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蓬桦谈“创作经”:文学创作“贵在专注与坚持”,须“干掉最大的敌人”

 寻梦向天歌 2020-10-14

周蓬桦最早以优美的散文诗创作进入文坛,歌颂自然的博大,人民的纯朴艰辛,秋天收割后的谷穗和玉米,那些来自大地泥土的芳香,使他沉醉在对于人类生存的思考之中。进入新世纪以后,周蓬桦在创作长篇小说之余,写了大量风格自由的新派散文和随笔,文风清新淳朴,语言优美凝练。半岛读书会主持人、岛城知名作家、文史学者、半岛都市报社文体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宜庆评价周蓬桦的文学精神时说:“他对人世间有着巨大的悲悯,对大地拥有深沉的爱。”

自上世纪8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周蓬桦从事文学创作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已出版散文集《干草垛》《风吹树响》《浆果的语言》等6部,长篇小说《野草莓》《远去的孔明灯》及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等,在海内外发表作品300余万字,获奖无数。周蓬桦认为写作确实需要天赋,但“仅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半岛读书会上,周蓬桦与书友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我个人理解的天赋,多半指想象力、对事物的感知力和过人的记忆力。如果一个写作者的记忆力不好,对童年的事情大部分遗忘了,就不可能写出一本好的童年故事。如果一个写作者缺乏想象力,他极有可能写着写着就会才思枯竭。这两点对我而言都没有构成障碍——除了这两点,还需要感知力的归纳整合。那么,在写到一定程度后,对我构成障碍的是什么呢?”周蓬桦坦言在四十岁那年出现了写作的瓶颈,感觉“很焦虑,也很痛苦”。

事实上,这种事情并不鲜见,很多作家写出一定影响后,突然写不上去了,成了“文学道路上的失踪者”。有的曾获得过全国性的大奖,至今却销声匿迹。这样的例子很多。周蓬桦在焦虑中思考:“他们原本在写作的道路上已经宏图大展,为什么没有走远?”反观自身困惑,抽丝剥茧寻根溯源,周蓬桦意识到:“是格局,是自身性格和经历对我造成的局限——是狭隘的胸怀和功利之心。”比照那些“失踪者”,周蓬桦分析道:“因为他的人生格局限制了他,他的悟性和境界无法抵达和突破过去的创作高度。那么,他面临瓶颈,他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找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如何干掉这个敌人”就是周蓬桦突破的方向了。“穷则思变,我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尝试突破——我先是把人们认为文人身上的弱点全部开列出来,”周蓬桦为自己列了一个“弱点清单”,用这个清单一一对照自己,“比如文人不接地气、爱攀比、爱吹牛、爱妒嫉、很敏感、很小气、很迂腐、很酸气、感情用事、偏执极端、爱八卦、斤斤计较、爱设假想敌等等。”

周蓬桦深刻认识到,只有把已知的弱点都甩掉,才能让灵魂从小我走向大我。“如果不克服掉,就会把这些弱点一直带到坟墓。”痛定思痛,周蓬桦开始了艰难的突破之路。“我当时制订了一个堪称残酷的计划——要用五年的时间把它们一一克服。”

而周围人和几位朋友的过早离世,也给周蓬桦带来了心灵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引发他灵魂的地震和革命。“这时候,你会发觉以往的戾气和抱怨都没有用,而是在耗损自己,有的人甚至在抱怨中得了抑郁症。那么,人到了这个年龄,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生命了,把想做的事情做起来吧!”周蓬桦意识到,“这大概是抵抗虚无和焦虑的唯一出口”,强烈的生命意识,让周蓬桦开始计算好活着的时间,“比如再过六千多天自己就达到了中国人的人均寿限。而且,还要排除掉其他意外的可能,如果活着,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老人。”这种心态下,周蓬桦以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名言勉励自己:“你将不久于人世,但还没有使自己朴素单纯,摆脱烦恼,还没有养成和善地对待所有人的性情,还没有做到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的行动。”随着格局逐步拓宽,周蓬桦的文字宽度与容量也开始拓展,“有一种突然把世间万物都打通的感觉,彻悟,顿悟,看透,但不看破。一旦看破了就连写作也没有动力和激情了。”周蓬桦表示。

这种彻悟和改变不仅让周蓬桦突破了写作瓶颈,也改变了他的生活。周蓬桦介绍说:“在现实中,变得随和,期望自己有更多包容和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很有耐心。把犀利和极端力量用到作品里去宣泄和释放。这样无论写什么都有了一种轻松感。”调整好了自身心态和状态,周蓬桦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在生活中又是个快乐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至少是个思维正常、有逻辑定力的人。”

躬耕文坛三十余载,周蓬桦知道,要写得好,更需要专注与坚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必须专注于写作,而不被时代所裹挟,还要练就一双现实生活与文学虚构自由切换的本领,否则会在生活中麻烦不断,处处碰壁,自然就会影响到写作的进行。”周蓬桦有自己的写作计划和节奏,绝不贪多,细水长流。“我坚持每天只写一千字,这个数量不值得说道。但一定是把精力最好,能量最强的时段分配给写作。把懒洋洋打不起精神的状态分配给听音乐、看电影、独自发呆,分配给社交应酬,分配给旅行采风。”

周蓬桦介绍说,前一阵子媒体播放的《文学的故乡》六集他都认真看过了,在这六位作家身上,周蓬桦认为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他们巨大的专注力。“从他们身上,看不到世风的丝毫影响。不浮躁、不焦虑,不慌张,散发静气和淡定。而让人感觉文学有自己的路径,除了世俗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独立博大、根深叶茂的世界。这就是文学的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周蓬桦说,自己的目标是“写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自称“一个狂妄的梦想”,他说现实离理想中的写作还有很大差距。诚如周蓬桦所坚持的“找那些别人没写过的事物去写”,“把小事物往大里写”,“这些小事物永远写不尽”,写作素材源源不绝,而“打通”和“彻悟”之后再无凝滞、思路奔涌,我们有理由相信,周蓬桦必将创造和拓展一个高辨识度的独一无二的文学世界。

作者:半岛新闻记者  孟秀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