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9 审美是否可以跨越物种?(嘉宾:苏磊)

 梦幻水书屋 2020-10-15

技术与美学​​

——9. 审美是否可以跨越物种?


嘉宾:苏磊,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家,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执行总监。


提问 

审美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但是审美常常和艺术在一起。审美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他常常唤起超越阶级,超越现实的冲动和信仰。如果是这样的话, 苏俄时期的审美是不是恰恰适应了当时社会,在“科技”和“制度”这2个方面超常发展的需要呢, 加之它自身也是审美中被放大的部分,所以特别适合那个时代用来唤起大众超越阶级,超越历史的创造热情呢?

科幻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社会发展的需要呢?  

另外, 让我非常吃惊的是,您的作品中,也同时包含了“对于传统体制的了解”和“科学性幻想”这2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部分, 这种组合有些让人惊讶,您有没有想过在您的小说中, 为您的科幻世界,设计一个全新的体制呢? 

您觉得,审美对于文明的延续是否是必要的呢? 那么,如果在更宏观的宇宙中想象,当生命暴露在丛林法则中,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问题很难由美来最终解决,美只对相应的爱好者产生感召力,对于那些认可他的人来说,美有自我疗愈,团结,身份辨识的功能,但这也仅仅是社会功能的一个补充而已。 


大刘回答 

首先我觉得是美学也好,审美也好,和那个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技术水平都是密切相关的。可能是不是有超越时代的那种美学的东西,我还是不是太清楚,但我认为大部分的美学因素都是和时代密切相关的。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影视作品中还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对性别对男性的性别的欣赏就渐渐弱化了。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纯粹的审美取向,其实和时代其实是密切相关的。

以前推崇那种男性气质,是因为这种最具有这种气质的男性,在那个时代他是有用的,他是能适应那个时代的,但那种充满危险充满暴力,而且只有凭着很强的体力才能够维持生活那么一个时代,所以一个拥有男性气概的男人,他肯定是有它的美学的优势,会受人存着喜欢。

但是发展到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特征意义不大,开始也只是表现在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然后慢慢的它就会上升到美学层面,会在美学层面有所反应,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反应是很明显的,对吧?

 所以说我觉得审美也是和时代密切相关的。科幻作品,其实表面上看不是在描写本时代的那些东西,其实科幻作品那些创作理念也好,风格也好,整个样式也好,也是受制于时代的影响。

我的科幻小说中的社会体制并不等同于这里所提到的就是冷战时期的那些社会体制或更糟的社会体制,本身就是一种未来的体制,只不过是在未来的那种环境中间,体现出某些和过去的体制有些相似的地方而已。本身不等同于过去的体制。

另外的话,我的科幻小说至少在目前为止,还没有把主要的描写放到当时的社会体制上面。所以描写可能不是我的小说的主要的一些内容。 

但是未来的社会体制,我认为在不同的科幻小说里面它会有不同的表现,这要看当时科幻小说所设定的世界背景是什么样子。

如果说科幻小说所设定的世界背景是一些大灾难的背景,像我的和其他的一些科幻小说表现的那样,即便你建立一个全新的体制,如果这个体制符合逻辑的话,必然表现出和传统的体制有某些相似之处,就和冷战时期的体质或更早的一些体制,但是并不等于就是那个时候时期的体质,可能他也是一个全新的未来的体制。另外如果说你描写的是一个乌托邦的很和平的未来、繁荣的未来,当然这种科幻小说比较少,那么它的社会体制必然和现在的这种民主政治民主社会体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果这作品很高明的话,他会表现出他们的不同。

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审美对文明的延续,不是一个绝对必要的东西,因为我们在大自然中也看到很多没有审美能力的,至少在我们现在看来没有审美能力的物种,也延续得比人类要长得多,对吧?

但是这有一点就是审美对文明的延续,不一定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对于文明的价值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说一个文明如果丧失了审美能力的话,对文明的文化是有本质性的影响的。一个没有审美观点的,没有审美能力的文明,会建立起一种与现代的文明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有多大的价值,在文化本身上,不具备审美的这种这种价值在哪儿?而且这种文化现在我们也能想象出它的样子。至少按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说,我们是不是想要这种文化?主要是这一点。

其实美的存在与人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美好的和平环境,还是一个严酷的灾难性的环境,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看看我们人类的历史,在很多的黑暗的、灾难的、战争的环境中,照样有审美,有美学,有文学有艺术。 

而且像我们过去的时代,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比较艰难的,但审美这些并没有随着生活的艰难和动乱而消失。倒是当生活安逸的时候,人们的美学取向都是会发生一些让人很迷惑的一些变化,偏离那种过去的我们共同认同的那种审美取向,表现出一种很多元的现象。你说的黑暗森林,整个宇宙中间,美学肯定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其实和整个宇宙的文明的状态,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本身审美是一个独立的一个功能,对吧? 

有一阵我听过一个以色列的一个交响乐团在演奏交响乐,我当时就想,这么一个国家就是处在那么一个洞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仍然有这么好的艺术,有这么好的乐队,还有其他方面的艺术,这本身就说明就是说美学这个东西其实不一定动荡和灾难危险能够扼杀它。

至于说有什么价值,还是刚才那句话,美本身它就是一个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的衡量的标准。


提问 

在假想人类和外星生物接触的文学作品中,人们有时候会希望和外星人建立起某种共鸣, 也许是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交流。审美是否可以跨越物种呢?当“美”跨越物种后,它本身是否还有意义?在我看来, 审美难以跨越物种。 看看我们周围, 即便是在一个社会里,共同生活的不同群体,也很难有共同认可的审美。而且, 如果审美可以跨越物种,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一种可以共同接受的审美标准呢? 是不是意味着物种的相互同化呢?是不是多元审美要向单一审美过度呢? 审美是否会被成为相互同化的工具?


大刘回答 

首先有一点必须承认,美学和一个产生它的物种的物种本身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性质包括生物学的性质很重要。是由此决定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物学性质的个体,美学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其实是个常识,对吧?比如对个体的美的鉴赏的话,我们认为很漂亮的一个个体,在其他物种看来没有任何美感,对吧?所以说从这一方面来说,不同的物种,如果真的具有审美能力的话,它的美学的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美学的那种理念内容也是完全不同的,甚至不同的美学理念之间,要想互相理解是相当困难的。 

比如按地球上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那些地球上那些蜥蜴爬行动物它有审美能力的话,它的美学我们是根本没法理解,我们的美学,他们也完全无法理解。所以说不可否认存在着这种完全无法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美学体系。如果说真的存在外星文明的话,这种美学之间的这种差距,沟壑是更大,因为我们之间的生物学差距就也是十分巨大的,甚至无法跨越的,这是一方面。

但第二方面,我个人认为是存在那种不同的物种,不同的文明,甚至跨越星系的那种文明,能够共同理解,共同产生共鸣的美学体系,是有这种东西的。在那种完全无法互相沟通的美学体系存在的同时,也存在着那种能够共同感受的那种美学体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毕竟不管我们之间的生物学差距和文化差距有多大,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宇宙中,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大自然,共同的宇宙,共同的星系,还有特别是共同的宇宙规律。

所以说我认为这种跨越物种,能够这种让全宇宙共同欣赏的美,来自于哪呢?可能有多种来源,但最有可能的来源,来自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本身是有很强美学特征的,当然它的美学特征和我们传统的美学特征是有区别的。 

比如科学之美,它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对称,数学上的那些表达的那种美感,用很简洁的理论来概括复杂的变化万千的世界的这种强有力的这种美感。这个是整个宇宙中我认为是最有可能不同的人产生共鸣的。比如一个像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都是些很美、很具有和谐性、对称性、简洁性的这种科学表述。这种表述,毫无疑问,在任何一个文明中部,这两个文明,哪怕处于宇宙的两端尽头,都是一样的,不会有区别,可能用的符号不一样,对吧?表达方式不一样,内容都是完全一样的。

那么这种自然规律中所表现出来的美,也必然会被不同的物种所共同感受得到。所以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当我们真的遇到外星文明的时候,我觉得我们首先的那些共同点在美学上的共同点,可能要从科学就从这方面去找。

我坚信全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人们也这么做了,像旅行者号上就是发给外星人的图片上,最明显的就是先把氢原子的结构画上去,对吧?还有其他的最基本的一些科学内容。

科幻小说,它的审美的话,我认为在小说中也许行,但是在实际上可能不会发生。比如说大艺术系列中间外星人造的冰雕,给人一种很宏大的美感,但是在真正的外星人有可能能感受到这种宏大的美感,也有可能根本感受不到。 

假如外星文明它的个体本身他就很宏大,自身都很宏大,而且它能轻易地跨越几光年的空间距离的话,他对那些宏大的感觉是没什么感觉的。所以说那是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描述的状态,特别是像诗云里面对于中国古典诗诗歌中间这种美感的体会,这个就更难了。

可能他能够感觉到小说中在数学上的某种对称也发音的对称押韵,还有用词的简洁等等,能感觉到一些,但要想真正理解这些,你别说外星人了,你现在就是说英语不懂汉语的人,你让他理解中国古诗词基本上不可能。 

那个玩意没法翻译,对吧?我们人类的同一物种都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些东西,你让外星人去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我认为可能性很小,所以说这要从美学角度来看,还像刚才说的那样,我认为我们应该从那些科学数学美上、科学美上去寻找共同点。要从这些和每个物种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和历史密切相关的这些文学作品,诗歌中,要让他们去理解这些我认为是相当的困难。

前面已经涉及到了共同的审美标准,首先从一个角度看是十分困难的,还是那句话,美本身和感受到美的生物,它自己的生物学特征是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无法跨越,就是说所以说每个物种自己的美学体系很难被别的物种所理解。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像刚才说的,我们有可能找到一个全宇宙共同理解的科学美、数学美,可以作为美学上沟通的一个桥梁。在这种桥梁之下,如果两个物种进行长期的接触,相互了解对方的社会、对方的文化,对方的文明,就有可能在充分的了解之后,从美学层面上对对方的文化产生一些共鸣。但这个是需要长期艰苦的沟通的。最初他需要一座桥梁,就是我说的科学美和数学美的桥梁。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意味着物种相互同化?这里面其实有一点,同化没有相互的,至少从我们看到的地球文明的同化都是单方面的同化,没有所谓的相互同化。比如中国古代那些北方的骑马的民族,到了我们中原是被中原文化所同化,中央文化不会被它同化,对吧?而同化以后的中原文化到了现在,我们也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当然我们现在中国的古老文化还存在,但现在中国主要的东西都是西方来的。 

当然人们有些误解,像我们现在的民主政治也好,普世价值也好,市场经济也好,自然是从西方来的,但不要忘记这之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些也是西方来的,那不是中国就有的,不过是西方不同的地方来的,对吧?真正的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还存在,但是我们的社会已经被同化了,而我们没同化过别人。我们在现在没有什么逆向的这种同化。

包括西方文明征服的各个大陆美洲也好,都是他自己的文化,就同化本地文化,反过来可能对他有一些影响。 

但不可能同化,所以不存在相互的同化,只存在单方面的。至于说我们遇到外星文明得时候是谁同化谁,这我们不知道。但我相信只是单方面的。

在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不断的发生,像起码的北方民族,军事上肯定很强大,但是一旦征服了中原,他很快被汉文化的同化了,最近的一次清朝满族入侵以后被同化得十分彻底,对吧?最后满族的皇帝也尊孔孟,也遵守汉文化的种种的礼仪,完全被汉文化同化了。 这个是有可能的,就是说文化的同化能力与文化本身其他的经济军事实力,不是说没有关系,是有关系的。但也不是那种纯粹的对应关系,我认为。

同化的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让被同化的对象接受同化一方的美学体系。这一点的话是很重要的。

比如现在的我们被同化,我们就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美学体系。你可能不承认这一点,事实上是这样,现在大家还有穿长袍短褂的出去的吗?民族服装没有了,我们穿的都是西装,打的都是领带。我们穿的什么衣服都是西方的衣服。我们民族的服装现在基本上就消失了,对吧?这个就是美学上同化的一个明显的例子。

就是服饰美,我们不再认为长袍短褂是美的,曾经它是很美的。即便现在很多人认为旗袍很美,有几个穿上旗袍上街的,对吧?所以说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美学体系,包括人的发型,各个方面行为举止,这都是一个很明显,所以这就是美学同化,从文化上同化一个对象的一个明显的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