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青春(散文)

 新用户7019teQl 2020-10-13

        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我的青春就在那里。

        16岁离开家乡,去15里地的学校读书。当年是教育复苏的时刻,学校不用考试选拔新生,而是采用学校推荐的方法。成分高的,年纪大的,成绩差的同学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我是一名幸运者,走入高中就开始做着大学梦。

       事与愿违。两年半后,形势大变,全国取消了应届毕业生直接考大学。我们4个班的同学一律回乡务农,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大队小学需要补充高学历教师,我被安排在小学任教。每月300工分,国家给予4元现金补助。我又积极工作,等待两年后的推荐,真希望走入大学校园。

        哪知道,工作一年后,我们划到新铺公社管辖。这是一个刚成立的人民公社,各部门需要补充青年人。我被推荐到供销社工作,先当半年的收购员,再当半年的大生产开票员,最后到办公室当基层代销点管理员。每月工资37.5元,拿出20元交队记工分。

       毛主席逝世后,我们返回家乡。我又站讲台给学生讲课,拿工分过日子。1981年底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老师每月拿30元的工资,国家补助提高到16.5元。此时,老师成了一边教书,一边种田的人。

        出外打工的青年,每年收入千元,相当于教师收入的两倍之多。许多男教师动心了,自动辞职很频繁,女老师没有一人辞职的。我自我画像,属于一个教书的,所以没有三心二意。熬到1986年底,终于参加“民转公”考试,成为了一名国家教师。

        小学教师需要中师文凭,中学教师需要专科文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必须一边教书、一边种地、一边自学。1995年夏才拿到一张专科文凭。

        老师是蜡烛,应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烛光里的微笑》这部电影赞美了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精神,我们进城观看,深受启发。国家教师每月工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过一百元的。到了九十年代,没有过一千元的。到了21世纪,随着物价上涨,教师的月工资逐年增长,由每月两千元升到三千元,由三千提升到四千元。反正教书的收入只能让你有一碗饭吃,不可能发财致富。我记得2000年底学校筹资兴修了16套教师宿舍楼,老师个人出资2万到3万元,就可以住一套108平米的货币房。教师没有产权,但有终身居住权。那时我有3个孩子读书,确实没有钱买一套教师住房。

         我是一个大忙人。当班主任、当副校长、当教导主任、当政教主任,总是战斗在教学前线。我在中学长达17年出任毕业班语文、政治,还要肩负班级管理工作,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晚上经常加班给学校写材料。奖励证书得了一摞,就是提升职务没有机会。我没有钱给上级领导进贡,只能埋头苦干。

        过了50岁,我还报名参加了本科函授学习三年,自己掏钱3000元左右。动机是想从中教一级向高级冲刺,但拿到了文凭,机遇不待见我。58岁有送申报材料的机会,可是关系没有疏通,最后没有被评委们通过。哪怕我有21年的中教一级资格。

        我的青春给了校园,给了无数的学生。退休后思考自己走过的道路,深深感到:教师一身清贫,声誉确实好听。人在物质面前,就像一个庸人。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青年时参加卫国战争,身受重伤,退役后双目失明,选择了文学创作,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了伟大的社会。我也教书一生,退下讲台,心想从事写作,写出教师的生活,写出园丁的风采。

        人们都知道,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来自于学校的培养,学校需要教师的耕耘。人民教师是这个社会值得尊敬的人,他们像春蚕一样,吃着普通的桑叶,吐出洁白的蚕丝,把一根根蚕丝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老师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他们有一颗爱学生胜过自己的良心。没有一个个老师的呕心沥血劳动,哪有祖国各条战线上的智慧精英?

        你别小看了老师的作用,他们的言行终身刻在你的脑海,成就着你的辉煌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