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黑豹》主演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罹患结肠癌去世,享年43岁,让全球影迷为之震惊。大家不禁感叹,以往认为是50岁以上人群才易高发的恶性肿瘤,现在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了。其实,近年来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均已证实,结直肠癌在50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但是其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 Week Virtual 2020)会议上,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Daniela Penz教授分享了最新研究结果,探讨结直肠癌年轻化的原因。“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李骁医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会议报道。维也纳医科大学的Daniela Penz教授通过回顾性分析336582例行结肠镜筛查的患者,比较了年龄小于50岁与大于50岁患者肠道早期病变的差异,以期寻找导致结直肠癌年轻化的原因。研究人员主要分析了结肠无蒂锯齿状腺瘤(sessile serrated adenomas,SSA)、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s,TSA)、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以及管状绒毛状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的检出比例。结果发现,在50岁以下人群中总体腺瘤的检出率为12.5%(1531/12256),50岁以上人群中则为23.7%(76743/324326)。与50岁以上的患者(6.5%,4951/76743)相比,50岁以下患者中无蒂锯齿状腺瘤的检出比例(9.5%,146/1513)显著升高(p<0.001);传统锯齿状腺瘤的检出比率在50岁以下患者中也显著高于50岁以上的患者(2.9% vs 1.2% p<0.001)。但是,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在50岁以下患者中显著低于50岁以上的患者(71.0% vs 76.2%,p<0.001);而管状绒毛状腺瘤(15.5% vs 15.3%,p=0.81)和绒毛状腺瘤(0.8% vs 0.8%,p=0.89)在两组患者中的检出率则无显著差异。因此,研究者认为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发生无蒂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的比例高于50岁以上的患者,这可能是导致结直肠癌在年轻人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的原因之一。2020年7月7日,Gastroenterology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回顾性研究,纳入超23万进行过结肠镜检查的人群,平均随访时间3.6年。根据锯齿状息肉的大小与位置,比较分析了每1000人中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结果表明,从距首次结肠镜检查3-4年开始,近端大锯齿状息肉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生几率显著上升;而从第5年开始,近端小锯齿状息肉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生几率也显著上升(图1)。这项研究表明,近端锯齿状息肉,特别是大的锯齿状息肉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更加密切监视。 
图1.近端锯齿状息肉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 任何类型息肉都可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这三种亚型最为致命2020年3月6日在线发表于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一篇研究,分析了不同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者共纳入178377名年龄大于18岁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以及864831名对照组,中位随访6.6年(四分位距3.0-11.6)。息肉患者组中共确诊了4278例结直肠癌,其中1269死亡,对照组中确诊了14350例结直肠癌和5242例死亡病例。该研究发现,除了增生性息肉,其余所有类型的息肉都显著增加了结直肠癌发生率(图2)。同时,与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状腺瘤)患者相比,锯齿状息肉(增生性和无蒂性)患者的近端结直肠癌比例更高(30%-46% vs 52%-57%)。此外,作者发现无蒂锯齿状息肉(HR 1.74,p=0.02)、管状绒毛腺瘤(HR 1.95,p<0.0001)和绒毛状腺瘤(HR 3.45,p<0.0001)与结直肠癌死亡率呈正相关。该项研究表明,任何类型的息肉均可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率更高,而无蒂锯齿状息肉、管状绒毛腺瘤、绒毛状腺瘤更会增加患者的结直肠癌死亡率。 Daniela Penz教授的UEGW报告,发现了锯齿状腺瘤可能是导致结直肠癌年轻化的原因之一。结合相关研究,临床医师以及病理学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不同息肉类型切除后风险认识,并且建立长久且稳定的随访机制,这可能对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来源: [1]Li, D. , Liu, L. , Fevrier, H. B. , Alexeeff, S. E. , Doherty, A. R. , & Raju, M. , et al. (2020). Increase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individuals with a history of serrated polyps. Gastroenterology, 159( 2), 502-511.[2]Mingyang Song,Louise Emilsson,Soran R Bozorg,et al.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polypectomy: a Swedish record-linkage study.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DOI:https:///10.1016/S2468-1253(20)30009-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 ,所属的消化内镜中心为卫生部指定的全国培训基地。消化内科现有医生52人(含退休返聘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3人,高级职称32人,护士105人。消化内科病房有病床208张,设立多个亚专业组,包括肝脏疾病组、胆胰疾病组、炎症性肠病组、消化道出血组、内镜微创治疗组及消化介入治疗组,年出入院10000余人次。消化内科门诊开设名老专家门诊、消化专科门诊、消化专病门诊,年门诊量达16万多人次。消化内镜中心开展了多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包括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EMR、ESD),ERCP及相关治疗,EUS及相关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等,年内镜检查及治疗达12万余人次。消化内科近年来开展了多项消化血管与非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包括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布-加综合征、顽固性腹水、消化系统肿瘤,消化道出血、梗阻性黄疸等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其中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systemic shunt,TIPS)及球囊阻断逆行静脉闭塞术(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BRTO)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近5年消化内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攻关课题、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00余篇,SCI期刊60余篇(其中包括《Gastroenterology》、《Gut》、《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Radiology》、《Endoscopy》等国际权威杂志),主编专著10余部。力求以科研带动临床水平的提高,将科研新成果运用于临床,服务于广大患者。
|