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业老板,你的“过劳症”,其实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上)| 新经管

 美业观察 2020-10-14

这是美业观察的第272期内容;新朋友请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mygc360关注。

新经管

日前,世界级富豪及管理大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披露了安排密集却井井有条的日程表:凌晨4点起床,花1小时健身,全天飞3个地方工作,晚上7点回到办公室。

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每天睡4小时者,年薪可达400万人民币以上,而多睡1小时,薪水就要除以4。

当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一针见血地指出:时间是最稀缺和最宝贵的资源;若不将时间管理好,管理好其它只是空谈;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者实际可掌握的时间越少。

如何才能不“瞎忙”?本文不仅向您如实呈现美业管理层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可能引发的蝴蝶效应,还浓缩了世界级大师的研究洞察、知名商界领袖的成功经验,更特邀5位美业高管现身说法,助您一臂之力。

文 / 美业观察   李筱姝   发自北京

D总(化名)39岁,已婚,育有一子一女,是某区域知名美容美发综合连锁机构的创始人兼CEO。数月前,因部分股东撤资、合伙人闹僵、现金流吃紧,公司不得不大量关闭门店。一时间,这家早已背负高昂卡债的企业因预付费退卡问题处理不当,让消费者怨声载道,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

已习惯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的“负翁”D总进入了连轴转应对危机的“非常时期”。白天神经紧绷者应付及打理各方关系,晚上失眠,没时间运动,无法按时吃饭。

“过得就像大姨妈来了一样焦虑急躁胸闷,压力大得要用章光101才能拯救半秃的头皮,最操蛋的是还要装成若无其事气定神闲的样子,”看到微信朋友圈中题为《给你讲个笑话,我是创业公司CEO》一文被屡屡刷屏,D总只能苦笑:“何止创业公司老板如此。”

另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年营收超1亿的美容美体连锁企业创始人自嘲工作时间“乱七八糟”。举个简单例子,他会与团队小伙伴“默契”地进行深夜交流:老板1点多发邮件,员工凌晨3点多回复。“我们工作都很卖力,充满狼性。”其公司员工向《美业观察》透露。

开设10家门店的河南郑州靓菲国际美甲创始人邝秋云回忆2003年创业早期,自己怀孕期间仍坚持每天上午8点骑电动车到店,晚上11点回家。店面扩张后第二年春节放假结束,店内无一员工返岗,她只能和老公曹华周亲自上阵,忙里忙外硬撑一个多月。

28岁的阿秋是广州一家小区丽芳婷美容院的老板娘,每天早上9点准时开工,从产品进销存、客服接待、人员培训招募到行业研究、促销推广、财务管理,店内大小事务事必躬亲,每天平均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全年无休

上述并非个案。为数不少的企业高层对《美业观察》表示:美业管理既需高屋建瓴又成败于细节,面对波云诡谲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巨大挑战,为在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前挺住,他们不得不把发条越拧越紧,高负荷运转应对庞杂的事务,确保公司在目标轨道上“正确”发展。


与时间赛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京东董事长刘强东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本月一次同台对话中并不讳言两人是“自虐型”企业家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不喜休息。

而论工作时长,美业是人尽皆知的重灾区。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调查称,我国居民服务业(含美容美发、按摩保健、美甲纹绣等生活美业)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法律规定的“特殊行业”周工时间49小时界限,仅次于餐饮业的51.4小时位居所有行业第二,且雇主比雇员工作时间更长。

《中国企业家》杂志针对中国企业家阶层“工作、健康及快乐调查”发现:目前高达90.6%的企业家处于不同程度的“过劳”状态,平均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时间将近11个小时。

另一份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推出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87.4%的中国的企业家“压力很大”,70.5%有时出现或经常“烦躁易怒”,62.7% “疲惫不堪”,37.6% “心情沮丧”,33.1% “疑虑重重”,28.6% “挫折感强”,16.5% “悲观失望”

过劳引发的突然死亡事件正不断给企业家群体敲响警钟。

仅2016年,就已有两位知名中青年商界人士先后作为“过劳”牺牲品离世:43岁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及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二人均被证实“工作比较拼,经常熬夜”。

美业经营者亦难逃因果。2013年7月15日,知名护肤品牌御泥坊前董事长吴立君突发脑疾猝死,年仅36岁。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确诊淋巴癌后,反思自己四方面时间没协调好:睡眠、饮食、运动和休息。其实他的身体早已发出信号:长期睡不好、痛风、便秘、带状疱疹,但 “狂心难歇”。 生病前,台湾星云大师曾问他人生目标是什么,李答“世界因我不同”。大师说,这样太危险,你问问自己的心,千万不要骗自己。

如今,李开复相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他强迫自己每周只高效工作2到3天,一天至少睡7个半小时。

面对毫无弹性、无法蓄积并失而复得的时间,我们难道只能陷入“熬出伟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和“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轮回吗?不然。其实一切在于认知、抉择与践行。

“你能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让所有人(包括自己)不加班?”地产大佬任志强在一次演讲中诚恳质问企业领导者。

你管或不管,时间就在那里

  1. N种范式

▷时间管理,即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EMBA、MBA等主流商业管理教育均将时间管理能力作为对企业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而当我们说掌控时间,征服对象往往不是时间本身。世界级管理大师均对此见解不凡,共识是: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管理行为,终极目标为谋求人的创造性发展。

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位博学、高产的大牛:生前出版将近70部学术著作,搜集了13000多个标本,但他绝非彻夜不眠的工作狂,反而通过管理让自己保证每天睡足10小时。

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了独创式的数学统计,在《奇特的一生》中明确指出时间管理就是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时间的定量管理过程。其要点是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准确;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选择有代表性的时间记录区段;及时调整分配计划;坚持就是成功。

被《经济学人》杂志推举为“最具前瞻性管理思想家”、曾教育众多500强企业高管的史蒂芬·柯维博士在其商业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时间管理就是自我管理。

他将越发系统、复杂、着眼更长远的时间管理模式划分为四代,这种变化反映出时间管理理念已从“正确地做事”发展为“做正确的事”:

第一代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to-do-list)

第二代强调计划与准备,强调效率,个人责任感,目标确立。

第三代讲求优先级,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这是时间管理的一个里程碑。

第四代认为要事第一,突出做正功,即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目前主流的四象限矩阵(Time Matrix)法则应运而生——把工作按照重要紧急两个不同维度分为四个象限并以不同顺序处理的方法。


把时间留给头等大事也是美国绩效大师博恩·崔西(Brian Tracy)在研究最成功人士的时间管理方法逾25年后,为IBM、福特、惠普、联邦快递等世界500强企业及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沃伦·巴菲特等世界级商业领袖做培训时所提倡的。他在撰写的相关畅销书中将企业家的要事比喻为“青蛙”,并指出“如果你必须连着吃掉三只青蛙,记得要先吃掉最大、最丑的那只。”

被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工作效率思想家的戴维·艾伦(David Allen)率先提出时间管理是GTD,Getting Things Done(完成每件事)的英文缩写——在清空大脑、心无挂碍后,将悬而未决之事罗列并分类后纳入可控体系,全力以赴行动。最核心五个步骤可分为: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

▷而意大利软件开发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 早在1992年就创立了一种相对于GTD更微观的时间管理工具: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番茄钟”的概念来源于一种以25分钟为时间单元(后演变为任意个性化时间单元)的厨房定时器,其实质为将庞大任务拆分到多个番茄时间内完成以减少恐惧和焦虑。使用者选择某个任务,集中精力完成直至番茄钟响起后休息5分钟,继而再进入工作。


  2. 管理时间,更要管理精力

《三国志》中司马懿评论:“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因而,他采取了耗敌的长期战略,让诸葛亮输在精力上。

体力劳动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在高感性的知识工作时代,思考力、创造力才有价值与效能。

精力代替了时间,成为更重要的生产资料。管理精力被视为高效(High Performance)、健康(health)与快乐(Happiness)的根源。

延长工作时间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能量则不同,可张弛有度,及时恢复。

精力管理的精髓何在?

(1)重视由意志、思维、情感、体能组成的精力金字塔,达到全情投入(All in)。

物理学将能量(Energy)定义为工作时可资使用的潜在能力。开创精力管理的全球著名心理学家吉姆·洛尔博士和曾为索尼、美联银行等大型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的美国精力项目机构Energy Project创始人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将能量划分四个基本层面——精神、思维、情感、身体。

 

(2)全球职业规划师古典在其《超级个体》课程中建议:用钟摆型精力管理法代替直线型,保持精力满满。

大部分人对精力没有察觉,持续消耗性到力竭,导致能量储备直线下降,没有弹性,这就是直线型精力管理。

但高手从不把精力用尽,而是合理补充。钟摆型精力管理者懂得巧妙地忙里偷闲、主动休息,把握一小时的、一天的、一周的精力节奏,顺势而为。精力就像肌肉,持续地突破压力极限,迅速恢复是让精力充沛的唯一方式。

例如:

早上——计划性工作

上午——创作性工作

下午——沟通性工作

晚上——学习性工作

有效提高精力的4种方法如图:


此外,古典提醒管理者两个重要原则:

最好的精力管理是聚焦“less but better(少却更优)”的事。高手看概率,新手看一局,要懂得用局部的失败换取全局的成功。

最好的精力管理状况是“不用力”——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所谓坚持,是坚定地“持有”,而非顷刻耗尽。

(3)设计一种让自己瞬间进入状态的精神仪式感,通过自我暗示迅速聚拢思想精力。

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全球最值得瞩目50位女性之一的日本“职场女神”胜间和代19岁就创纪录地通过了日本注册会计师考试,当时她每天都会放一面镜子在写字桌上,一旦看见镜中的自己便会打醒十二分精神,毫不偷懒。

  3.加班的真相

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Ashridge Business School)院长和研究主管维姬·屈尔潘(VickiCulpin)通过研究认为,压力和疲劳会导致决策错误、情绪不稳定、缺乏客观性以及创造力下降等。“加班往往只是一场表演,并非提高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屈尔潘分享了一个案例:某知名跨国公司将瑞典和日本雇员组成一个团队完成特别项目。尽管同属该企业,但两个民族的员工均坚守其固有工作模式,日本雇员组的工作时间总是比瑞典雇员组多一倍。而最终,两组绩效却不相上下,日本雇员组主管勉强承认作业时间更长并不等于结果更好。

加班的真相是——难以碎片化的事情没办法放到任何一个碎片时间处理,于是只能往后拖。直到无人打扰,时间流回到工业时代,才能高效处理问题。

如何在碎片化时代利用好时间?我们提供“加减乘除”四种策略

加:提前列出碎片时间清单,增加碎片化价值

减:把同场景的碎片化时间放在一起,减少切换成本

乘:多线程叠加不同类型工作,激发新的兴奋点,让人体脑力和体力得到有效调剂和放松。具体可以按抽象与形象、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动静交替、体力与脑力交替来分配时间。

除:把大任务拆分成碎片化任务

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在研究中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

穆来纳森认为增加工作时长、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并行,虽然短期内能带来专注红利(临时冲刺带来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却是管窥心态下形成的短浅之见,导致反复比较的权衡思维(比如,穷人记账的比例是富人的两倍还多),长远来看降低认知力和控制力让人变得更愚笨和冲动,被稀缺俘获。

他在新作《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中提出了解之道:处于余闲状态的人,做选择比较容易,工作效率更高。

美业领袖工作时间表背后的门道

未完待续,详见周二(12月27日)即将发布文章。

编辑:美业观察  李筱姝

本文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