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434|夏露菲:孜孜以求教育梦,诲人不倦幸福人

 阳光之波 2020-10-13
 

 背景介绍

        A434项目是“国培计划2019”衡阳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参训学员为衡阳市2018-2020届的市级学科带头人。此项目集中培训要求各学科带头人仔细梳理自己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关键性事件,以及这些事情对于自己专业成熟、人生走向的重要意义,写出《我的成长之路》,并从参加开班仪式之日起,列出自己的成长事件及其时间,制作出《成长清单》。

     80后的我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我就有一个当老师的梦想,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像我的老师那样,用知识和人格魅力启迪、引导他人健康成长,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通过努力学习,我考取了一所师范院校。2003年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从此踏上了自己的从教之路。

一、教学,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刚从大学毕业的我,带着满腔热情走进课堂,经过几年的专业培训,我认为凭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技巧教小学生应该是“游刃有余”,然而,第一次上课就给了我一个终生难忘的记忆。那天,我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开始讲课,可是,在师生互动环节,我提出的问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尽管我耐心地鼓励、诱导、启发,可是,孩子们并不买我的账。当时,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都在教室后面听课,师生互动冷场让我感到很尴尬又很懊恼,我认为出现这个局面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基础太差,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居然连一些最简单的知识都没有掌握。但是,在课后的交流中,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原来,我把教学看成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没有从认识学生、掌握学生心理入手,教学设计未能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学生自然无法和我之间形成一个高效互动。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把握每一次听课、研讨的机会,通过阅读、网络、生活各个途径展开学习。在集体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师生沟通和自我反思等不同的场景中,我都会注意总结“收获”与“不足”,发现“成功”与“失败”,这些努力,为我的专业成长打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工作16年来,我逐渐褪去了刚参加工作时的青涩与稚嫩,多次参加了市县级教学比武,说课比赛,微课竞赛,省级少先队活动课竞赛,校级示范课、公开研讨课等,也因此获得了不少的荣誉称号。这些成绩是我自身努力拼搏的结果,也是领导和同事们大力支持、真诚帮助的结果。

      还记得执教《鸟的天堂》时的情景,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在学校教导主任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三次试教,教案修改了八稿。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晚上,我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宿,或查阅资料,或修改教案,或制作课件;白天,我在办公室里有时一坐就是半天,潜心研究教材,用心揣摩教案,竟忘了放学,忘了回家。三次试教,八次修改,真是让我“脱了一层皮”。最终,我综合三次试教意见再次调整教学设计,删繁就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不再盲目追求教学的“厚重”。“冗繁削尽留清瘦”,我把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作为《鸟的天堂》教学的重点,贯穿教学始终,实现了由文本思想内容到文本表达形式的转变,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些年的探索,也让我琢磨出了一点,那就是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小学教师并不难:首先学会认同,就是认同孩子的世界,要能够“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不仅仅是身子要蹲下来,心也要能蹲下来,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接着就是学会共享,教师要“当真地和孩子玩”,这种玩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做给孩子看的;最后学会回应,要回应孩子关注的热点、学会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这是考验教师情感和智慧的问题。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这种睿智的思考是绝不可少的。

三、教学,在反思中逐渐成熟

     教学重在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回顾、分析和审视教学过程,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想做反思型教师,就必须在教育理念方面,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善于汲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并对教育理论进行加工、发展、创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中的一员,以平等的、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一同去探索,发现未知的领域。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发现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不仅有明德小学这个平台提供我发展机会,而且在我成长过程中还受到了很多专家的指引,他们都给了我点拨和鼓励。和他们探讨是快乐的,他们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实践困惑,教会我“用崇拜的眼光去看孩子”,真正让我发现孩子的“那口井”比我想象得要深得多!

相关:A434|学习中感悟,反思中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