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八十七:齐杀无亏,郑铸三钟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642年,鲁僖公十八年,兔年(己卯年)。今年是周襄王十年,又该周王朝的天子周襄王出来提醒大家还有个周王室存在!这一年所有的事都围绕着齐国君位之争展开,齐桓公的五位不肖之子分成两人派展开撕杀,国际势力支持齐孝公昭一派,而国内四公子的势力与仇狄为盟,双方各找外援,各显其能,最终还是宋襄公的实力略胜一畴,成功地将齐孝公昭送上了齐国君位。国际格局已悄然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可以从“齐杀无亏”、“郑铸三钟”上看出来。齐桓公终其一生所建立的霸业大厦,在他死后轰然倒塌。前年“淮之会”时的小兄弟宋襄公,瞬间变成了“老大”,带着“联合国部队”讨伐齐国,齐国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只有通过杀死已经即位的国君无亏、暗通仇敌狄人来应付对,这变化也太快了点!而另一位小兄弟郑文公,则直接投入了楚国的怀抱,去朝见楚怀王并领到赏金,又怕楚怀王这个新主子怀疑,便把可以用于铸兵器的“金”铸成了三口大钟,用以表达郑国完全臣服的意思。从齐桓公死后这两位小兄弟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感受到“后齐桓公时代”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

        “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冬,邢人,狄人伐卫。”

        孔子老先生用56字记载今年4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齐孝公既位成功,为这事可是闹腾了整整一年。 

             (一)

            “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

        鲁僖公十八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宋襄公率领曹共公、卫文公、邾文公讨伐齐。

        宋襄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兑现对齐桓公的承诺,将齐孝公(齐国太子昭)送回国即位,以体现大国的仁义,为名。另一方面是扶植齐国内部亲宋的势力,为宋国的利益着想,为利。《春秋左氏传》说,“春,宋襄公以诸侯伐齐。”,但没有明说讨伐齐国之目的,《春秋穀梁》说,“非伐丧也。”,即不是趁齐国国丧期间攻伐。西晋“大牛人”杜预说,“纳孝公”。

        齐桓公一死,宋襄公迫不及待地想做诸侯“老大”,平定齐国内乱,扶持齐孝公昭上位,这次组织四国联军讨伐齐国,是宋襄公踏出的第一步。在宋国强大的外部压力下,齐国人做出了明确地选择。《春秋左氏传》说,到了三月份,齐国人杀了刚当上国君才三个月的公子无亏(“三月,齐人杀无亏。”)。“无亏”,姜姓,名无亏,一名无诡,死后谥号武,又被称为武孟,是齐桓公的庶长子,母亲是长卫姬,六位“如夫人”之一。齐桓公病重时,易牙、竖刁、卫开方等奸佞,禁锢桓公于室,筑高墙不准外人进入,到了冬天,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尸体在床上足足放了六十七日,尸体上长的蛆都跑到户外了,无人敢去收葬。易牙、竖刁杀害众官吏,拥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太子昭只得逃到宋国,求助于宋襄公。宋襄公率兵攻打齐国,齐人历来痛恨易牙、竖刁,于是里应外合,大军势如破竹,齐大夫高子、国子将无亏处以绞刑。公子无亏费尽心机、用尽气力,爬上君位,只过了三个月的国君瘾,就断送了性命。

            (二)

           “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

        鲁僖公十八年,夏季,宋国军队救援齐国。五月十四日,宋国军队和齐国军队在甗(yǎn,今山东济南市)地作战,齐国军队被打得大败。狄国人发兵来救援齐国。

        这段有点儿乱,让我们来让理一理。首先,无亏既然已死,太子昭回到齐国,齐人也将要立太子昭为国君,四国联军救齐的任务基本完成,鲁国、、卫、邾国的军队就了,只有宋国的军队留守,要确认齐孝公昭被立为国君后再回去,从宋国到齐国,少说也几百里地,大军来回一趟不容易,成本也挺高。其次,齐国国内准备立太子昭为国君,但是支持力量有点弱,抵挡不住另外四公子(惠公;昭公;懿公,公子雍)的反对,立国君这事儿没干成,四公子一伙就和留守的宋军干上了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齐人将立孝公,不胜,四公子之徒遂与宋人战。夏五月,宋败齐师于甗,立孝公而还。”)。再次,齐国国内四公子等反对势力失败后,并不善罢甘休,而是向狄人求援,所以昔日被自己的老爹齐桓公视为仇敌的狄人,现在成了齐国四公子的盟友,狄人前来救援齐国,估计也被宋襄公打败了,如果宋国军队不胜的话,“立孝公而还”就不可能实现。最后,说一下齐桓公的几位儿子出场的先后顺序:公子无亏即位三月死去,没有谥号;接着是孝公昭;接着是昭公潘;再接下去是懿公商人;最后是惠公元。只有公子雍没有当上国君。

        齐国有难,宋国支援。经过将近半年围绕齐国内乱展开的政治、军事措施,齐桓公死后发生的齐国内乱终于暂告一段落,宋襄公也因此树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在利益面前,人的贪婪、凶残本性暴露无遗。

          (三)

          “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

        鲁僖公十八年,秋季,八月丁亥日,安葬了齐桓公。

        齐桓公死后九个月才得以安葬,而且殡殓非常不合礼制,这位生前称王称霸不可一世的人,死后也不过尔尔,不是很值得每个人深思吗?齐桓公的墓在今天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南的牛山上(亦名鼎足山)。晋朝永嘉年间,有人盗发了齐桓公的墓,情形是:“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特别是以人殉葬这事,证明齐国的文明程度还没有得到质的提升。

        八月无丁亥,估计是七月二十四日。出现这种时间差错,可能是鲁历与周历转换问题。

        《春秋左氏传》还记载了秋天郑文公投入楚国怀抱的事情,这是齐桓公死后的第一位叛齐投楚的诸侯。楚成王三十年,郑文公开始去朝见楚成王。楚成王一高兴,就赐给他金(楚国产的铜),这可是用于制造兵器的战略物资,过后不久,楚成王就后悔了,和郑文公盟誓说:“无以铸兵。”意思是不要用这些“金”铸造兵器,所以郑文公就用来铸造了三座钟,以示完全臣服(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四)

          “冬,邢人,狄人伐卫。”

        鲁僖公十八年,冬季,邢人、狄人共同讨伐卫国。

        “狄”变成了“狄人”,多一个“人”字,表明将其纳入“人类”了。《春秋穀梁传》说讨伐卫国是为了救齐国,这有点牵强吧,齐孝公新立,有什么要救的?当年卫国动不动就请齐桓公来打击狄人,现在狄人有点报当年之仇的意思。

        《春秋左氏传》记载,冬季,邢人、狄人讨伐卫,包围了菟圃(卫国地名,今河南新乡市长垣县境内)。当年是狄人灭了邢国、卫国,是仇人,现在邢与狄又搅在一起,是盟友,这世上的友谊,真是说不清楚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邢国自从公元前659年被狄人侵略,不得不迁都夷仪后,便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人口,实际上就是齐国的附庸国了。此时邢人伐卫,有可能是听命于齐国内部的反对势力,以报复年初卫人跟从宋国伐齐。面对强敌,卫文公想向当年的纪哀侯学习,把国家让给父兄子弟和朝廷众人,说:“只要能治国,燬(huǐ)请跟从。”看来卫国国君这差事不好干,卫文公要让国,不想当这个国君了,但大家都不同意,没办法,只好继续干吧。于是就带着卫国军队开到訾娄(zǐ lóu,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西南)前线。狄人估计打算吓唬一下卫国,现在一看卫国动真格的了,狄人就撤了,没必要为那昔日的仇人齐桓公卖命。邢人哪里去了?没说。估计也收拾收拾回家了吧!

        燬是卫文公的名。据说卫文公原名叫“辟疆”,这是老爹给起的名字,但后来才知道所谓“辟疆”或“启疆”等带疆字的名号,一般是天子才能用的,而且从字面看似乎是开疆辟土的意思,责任有点太大,需要努力奋斗,所以卫文公做了国君后,就很自觉的改名叫燬了,燬是烈火燃烧的意思。

 

        春秋传》还记载了冬天秦国占领梁国新里之事。梁国的梁伯大概爱好是建筑业,筑了很多城邑,还把新筑之城命名为新里(今陕西渭南市澄城县东北),但无人居住。这有点象今天的房地产业制造出来的所谓的“鬼城”。秦国一看有这好事,新建的城池无人居住,便直接据为己有(“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这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啊。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