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窗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四地闲夫 2020-10-13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社会上出现一种不良现象,同时对这种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不及时地去加以纠正阻止,那么这种行为就可能暗示人们这种不良现象是被允许的,从而导致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即这种不良行为会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从而会造成社会的无序,阻碍社会的发展。这跟我们常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发现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过错,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破窗效应”。 例如我们有的老师为了所谓的与学生打好关系,对于班里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熟视无睹,不加以制止,不知不觉中“破窗”越来越多,结果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违反学校班级纪律,这样不但没有教好学生,反而害了学生。又如有的学生只要犯一点小错,就被扣上了“坏学生”的帽子,其他老师和学生就会带着别样的眼神来看他,破罐子破摔,殊不知一点点小错变成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一个好好的孩子就被毁了。这些都是可以用“破窗效应”来解释的。

“破窗效应”会毁掉孩子的什么?

家长不及时改掉孩子的不良行为,短时间内好像孩子只是失去一次考高分的成绩或者失去一次机会而已。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孩子的小错不纠正,最后就容易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后的结果孩子和家长可能都承担不了。所以,家长最好早点知道,“破窗效应”究竟在毁掉孩子的什么:

毁掉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一次犯错误家长没重视,后来就引发了无法制止的恶劣后果。如果这时候孩子的老师、朋友,甚至家长自己再指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自我怀疑和否定,变得不自信。就拿我侄女举例子,她之前功课按时完成,成绩也稳定,后来偷懒学习任务总是完成不了,成绩下滑,老师提出批评,侄女彷徨失措,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受挫。

一旦孩子陷入“破窗效应”,不良行为愈演愈烈,他就会被周围人贴上“不行”的标签,孩子就有可能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天生不行,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被打压,会变得消极、悲观。

毁掉孩子的好习惯

人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但是一个坏习惯的形成,只需要几天。尤其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是缺乏自制力的,好习惯短期内带来的好处,他们看不见,坏习惯往往因为满足孩子的本能欲望,比如偷懒,让孩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习惯,家长任由孩子发展,不加以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从“小小的火苗”演变成“熊熊烈火”,伴随孩子一生,孩子要承受一系列的副作用。所以,家长要警惕,你的一次放纵和疏漏,可能就是在毁掉孩子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好习惯。

如何防止孩子陷入“破窗效应”的陷阱?

“破窗效应”对孩子的危害大,但是既然这种现象被我们发现,还是能够找到规律破除的,所以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想要防止孩子陷入“破窗效应”的陷阱,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要心软、护短。有的家长太过溺爱孩子,孩子喜欢摔东西、发脾气,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孩子打骂别人,家长也不管,觉得自己家孩子没吃亏就行。家长教育孩子太心软、护短,就是在支持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变得变本加厉。家长应该监督纠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要令行禁止,让孩子守规矩、懂原则,知错就改,才能成为一个正直、有良好品行、严于律己的人。

家长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长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孩子,言传身教地感染孩子,其实远比用嘴巴“命令”孩子,更加有效。家长要学会自省,日常注意言行,孩子也会向家长看齐,主动改掉不良习惯,也能避免陷入“破窗效应”的陷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