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遇秋:我们终将去何处?——读《诗人十四个》小记

 秋平说 2021-09-27

近日,在读黄晓丹老师的《诗人十四个》。她自称这是本不伦不类的书,虽然是写中国古代的十四个诗人,书中从梵高到《魔戒》的作者托尔金,到黄老师家中养的小狗黄发财,都出现了一遍。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让我在阅读的闲暇之余也有了许多畅想,书中谈到关于人生的终极问题。
当我们在接触一首诗歌,一篇戏曲,一则散文时,往往不会去关心背景、风格、思潮这样的文学史问题。一般的读者只想知道,我们在现世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问题,古人有没有遇到过?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有一些文学作品在几千年之后我们都还在阅读欣赏,那是因为这些作品写作的不是那些关于一时一地的事物,而是关于人类永恒的事物。我们中学时期都学习过政治,书里面的马哲告诉我们,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同样的,人类之中之所以存在永恒的事物,是因为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变,这些问题就被叫做终极问题。
终极问题不是说我们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躺在病床上才要想的,要不要插管,需不需要用心脏起搏器那样的问题,而是那些我们平时不需要想起,却始终作为生命的背景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接诊了很多的来访者,他把人们向他倾诉的各种不同的烦恼总结成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就是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红楼梦的最后一句叫做“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一个一切虚无的象征。在红楼梦差不多的时代,清代最有名的一部戏曲叫《桃花扇》。《桃花扇》里面有一支点明主旨的曲子叫做《离庭宴》。曲子这样说: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桃花扇》说的是明亡之后,曾经为明代努力过、斗争过阉党的文人士大夫,在重新回到南京后,发现已经是国破家亡、山河一代,南京已经变成了断壁残垣。所以《红楼梦》说的是人生虚无,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家族的命运上,或者是寄托在男女情爱上是没有意义的。《桃花扇》更夸张,《离庭宴》告诉你,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社会进步上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陶渊明有一首诗叫做《荣木》,荣木又叫木槿花,中国古人认为木槿花朝开夕落,生命只有一天之久,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舜华,《诗经》中也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所以陶渊明就想,如果把木槿花作为人生的隐喻,我们的人生和花一样如此之脆弱、短暂、渺小,它的意义在哪里?他在《荣木》中用两种不同的叙述手法,把木槿花的生命展现出了两种可能。在第一章说“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意思是说,荣木在早上开放的时候,它炫耀它的青春和美貌,它不知道青春和美貌是短暂的,因此到了晚上它凋落的时候,忽然发现一生就好像是一场欺骗、一个笑话。所以第二章陶渊明重新说“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意思是,荣木在早上开放的时候,就叹息思索自己傍晚时就将凋落,这么短暂的一天我该做些什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对于死亡的觉知的渗入,人反而能够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

陶渊明在第二章给了一个答案,“非道曷依?非善奚敦?”荣木自问自答,既然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既然一切都是不能把我的,那么我就干脆去追求我认为正确的事情,我就去追求善和道。这也是陶渊明的逻辑,他不像其他人那样觉得做好事是因为善有善报,而是觉得之所以要做好事,是因为我需要去做。用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句话概括叫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用叶嘉莹先生的说法叫做“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陶渊明是用道德承担来为无意义的生命提供意义,王维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用审美创造来为生命赋予意义。

王维少年得志,很年轻就中了状元,官运亨通。他在中年的时候就在陕西蓝田买下了一块很大的地,为自己修建辋川别墅。在这里王维写下了他著名的《辋川集》,其中的第一首《孟城坳》说: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意思是说,我现在为我自己修建新宅的时候就明白,这块地方原先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宅邸。可是宋之问死去才30年,这里已经变成了古木衰柳了。因此当我今天要在这里为自己修建产业的时候,我也要明白,一切都不是长久的。在几十年之后就会有另外一个人站在这里哀悼已经逝去了王维。
《辋川集》的第一首已经是如此的悲观,反倒在后面的19首中展开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大家所熟知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芙蓉花开且落落且开,在花开花落之间,好像春天永远不会过去,好像生命永远不会止息。王维正是认识到,我不仅对这片土地的占有是暂时的,而且对自己生命的占有也是暂时的。于是他就把他的生命和他所拥有的那块土地投入到对自然的审美和艺术的创造上来。所以王维反倒运用他在辋川短暂的生活经验,创造了第一流的诗歌,画出了第一流的画。后来王维在自己还在世的时候把整个辋川全部捐给了寺院,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生命的无意义,反而通过审美创造在其中创造出价值的无中生有的例证。这种在虚无中创造出意义,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自由。

第一种自由是李白的自由,读他一首《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这首诗拿在树林中赤身裸体的自己和朝廷上裹着官服满头大汗处理公文的官员做对比,想要表达的是李白不但对于功名利禄不在乎,而且对于人们的眼光、评价也不在乎。所以这是我们最能够理解的一种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学生们最爱这样的自由,所以我会告诉他们,参加完高考就自由了。最后他们会发现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因为我们生活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现完全的无拘无束是不存在的,这时候我们就会追求第二种自由。
这种自由就是勇敢去追寻自己所爱,追寻自己理想的自由。再看李商隐的《昨夜》: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鶗鴂是杜鹃鸟。古人认为蜀国的皇帝杜宇在失去自己国家后就变成了一只杜鹃鸟日夜啼叫。每当他啼叫的时候,血从喉咙里涌出来,掉落在地上,就变成了杜鹃花。杜鹃花的花期很短,只有两三个星期,因此杜鹃鸟一叫,杜鹃花一开,人们就知道春天快要结束了。所以屈原在《离骚》里说“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我害怕杜鹃鸟过早的啼叫,因为它一叫就预示着春天的终止。
李商隐反其道而行之,他在诗中使用鶗鴂不是害怕杜鹃鸟过早的啼叫,他不担心春天过早的逝去,唯一担心的是春天不够热烈。所以李商隐在两句诗中表达了一种选择的勇气,去追寻我们想要追寻的东西。李商隐讲的这种自由的关是一种选择和行动。
可是这种自由有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就是在某些时候不去行动,这在诗中也有所体现:
《南垞》
王维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这是王维在《辋川集》中的一首诗,《辋川集》整个展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20首诗中的19首都在讲辋川中王维所到的一个景点,只有《南垞》是在讲他没有到达的景点。这就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因为追求理想固然动人,但有些时候决定不去追求那些唾手可得的理想,其实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中间需要有对自身欲望的觉察,需要理性的决断力,还需要对于人生的遗憾的接纳。

一流的文字中都有这种反向的力量。关于抵达的文学中最深刻的部分是不抵达,关于复仇的文学中间最深刻的是部分是放弃复仇,关于科幻的电影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反思科技。同样这也是一种减法的自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宣传动员的年代,我们把这些动员当作我们的理想。我们追求个性,立更高远的志向,做更多的工作,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东西,我们误以为我们是自由的。
如果我们没有那种“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做减法的自由,我们就只是欲望的奴隶,只是被时代的风潮推向前的一艘小船,风潮刮向哪里,小船就飘向哪里。这种不由自主的情境下,其实没有任何真正的理想存在的空间。
当我们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希望获得李白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当我们是一个青年的时候,我们希望有李商隐那样勇敢追求的自由;可是当我们有了许多经历,慢慢长大的时候,我们就像一颗秋天的大树一样,需要去抖落那些不必要的树叶。
叶芝一首诗歌叫做《随时间而来的真理》: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这首诗讲的就是一个人经历了死亡,经历了孤独,经历了人生的虚无之后,终于找到了自由而获得灵魂的丰富和平静。这是对于寻求终极问题的我们一个很好的安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