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零七:名士风流,东汉长安经学大师马融开魏晋清谈玄学之先河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东汉时期,京都东迁,长安落寞。关中士人,多一份无耐与惆怅,少一份喧闹与浮躁。极尽繁华之后,长安的文人学士们如同经历一场华丽的春梦,乾坤巨变,让他们怀疑社会和人生,这也是人在经历巨大反差时的必然反应。

长安的文人学士们,一方面开始重新审视着统治阶级所宣扬的社会和道德伦理,以蔑视礼教和放浪形骸的言行,开魏晋清谈玄学之先河;另一方面看轻功利,静下心来钻研经学,著书立说,教授门生。一时间,风流名士辈出,硕儒大师云集,马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成为经学大师,还因其“绛帐授徒”,有了今天陕西宝鸡扶风县的“绛帐”这个地名。

马融不仅精通经学,而且多才多艺,喜好弹琴、吹笛,其著作有赋、颂、碑、诔(lěi)、书记、奏、表、七言、琴歌、对策,凡21篇。但同时,马融为人放诞风流,不拘小节,讲课时常坐于高堂,拉上绛色(大红色)纱帐,前面教授生徒,后边列置女乐,以示其反礼教精神,真乃“色即是空”!

马融,字季长,茂陵人,出身世家大族。父亲马严是伏波将军马援之侄,曾任将作大匠,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部长,为官清正,深得众望。马融相貌英俊,少年便善于言词,颇有才气,后来师事三辅名儒挚恂研习经学,因勤奋好学,博通经籍。挚恂非常赏识马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相当于继承了老师的一切。但老师对朝廷“两召不应”的精神他没有学到

公元108年,即汉安帝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zhì)听说马融很有才华,便欲招他为舍人。自视甚高的马融认为,自己儒林清流,不愿趋炎附势,遂拒绝了邓骘的招请,远避凉州。至此,您似乎看到了以“帝王师”自诩戎儒家风骨。但“读书人”找借口的智慧,是会打破您的认识底线的!

马融在凉州时,羌人扰边,米价飞涨,马融饥困交加,生存危机,遂生悔意,对友人慨叹道:“古人曾说:‘左手执掌天下图籍,右手却持剑自刺喉咙,这是愚蠢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地之间生命最为宝贵,而今我却由于逃避世俗卑微之职的羞辱,而轻贱弃灭自己贫穷的身躯,这大概是老子和庄子所不认可的吧!”于是,应允了邓骘的招请。风骨不在,只有风流。

公元110年,即汉安帝永初四年,马融调任校书郎,进入洛阳南宫东观,一边典校书籍,一边跟随班昭研习《汉书》。当时,东汉王朝已由盛转衰,西北羌族不断进扰,内陆水旱天灾不断,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但临朝听政的邓太后及辅政的邓骘兄弟依然偃武修文,歌舞升平。

公元115年,即汉安市元初二年,公元忧国忧民的马融,撰写了《广成赋》,劝谏朝廷“安不亡危,治不忘乱”,整顿武备,重振国威,并因此得罪了邓氏,被留置东观,十年不得升调。马融无耐,被迫辞官归乡。邓太后死后,马融又被汉安帝召还洛阳,先后担任郎中,议郎、武都太守等职。两度应召,与其老师兼岳父的两召不应,形成完美对比。

汉桓帝即位后,马融转任南郡太守。当时,外戚梁冀以大将军身份辅政,马融不肯与之同流合污,梁冀怀恨在心,遂指使亲信弹劾马融贪浊无状,解除了他的职务,并将他流放朔方。后遇朝廷大赦,马融才得以重返京城,再入东观。但他已经是心灰意冷,不久又便辞官回乡。公元166年,88岁的马融病死于茂陵家中。

马融迫于生计,放弃风骨,进入官场,仕途坎坷,颇多磨难,但他在学术方面却大有建树,成绩卓越。他致力于经学研究,先后注释了《论语》《诗》《易》《仪礼》《周礼》《礼记》《尚书》《孝经》《老子》《离骚》《淮南子》等典籍,还撰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春秋》三传的论著《三传异同说》。这相当于把当时的哲学思想研究了个遍!

马融在经学注疏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整严格的“训诂”方法,即严格考证古文原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他一代经学宗师的地位。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贡献,还在于他培育传承学术人才方面。他在家乡设帐授徒,前来求学者不计其数。

马融的门徒中,以卢植和郑玄最得师门真传,成就最大。特别是郑玄,年轻时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乡里,后来便跟随马融研习古文经典。当郑玄学成离开茂陵时,马融感慨道:“郑玄这位学生,今天走出了师门,我的学问精华从此随其东移了!”其后郑玄果然成为东汉末年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以马融为代表的东汉时期的长安学派,充分体现着当世人们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要看清马融内心的矛盾和思想之冲突,“举案齐眉”的东汉名士梁鸿可以作为参照。梁鸿是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少时家贫,父死后卷席而葬,后入太学学习,博通群籍。

梁鸿娶同郡著名丑女孟光为妻,隐居于霸陵山中,即今天著名的白鹿塬一带,以耕织为业。后来,梁鸿携妻移居吴地,即今天江苏苏州,为人佣工舂米。梁鸿每次归家,妻子孟光奉上饭食时,都将托盘举得如眼眉一样高,以示敬仰。后世就以“举案齐眉”来形容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从马融的“绛帐授徒”到梁鸿的“举案齐眉”,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长安,已经出现了一批与所谓的“世袭贵族”相区别的“精神士族”,两者正在逐渐走向分裂。这也是儒学为宗,太学盛行以来,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后的必然,即产生了无处安放的“灵魂”。马融就处在这种思想和精神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只是人生选择没有梁鸿彻底而已。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