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一百八拾五:三年不窥园,一语定儒尊,董仲舒是对中华哲学思想的贡献者?还是禁锢者?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在今天西安市和平门内,有一个叫“下马陵”的地方,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便葬于此(另有一说陪葬于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因为当时这里尚不在汉长安城的城廓范围内。今日繁华地,当年乱墓碑,历史如昨日,人生如过隙。

 

董仲舒墓之所以称为“下马陵”,是因为在汉王朝规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士子,只要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马步行,以表示对这位大儒的崇敬。这是自汉武帝刘彻开始给予董仲舒的殊荣。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会这样尊敬董仲舒呢?因为,董仲舒用自己的学识推动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找到了统治的法宝。更有“意义”的是,对后世的儒者来讲,董仲舒这位前辈和学长,从统治者那儿为儒家争取到长期粮票,赢得“铁饭碗”,之后中国社会二千多年,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即使在今天,一说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的还是儒家经典。

董仲舒,赵地广川,即今天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据说,年少时董仲舒便潜心研习《春秋》,学习认真到三年之中没有向园子里看过一眼的程度,这对好奇心爆棚的少年郎来讲,自制力到了神奇的程度,因此,其治学精神和为人作风,深得当时学人士子的敬仰。用今天的话讲,应该是自强不息的“模范人物”或“身边好人”。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被任命为博士。估计博士可以开门收徒了,但保持了神人的特点:董仲舒讲学时总在讲堂里挂一幅帷帘,学生只能在帘外听他讲解《春秋》。他门下弟子众多,但只有资质优异的弟子才能得其亲传,其余诸弟子皆按授业的先后和深浅转相传授,因此,许多弟子连他的面都没见过。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为了给自己的作为提供思想保证和理论依据,他一改汉初近百年来崇尚“黄老之学”的“无为”,而大加推崇“儒家思想”的“有为”。公元前134年,即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各地举荐“贤良文学”之士,并延请这些德才兼具的“贤良”在未央宫内进行“对策”。当时参加“对策”的共有100多人,董仲舒亦在其中,“对策”三次,名列第一。通过“对策”,向汉武帝刘彻表达了自己研究“儒家思想”的重大成果。

 

在“对策”中,董仲舒从《春秋》篇首“春王正月”四字的排序而推绎(yì)说:“天子只有秉承天道,才能端正人事。而天道最主要的是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阳气最盛时在夏天,而此时正是育养万物的时节;阴气最盛时在冬天,这时万物都处于蛰居休眠的状态。由此可见,天道是以德为主,而以刑为辅,所以,天子应以德治为主,而以刑法作为辅助。”以为基础,董仲舒建立了他的“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创举,而是集当代比较成熟且普遍的哲学思想之大成。当时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马谈就撰写有《论六家之要指》,将先秦诸子之学概括为六家,即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并阐述了六家的要旨和得失。其中,司马谈最尊崇道德家,认为道德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cuō)名法之要,与时迁徒,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这种由“阴阳”而“道德”的辩证思想,与董仲舒的思想同根同源。

 

董仲舒认为,天子要施行德教,必须以“教化”为大务,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化导万民。为此他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郡县立庠(xiáng)序,即古时的地方学校,以养天下之士。若以贤士为万民之率师,则教化可以行之天下,而“风俗渐美”。董仲舒不仅是告诉汉武帝做什么、为什么,弘扬了儒家思想;还告诉他怎么做,这就为儒者进入政治中心提供了阶梯。

 

根据《春秋公羊传》里讲求的“大一统”, 董仲舒引伸发明了经义,他说:“‘大一统’是天地之间从古至今所秉持的常道,而现在老师们各以不同的学说教导弟子,并皆以自己所学为正宗,朝廷的法令还不时更改,致使臣民无所适从。因此,凡不是‘六艺’和孔子的学说,皆应斥退不用。这样邪僻之说就会灭息,而后思想归于统一,法度渐趋明晰,天下臣民就有规律可循了。”

董仲舒的“对策”广援儒理,纵论古今,文采焕然,且不虚浮,其“天人感应”和、“德治教化”、“大一统”等核心思想,有人称之为集诸子百家之学的“新儒学”,深得倾心儒学的汉武帝刘彻赏识,并成为其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对策”完毕后,汉武帝就擢升他任江都易王的丞相。江都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素来骁勇骄悍。董仲舒到任后,身正为范,时时以礼仪匡正易王,深得易王敬重。

 

董仲舒还非常擅长推演灾异之说。一次,辽东的高庙和长陵的高园大殿都发生了火灾,董仲舒便在家中起草了一篇关于阴阳灾异的文章,结果书稿还未上奏就被大臣主父偃去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即将这篇还未署名的文章拿给儒生们传阅。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这是自己老师所写,便指斥说写这篇文章的人真是愚蠢至极。于是,董仲舒被关入大牢,后虽被赦免出狱,但从此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讲灾异学说了。董仲舒这应该是没有掌握儒家至理,孔子都讲:“子不语怪力乱神”。

 

董仲舒为人清廉正直,对丞相公孙弘多有冒犯。公孙弘心怀嫉恨,便上奏汉武帝,让董仲舒去做胶西王的丞相。胶西王也是汉武帝的哥哥,行为放纵专恣,还残杀了几个朝廷派去的二千石官吏。公孙弘欲谋害董仲舒,所以派他去辅佐胶西王。不料,胶西王因素闻董仲舒大名,知其乃一代大儒,对他礼遇有加,且治国大略也多听从董仲舒的意见。尽管如此,董仲舒担心时间久了,不免得罪胶西王,便借口有病而辞官回家了。

 

董仲舒辞官后,每日仍以读书著作为乐。朝廷每遇有决疑不定的大事,汉武帝就派使者或廷尉张汤去征询董仲舒的意见,可见汉武帝对董仲舒是极为推崇的。董仲舒所提出的“设太学”、“岁举茂才孝廉”及“抑黜百家、独尊孔氏”的建议都被汉武帝所采纳,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汉王朝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

 

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董仲舒去世,汉武帝下令将其家人迁至茂陵居住,在当时算是很高的政治待遇了。董仲舒的子孙后代皆治儒术,位至高官,这是董仲舒为其子孙后代乃至天下的士人学子找到的进身之阶,算是以读书人独特的方式荫薜子孙后代吧。

 

董仲舒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根本,创造出了一套符合封建统治者需求的儒家理论,把儒家思想推上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同时,借助统治者的无限权力,罢黜了秦汉之前相当繁荣的百家学说,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形态一样,实现了“大一统”,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思想统一减少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了社会治理成本,增强了统治的稳定性;“坏”在一元思维垄断破坏了哲学思想领域的竞争,限制了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多元探索活力,拉底了整个国家的思维层次水平。

 

生物多样性,是这个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本;思想的多元化,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董仲舒之后,中国封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意识形态领域某一思想的垄断,犹如其他领域的垄断一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抑制作用远大于促进作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儒家思想”一元为根本的中国社会全面破产,以“民主和科学”等多元思想为根本的新的社会形态得以建立,中华民族才得以恢复生机和活力。因此,董仲舒是对中华哲学思想的贡献者?还是禁锢者?值得商榷!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