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七拾九:唐都长安,已在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今天我们打开各种媒体,都会有官方组织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报道,以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社会风尚。追根溯源,今天中国人的节日文化,大多形成、完善于唐代长安城。只是当时的节日设置,并不只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文化,而是为了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

在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时代,岁时节令对农业生产活动意义重大,从而必然地成为了隋唐长安民众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的节日风俗,把长安的世俗生活点缀得更加多姿多彩,因此,也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岁时节令,因生产而生活,因生活而文化。

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的元霄节,可以算得上长安城中的一个盛大节日。人们乘着新年的余兴,结伴而行,踏月观灯,一派和谐美好的浮世图,符合“盛世”的一切标准。放在今日,肯定是要上央视《新闻联播》,大肆宣传一番。

隋唐时期,京城中每逢正月“望夜”(十五日晚上),长安城中的人们都走出家门,充街塞随时而聚戏朋游,好不热闹,以至于隋朝任治御史的柳彧(yù)以浪费财力为由,上奏要求对其加以禁止。但事与愿违,恰是柳彧和这篇奏文,为我们留下了叙述隋朝元霄节最生动、最具体的材料。

柳彧说,当时京城百姓每逢正月十五,倾城出动,街头鸣鼓燃灯,富至高棚广幕,行人艳服靓妆,大街小巷车马骈填,“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行。”为了达到欢娱笑乐的目的,不惜故作丑态;为了烘托节日氛围,也曾丝竹歌舞,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一天,男女不别,尊卑同行,僧俗不分,以至于各地也渐成风俗。著名的徐德言与陈后主妹妹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故事,就是在这天,凭借各执一半的铜镜得到夫妻团圆的,因此,“元霄节”也成了一个团圆的节日,只是今天将这层意义被弱化了。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长安城迎来春日中一个重要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可以说是唐时乡土味最农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要讲究禁火、取新火、扫墓、踏青郊游,而节日的另一内容就是荡秋千、玩蹴鞠(足球)、打马球等娱乐活动。

清明节这个节日,是一个既悲伤又快乐的矛盾节日,既有因祭扫祖坟而抛洒生死永隔悲伤泪的,也有与心上人踏青游玩春风拂面喜不自禁的,是一个十分富有特色的节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今天的清明节,与唐代相比,纯粹了许多,只有祭扫,没有欢娱,同时也沉重了很多。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设。晋文公重耳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任仕,放火烧山,结果将介子推及其母烧死于山中。因此,清明这天,就有了禁火冷食的风俗,整个社会全部熄火。清明节过后,或由朝廷赐新火,或在自己家中钻木取新火,重新续起生活的火种,这叫“取新火”。这也代表重新燃起美好的生活希望。

“取新火”中的新火,带有除旧布新的含义,所以,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后,都要召集一群小男孩(重阳之火)在宫殿前钻榆取火,先取得火者,皇帝赐绢三匹,再赏金碗一只。唐人王濯的《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中写道:“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

“绿柳香蕊”伴随着“红焰袅烟”,正是清明节的真实写照。当然,能得到这种恩泽一般都是达官贵人,他们为了显示这份荣耀,常将传火的柳条插在门前,后人争相效仿,蔚然成风。这也是清明插柳的来历。

天高云淡的秋天,长安城迎来了一个散发着女性气息的的节日——“七夕节”。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参与者是女孩,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所以也称为“女儿节”、“乞巧节”。唐人说:“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天,长安女儿都能“穿尽红丝”而激动不已。平民家的女儿尚且为乞巧事而“月下穿针拜九霄”,宫廷中妃嫔们的乞巧场面就更加气势不凡。唐玄宗李隆基这位风流天子尤其重视“乞巧节”,这可是他与贵妃杨玉环在长生殿中许下生死誓言的一天。。

七夕这天,后宫中要专门搭建一座“乞巧楼”,用彩锦结成楼殿,楼高百尺,上可以容数十人。晚间,楼上陈列各式各样的瓜果酒肴,用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缤妃们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引,尽数穿过者就意味着能变成巧手,被众人所推崇。

“七夕节”这一天,即使皇帝也抛开一向严格的规矩,任由她们在月下乞巧欢笑,穿针引线,在动听悦耳的清商妙曲陪伴下,一直闹到天明方止。这在宫规森严的后宫,也算是难得的轻松时光,而民间女子的情形,虽然没有这么富丽堂皇,但相对要自由许多,也是另一种幸福。

唐朝时期,一年之中,从元旦至除夕,岁时节令共有13个,这些“我们的节日”活动,都有特定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没有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通知下发,完全是一种自发、自愿、自觉的文化娱乐活动。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