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医精诚,健康至上 ——学习胡大一《健康中国,我们在行动》讲座有感

 田园漫步168 2020-10-14


9月4日,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组织了一场心脏交流会议,邀请了心血管病泰斗——胡大一胡教授讲课。我有幸能随我的老师袁宇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和胡老师零距离接触,倾听了胡老师《健康中国,我们在行动》讲座,受益匪浅。

上医治未病

医学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治愈疾病?听了胡老师的讲座,我有了新的认识。医学的首要目的应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上个世纪初,为了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医学教育出现了公共卫生学院和医学院的分道扬镳,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从事预防,而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胡老师指出:这一差别构成了医疗系统的裂痕,从事临床的医生不顾预防,就好比“火烧中段,首尾不顾,前不防,后不管”,逐渐形成了“坐堂行医,等人得病。没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复发”的医疗模式。

而我国目前面对慢病的严峻挑战,“中国慢病患者超过3亿、慢病死亡占中国居民总死亡的87%、慢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这一组数据触目惊心,如果仍坚持“只治不防”的医疗模式,那么难免会“越治越忙”。医院成了被动的“抢救室”,每一次复发都需要更大的投入,换来的却是更差的疗效。胡老师把这样的医疗比作是“无底洞”,国家不断投入却看不到实效,老百姓也感受不到健康的实惠。

美国心脏协会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心血管疾病好比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患者就是落水者,如今心血管医生为了挽救这些落水者,纷纷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锻炼打捞的本领。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一些落水者没等打捞上来就先溺死了,即使一些落水者被幸运地打捞上岸,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越来越多。

但如果,心血管医生们把目光看向上游,在上游植树造林、筑堤修坝,预防河流的泛滥,也许就能花更少的精力,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并不是臆想,胡老师举了芬兰北卡的例子:上世纪70年代,芬兰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在世界排第四名,帕斯卡医生首先以北卡省为示范区,靠宣传倡导,鼓励民众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早餐面包不涂黄油、每天坚持吃蔬菜喝低脂牛奶、鼓励全民运动。经过二十年的奋斗,芬兰总死亡率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人民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十年。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讲到“上医治未病”,医学的目的不应只局限于治病疗伤 ,医疗的受众也不应只局限于已经患病的人。只有重视预防,弥合裂缝,让预防和治疗两匹快马并驾齐驱,才能真正的把医学发展的福祉带给每一个人。

运动是良药

和胡老师接触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胡老师的“精气神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步伐矫健,走路带风,根本不像是一位74岁的老人。短短的一个上午,一场两个小时的线下讲座,两场疑难病例的会诊,三场线上会议,即使工作量已经如此之大,空暇时间中胡老师也没有选择坐下来休息,而是一直在来来回回的快走锻炼;会诊需要去的病房在七楼,胡老师也没有选择坐电梯,而是走上去,再走下来。胡老师充分把握住了碎片化的时间,真正做到了把运动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节奏中。

“有氧运动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附加的效果。”胡老师对有氧运动的评价极高,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骨骼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和睡眠;可以使心脏冠脉枯树逢春,形成侧枝循环;可以减肥,预防肥胖的相关疾病,“体重的减轻是走向健康的重要转折点,如果肥胖的患者经过半年能够减9-10公斤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将全面好转。”

胡老师自己就是有氧运动的受益人。自2000年元旦,意识到自己存在体重超标、脂肪肝等健康隐患后,胡老师下定决心,开始了日行万步路的健康长征。这一走就是20年,无一天懈怠。最后,体重减轻了,脂肪肝走掉了,血糖正常了,关节病、腰椎病、跟骨骨刺问题也都悄悄消失了。

胡老师不仅身体力行,做全民健康的示范者,也在培养很多的“健康达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运动健康的实效。胡老师举了自己的一位来自吉林的患者的例子,12年前这位患者体重94公斤,身患13种慢病,一天要吃21片药。经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少吃多动,如今这位患者体重减轻至68公斤,每天只用服半片药。胡老师笑着说:“如果让这名患者以后不运动,他一定不愿意,因为他已经尝到了甜头。”

讲座中,胡老师又讲起了自己的老朋友库珀医生的人生传奇。20世纪60年代,库珀任职于美国空军医疗系统,在为宇航员做体能测试时,发现了有氧能力和健康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了有氧运动一词,并于1968年出版了畅销全球的《有氧运动》健康书。1970年,库珀辞去了空军医疗职务,建立了非盈利的研究所,通过对患者数据的处理与研究,颠覆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需要静养”的传统观念。从1968年到1990年,全美参与跑步的人数由不到10万剧增到3千万,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48%!库珀医生先为人不知,敢为人不为,首次提出了“运动是良药”的健康金句,从理论到实践,推动并领跑了体医融合。体育界和医学界的跨界融合,通过运动干预,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我国慢病现状十分严峻,且主要受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能应对挑战,贯彻国家“全民健康”方针政策,胡老师在黄河科技学院开设“体医融合”班,引入库珀的成熟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培养出防治结合的复合实用型医学人才。通过医生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全民健康,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医者德为先

胡老师常常向我们强调:“医生应该具备同情心和责任心,把患者利益摆在第一位。”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有精神上的压力,对于被疾病缠身的患者,医生更代表了一份光明和希望。任何医生都无法保证,让每一个来医院的患者都能够被治愈,但是每一个医生都应该保证,对每个患者,都能做到充分尊重患者的感受,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说起来很难,但其实很简单,胡老师举了前辈陈灏珠的例子:每一次给患者听诊前,陈医生都会用手把听诊器捂热。这个小小的举动,体现出的是医学的温暖。

胡老师还讲到,医生除了有药物和手术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工具——语言。如果患者来看病,症状还没说完,检查已经开好了;患者还没弄懂自己得了什么病,药方已经开好了。患者不仅主观感受差,也没能充分认识自己的疾病,在配合治疗的过程难免会有阻力。即使治好了,医生没有教会患者怎么去预防,患者很可能会受到疾病的“二次伤害”。胡老师常提到看病的“三部曲”:一问病情,二看心情,三聊家常。问病情时一定要倾听患者的倾诉,这不仅能让患者充分“倒清苦水”,还能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判断症状;看心情时要关心患者的精神心理和睡眠,做好疏导工作;聊家常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的掌握病情,同时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受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困扰。

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还会给一个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胡老师讲起了自己1965年入学的一件事,从农村坐诊回学校讲课的老师讲了一句很生动的话:“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医疗的目的不是趋利,医生应多替患者着想,用更低的成本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医生做临床决策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取向和对治疗的预期,让患者更多的参与到决策中来。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人文科学。医生看病,更应该看到的是人。医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是疾病的共性,而医生落实到临床应该抓住的是患者作为人的个性。每位患者都有不同的现实状况和心理状态,作为医生应当充分贯彻循证医学的原则,在控制成本的条件下,让每一位患者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不仅仅要使患者症状解除,还要做好预后改善工作,让患者真正感受到医学的温暖。

新乡医学院

刘琦

刘琦(左一)与胡大一大夫及袁宇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