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二百零八:宗周既灭,靡所止戾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526年,鲁昭公十六年,猪年(乙亥年)。这一年,晋老大是流年不利!年初齐景公长途奔袭徐国,就是在挑战晋国的权威和国际老大地位,结果晋国对此一点反应都没有,齐国顺利代替晋国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老大,对国际事务开始指手划脚。晋国不仅不能制约齐国的发展壮大,而且连自己现有的水平也无法保证,随着晋昭公英年早逝和年幼的晋顷公即位,晋国再也没能担起“盟主”之任,再也没有组织过诸侯会盟,晋国即将老去。鲁国大夫叔孙昭子(叔孙婼)说:“诸侯没有领袖,对小国是个危险啊!齐国的国君无道,起兵攻打远方的国家,会见了他们,缔结了和约而回来,没有人能够抵御,这是由于没有霸主啊!《诗经》曰:“宗周既灭,靡所止戾。”意思是,周王室以前为天下之宗,现在已经衰弱到无法除暴安良,让天下安定的程度。维护天下太平,西方文化更多的依靠社会契约,所以较早地走向了法治;而东方文化则更多地依靠权威,因而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与中国的春秋时代处在同一时期,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在实践城邦共和制,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诸侯国还不懂得平等协商,还在企求救世主,事事处处时时离不了权威。解决人类社会自身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使东西方文化从此便分道扬镳,产生了今天东西方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的巨大差别,东西方文化也有了近现代的巨大冲突。

        十六年,春,齐侯伐徐。楚子诱戎蛮子杀之。夏,公至自晋。秋八月己亥,晋侯夷卒。九月,大雩。季孙意如如晋。冬十月,葬晋昭公。”

       孔子老先生用47字记载今年7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齐景公讨伐徐国,“不战”而获得事实上的中原“盟主”之位。

           (一)

            “十六年,春,齐侯伐徐。”

        鲁昭公十六年,春季,齐景公发兵讨伐徐国。

        二月十四日(丙申),齐军到达蒲隧(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西南)。徐国人求和,徐子(徐国国君)和郯(tán)人、莒人会见齐景公,在蒲隧结盟,送给齐景公甲父之鼎(徐国用甲父鼎以贿赂齐景公。甲父是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鲁国大夫叔孙昭子(叔孙婼)说:“诸侯没有领袖,对小国是个危险啊!齐国的国君无道,起兵攻打远方的国家,会见了他们,缔结了和约而回来,没有人能够抵御,这是由于没有霸主啊!《诗》说,‘宗周已经衰亡,无所安定。执政的大夫四处分居,没有人知道我的辛劳(《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雨无正》,宗周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肄。指周王室以前为天下之宗,现在已经衰弱到无法让天下安定的程度,执政大夫更是离居异心,没有顾念生民劳苦者)’,说的就是这个吧!”叔孙昭子不只指出“大哥大”周王室的衰弱,也指出“大哥”晋国的暗弱。

        齐景公经过积极准备,精心谋划,终于在公元前526年,选中了徐国作为进攻目标,借以炫耀一下自己的力量。这次进攻的结果,使齐景公大喜过望,想牛而得马,“不战”而成中原事实上的中原“盟主”。齐国大军刚至蒲隧,还未进入徐国境内,徐国就遣使求和。距离徐国较近的郯、莒二国深怕徐国已服,齐兵会转而攻击自己,赶紧也派使者表示臣服。齐、徐、郯、莒四国首脑在蒲隧结盟。这次蒲隧之盟,晋国方面没有任何反应。齐景公对形势估计准确,对时机把握恰当,挑战晋国的耐心与霸主的权威,表明了齐景公与晋国争夺霸主的初步胜利。这一年,晋国的晋昭公夭折,幼子晋顷公立,晋国六卿的向心力进一步减弱。事实的发展也确是如此,从此之后,早已经对晋老大不服气的“二哥”担起了“大哥”管理国际事务的重任,齐景公愈加放心大胆地干预起别国事务,真正行使起盟主才能行使的权力,真正干起盟主才能干的事情来了。 

            (二)

           “楚子诱戎蛮子杀之。”

        鲁昭公十六年,春季,楚平王利用诱骗的手段杀了戎蛮部落首领。

       楚平王听说戎蛮部落发生动乱和蛮子没有信用,派然丹(子革)诱骗戎蛮子嘉而杀了他,就占领了戎蛮部落。不久以后又立了他的儿子,这是合于礼的。

       楚平王杀蛮子是因为他没有信用,但楚平王诱杀蛮子的信用在哪里呢?蛮子相信楚国,才会被引诱;楚国借着蛮子的信任而取其性命,反而是以不诚信对待诚信!楚平王诱杀蛮子,与楚灵王诱杀蔡侯如出一辙。

          (三)

          “夏,公至自晋。”

        鲁昭公十六年,夏季,鲁昭公从晋国回到鲁国。

       鲁昭公去年底到晋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晋国过了个春节,直到夏天才回去,这访问时间和时机也太特殊了吧!事实上,鲁昭公在晋国这么长时间,是因为鲁国“取郠”(鲁国占领莒国的土地)而被晋人扣留。《春秋》不记载这件事,是在为鲁国国君隐讳。

       到了夏季,鲁昭公终于从晋国回到国内,鲁国大夫子服昭伯随从鲁昭公出访,对季平子(季孙意如)说:“晋国的公室的地位恐怕将要降低了。国君年幼而力量微弱,六卿强大而奢侈骄傲,将要由此而成习惯。习惯而成自然,能够不降低吗?”季平子说:“你年轻,哪里懂得国家大事?”

       鲁国大夫子服昭伯还是挺有见地,而鲁国第一卿季孙意如则有点托大。季孙意如是生得好,而不是水平高。

          (四)

          “秋八月己亥,晋侯夷卒。”

        鲁昭公十六年,秋季,八月二十日,晋昭公死了。 

       晋昭公的爷爷晋悼公即位时14岁,在位整15年(公元前573年-公元前558年),死时仅29虚岁;所以,晋昭公的父亲晋平公即位时岁数也不大,晋平公在位26年(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死时也就40岁左右;晋昭公在位仅6年,估计死时不超过30岁。

       晋昭公在位的六年,楚灵王灭蔡国,齐国阳奉阴违,晋国只能靠倾巢出动30万大军“耀武扬威”来促成“平丘会盟”,可见晋老大已经是强驽之末了。晋昭公死后,年幼的儿子晋顷公即位,晋国变得更加衰弱。

          (五)

          “九月,大雩。”

        鲁昭公十六年,秋季,九月,鲁国举行求雨的大祭祀。

       求雨得雨曰雩;求雨不雨曰旱。看来鲁国是求到雨了。难兄难弟郑国也大旱,派大夫屠击、祝款、竖柎(fū)祭祀桑山。这三人祭礼的方式是砍村,但砍去了山上的树木,仍然不下雨。郑国执政大夫子产说:“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现在反而砍去山上的树木,他们的罪过就很大了。”于是就剥夺了他们的官爵和封邑。

       估计这三位是历史上首次因“毁坏山林罪”而被罢官夺禄的人。2500年后,我们还有多少公仆,寻找更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斩其木”,毁坏山川,破坏环境,终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中华大地的满天雾霾。

          (六)

          “季孙意如如晋。”

         鲁昭公十六年,秋季,鲁国大夫季孙意如到晋国去。

        季孙意如(季平子)到晋国去,是为了参加晋昭公的葬礼。季平子说:“子服回(子服昭伯)的话还是可以相信的,子服氏有了好儿子了!”借此次到晋国之机,季平子有意识地观察晋国的情况,终于认识到了子服昭伯判断之高明。虽然年轻,而且职微,但真知灼见不输他这个于鲁国第一卿。

        (七)

        “冬十月,葬晋昭公。”

        鲁昭公十六年,冬季,十月,晋国安葬了晋昭公。 

        晋昭公,姬姓,晋氏,名夷,晋平公之子。公元前531年-公元前526年在位6年,之后是儿子晋顷公去疾即位。

        按当时“诸侯五月而葬”的礼制规定,晋国三个月就安葬了晋昭公,速度有点儿太快,显示出晋国人不懂礼、不顾礼、不讲礼。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