不错就派他去支援,可是江西巡抚陈启迈是个战斗测试昏庸无能的人,只看重对自己仕途有关人的,其他人根本就是乱指挥。曾国藩在地方上也没有什么权力,他唯一能做是直接给皇帝写信,所以给皇帝写信就参了陈启迈,陈启迈直接被拿下。此事之后地方官员得罪完了,而且觉得他不好相处,特别排挤他,所以就更没有办法在江西做事了,那时候曾国藩说,“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甚至用了积泪成江。上边皇帝本就不足够信任,他的那支武装力量又强,而且又是汉人。所以后来皇帝为什么老调他去打太平军最难打的部分,就是希望把他消耗掉,等到绝胜的部分还是让满人来打。

在这个过程当中,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父亲一去世又要丁忧。他就跟皇帝上书,说丁忧三年我要回家休息。曾国藩心灰意冷,就回到家里边去.皇帝果然就给他写信给他因为形势紧急请他先放一放丁忧的事出来打战。这时曾国藩亮出了底牌,说你要想让我出来就给我一个地方大官让我当。然而那时太平天国似乎快不行了,皇帝批复他说,那你就休息三年吧。

这个打击对曾国藩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让他整个人彻底失态了,但是曾国藩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在他特别痛苦特别烦恼,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他拿起了老庄的书,老子的话对他帮助很大。比如说我们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所以曾国藩希望自己能够练到老子所说的叫“和光同尘”的状况,“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

丁忧三年,拿出了所有时间思考问题。“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这两年多算作是曾国藩的一个转折点。

咸丰八年,太平军一次攻破了官兵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就等于两座大营全被人拿下来了。这时候皇帝又请曾国藩重新出山。可是他重新出山以后,所有人都觉得,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的和气、谦虚、治军宽严相济了,也学会跟皇帝打太极了。这个时候书中提到一个“老奸巨猾”曾国藩了。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骨子里都是用尽所有精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他最主要的几个特点:拙,诚,勤,恒之外,还有一个强值得每一个人去参照和学习!

然而他的一生从文到武都做到人上人,但这个过程,每一个成长都在受挫辱之时经历的蜕变。

因此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原则,努力挺过去就又会是下一个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