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80后美女博士 如此谈人生终极问题,才知什么叫品味!

 云游荷上 2020-10-14

黄晓丹,1982年1月生,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加拿大McGill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

一个不思考终极问题的人,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

一个不思考终极问题的人,注定站不上生命的高地。

一个不思考终极问题的人,注定无法触摸生命的美丽。

一个不思考终极问题的人,注定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

一个不思考终极问题的人,是没有品味和找不到信仰的!


一般的读者想知道,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古人有没有遇到过,他们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有些文学作品,在几千年之后,我们都还在欣赏,因为这些作品写作的不是有关一时一地的事物,而是关于人类永恒的事物。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科技在变,但是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变,那这些问题就叫做终极问题。终极问题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平时不需要考虑,到生命最后一刻才考虑的问题,而是作为生命背景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一生接待了很多的来访,将这些倾诉的烦劳总结成了四个问题,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除了生活事件之外,另一个帮助我们思考死亡的,就是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非常喜欢陶渊明,陶渊明是最喜欢思考死亡的作者之一,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写了三首拟挽歌词,汉魏时代的丧葬习俗,在人的葬礼上会唱挽歌,会用一种比较平静的语调来思考,人死了之后回去哪里?汉代最著名的两首挽歌是《薤露》和《蒿里》。《薤露》中写道, “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意思是说,草叶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会被晒干,可是呢,晒干了这颗露水,晚上会有新的露水落下,为什么我们人一死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薤露是汉代的时候专门为王公大臣写作的挽歌,可见当时的人认为哪怕是王公大臣的生命也都比不上一滴露水。因为从东汉到陶渊明的生活的东晋时期,人民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亡,因为战争、瘟疫、水灾、旱灾,王公大臣还会因为权利的倾轧而死。当时的人们,面对这种脆弱的生命,如何来应对。基本上就是三种方式,一种就是及时行乐,第二种是求仙问道,第三种就是生育很多的小孩,希望子孙后代记得。可是陶渊明觉得这三种方式大概都是不能真正的告慰生命,所有他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写了三首拟挽歌词,其中的第三首“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假设自己的死亡发生在秋天的时候,万物肃杀的环境,大家都很沉痛,把他的尸体送到城外的郊区去埋葬,可是陶渊明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所以他想象,我死了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他想象到墓室关闭,就陷入了永恒的黑暗,他再也不会看到朝阳,不管是一千年还是一万年都是如此。那么那些前来送殡的人呢?陶渊明说,“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直系亲属或许还有着一点遗留的悲伤,其他人就是唱着歌,奔向自己的生活了。所以陶渊明觉得既然这些都不能告慰我们的生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死亡呢?他觉得我们或者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个种意思,就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我们活着的时候得有觉悟,就是发现自然的生命流转,生生不息。这样一来,当我们想象以后的生活时,我们能够把自己想象成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但是依然存在着,我们只是归入了生命的洪流。我们就和山川一样,看起来无言无语,但是和山川一样永恒,和山川一样矗立。阅读陶渊明的诗,可以很好的安慰人的死亡焦虑,因为他的笔下,一草一木都有情,一草一木都有人性。他笔下的人是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可是他笔下的自然是什么样子的,他说,“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等到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些蛰伏的小虫子,它们听到雷声,它们吓了一跳醒过来,那些草木,也像刚刚睡醒的小朋友一样,开始横七竖八的伸懒腰。那春天的小鸟就是“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无锡的一栋别墅小区,卖的很便宜,因为对面是青龙山,是无锡的公墓。唐代沈佺期的诗《北邙山》,北邙山是洛阳城外的坟墓所在地,沈佺期说,“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这首诗,是说我们的人生短暂,当时半夜起来想去酒吧喝一杯酒的时候,你要想到百年之后,你会埋在北邙山上松柏之下,听到那个松柏的声音。可是如果山下埋葬的是我们重要美好的人,那么他们也会在山上散步闲聊,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买山对面的房子,一只耳朵听着人世间的声音,一直耳朵听着松柏声。当人们停下手里的工作,到墓地里面去散散步,就会觉得你白天操心的事情,它离你很远了,就自然会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上去思考,就会发现所有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意义,好像都不是那么可靠。所以我们来看那些最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怎么来讲人生的意义。红楼梦的最后一句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当然是一个一切虚无的象征。清代最有名的戏曲《桃花扇》,里面有一支点明主旨的曲子叫《离亭宴》,“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桃花扇说的是,在明亡之后,那些曾经努力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重新回到南京,发现已经是国破家亡,山河一旦,南京已经变成了断壁残垣了。所以红楼梦说的是人生虚无,说的是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家族的意义上,寄托在男女情爱上是没有意义的。桃花扇更夸张,桃花扇告诉你说,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社会进步上也是意义的。那既然这样的话,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反倒要生活中最糟糕的时代的作者陶渊明来给我们一个答案。陶渊明有一首诗叫做《荣木》,就是木槿花,中国古人认为木槿花朝开夕落,他的生命只有一天之久,所以又叫瞬花。那么因为木槿花的生命如此短暂,如果把木槿花作为我们人生的隐喻,我们的人生如此脆弱、短暂、渺小。他的意义在哪里?陶渊明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把木槿花的生命说了两遍就显示了不一样的可能。一种是没有意义的,一种是有意义的。所以在《荣木》的第一章,“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荣木在早上开放的时候,炫耀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完全不知道青春和美貌是短暂的。所以在傍晚掉落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一生好像是一个欺骗,是一个笑话。所以陶渊明在第二节又说,“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他说荣木在在早上开放的时候就有一个叹息,一个感概,一个思索,我知道我到傍晚的时候就会凋零,那我拿我这一天的生命来做什么。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死亡的觉知,人反而能顾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因此在第二章,陶渊明就给了一个答案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既然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一切都是不能把握的,那我就干脆去追求我认为正确的那些事情,就是善和道。这是陶渊明和其他人逻辑不一样的地方,其他人是做好事是好有好报,陶渊明是我知道我要去做它。用现在的话,叫做但做好事,莫问前程。以无声之觉悟,做有声之事业。陶渊明是用道德承担来为无意义的生命提供意义,王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用审美创造来赋予意义。王维少年得志,很年轻就中了状元,官运亨通,在中年的时候,就在陕西买下了很大的地,修建辋川别墅。王维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辋川集》。《辋川集》的第一首“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意思是说,我在这个地方为我修建新宅的时候,我就认识到,这个地方原先是初唐著名诗人孟之问的宅邸,可是孟之问死去才三十年,这里已经变成古墓衰柳了。我今天在这里修建产业的时候,我也需要知道,一切都是不长久的,在几十年后,就有人站在这里,哀悼那个已经逝去的王维。那么《辋川集》的第一首写的这么悲观,这样的彻底,反倒在《辋川集》后面的诗词中展现出了生机勃勃的世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其中的这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个芙蓉花,开且落,就是落且开。开花落之间,好像春天永远不会过去,好像生命永远不会止息。王维正因为认识到,我对这篇土地的占有是暂时的,我对我生命的占有也是暂时的,所以他投入到对自然的欣赏和对艺术的创造。创造了一流的诗歌《辋川集》,创造了一流的画作《辋川图》。王维在完成了这一切之后,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把整个辋川别墅捐给了寺院。这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生命的无意义,反而在其中创造了意义的无中生有的例证。
要在短暂的生命中,在生命茫茫的虚无中,创造意义的关键就是自由。下面讲到三种自由,第一首诗是《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是李白的诗,非常有李白的风格。他说夏天的时候,那些官员还需要裹着官服,满头大汗的处理公文,可是我不需要,我在树林里面脱光光,你们不是觉得诸葛亮摇扇子很潇洒吗?我比他还要潇洒,树叶在动的时候,就当作是在替我扇扇子了。所以李白不但是对功名利禄不在乎,对人们的眼光和评价也不在乎。这是我们最能理解的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可是我们发现,完全的无拘无束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自由,就是去追寻自己之所爱,追寻自己的理想的自由。李商隐的一首诗,“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李商隐说,我不担心杜鹃鸟过早的啼叫,因为我不担心春天提前逝去,我只担心这个春天不够热烈。如果我是蜡烛,我就做那个我烧的很灿烂但是烧的很短的蜡烛。表达了一种选择的勇气,如果我要热烈,我必然要缩短生命。心灵更加热切、丰富、敏感,帮助我们调动至生命的勇气,去帮助我们去追寻想要追寻的东西。李商隐说的自由的关键是,选择的自由和行动。但是这种自由有一张更高级的形式,那就是不去行动。第三首诗是王维的《南茶》,“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王维从南垞出发去北垞,可是当船行驶到湖中央的时候,就突然决定停下来,这个时候,他对湖对岸还是有很多向往,但是他决定把对岸留在对岸,把未知留在未知。那个湖对岸,尚不去就不去了,对岸的人,不认识就没有机会认识。把注意力集中在不相识这三个字上,这首诗就写完了。《辋川集》整个都是讲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每一首都是辋川中的一个景点,只有这一首,是一个没有到达的景点。因为去追求理想固然动人,但是不去追求那些触手可及的理想更难得。需要对自身欲望的察觉,理性的决断力,还需要对人生遗憾的接纳。这是一种反向的力量,所有经典的文学中间,一流的文学中,都有这样反向的力量。关于抵达的文学中,最深刻的部分是不抵达,关于复仇的文学,最深刻的部分的放弃复仇,关于科幻的电影中间,最深刻的部分是反思科技。同样,这也是一种做减法的自由,当我们生活在充满了广告、宣传和动员的世界上,我们把这些当作我们自己的理想,我们误以为我们是自由的,但是我们没有那种“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做减法的自由,就只是欲望的奴隶。当我们到了某一刻,就需要像秋天的大树一样,去抖落那些不必要的树叶。叶芝有一首诗,叫做《随时间而来的真理》,“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